朱琳
摘要:“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信贷在大学生间流行开来。网络信贷环境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正视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的现实需求,借鉴国内外经验,对网络信贷环境下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的实现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贷金融能力培育
一、网络信贷的兴起探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但是有限的经济来源却与其消费需求不相匹配。而这恰恰给金融市场“入主”校园以“机遇”。加之“互联网+”的兴起,为金融市场进入大学校园提供了完美的平台。网络信贷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
金融市场曾两次试水大学校园,而网络信贷则是两次试水后留下的主要信贷形式。第一次开始于2002年,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信用卡是其主要形式,由各个商业银行发放。初期势头迅猛,但是随之频繁出现的信用卡违约给各银行造成业务风险。为此,市场与监管层经历一段试错期后,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进行规范。[1]此后,各银行陆续停止或放缓了校园信用卡的业务,第一轮发展也基本终止。
第二次的试水与“互联网+”的兴起密不可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商贸”使网络电商率先壮大,刺激了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同时激活了大学生的消费潜能。发展至今,大学生在互联网消费中的地位越发重要。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20余家数据源合作伙伴发布《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CBNData《报告》就显示,80后是中国互联网消费的中坚力量,但90后的消费力正迎头赶上,线上人均消费持续走高,成为本轮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2]而这群80、90后正是大学生的主要人群。第二阶段,“互联网+金融”催生网络信贷。网络信贷的授信方不再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而是各类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例如蚂蚁金服等。网络信贷相比于银行信用卡申请门槛更低,衍生金融产品类型也更加丰富,适用也更加便捷,因此其很快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
二、网络信贷环境下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的现实需求
(一)大学生群体特性触发现实需要
一方面,网络信贷环境下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已然转变。第一,大学生消费意识根植,他们认为适度的负债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第二、信用消费习惯养成。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与此同时,多元的消费、注重性价比也成为他们的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多数是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然而其未必能够成为合格的金融主体。首先,大学生群体自控力低,消费上难免缺乏节制;其次,他们金融素养低下,不能有效的对互联网上的金融产品进行筛选并正确恰当的使用;再者,缺乏独立经济来源,抗风险能力极弱;最后,抗挫折能力低,一旦出现意外,容易以极端方式逃避。
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特性,使之不能被视为金融市场上合格的金融主体。加之金融大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一度出现恶性“校园贷”事件。国家在2016年出台《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呼吁各高校建立相关检测、预警以及事后处置机制,以阻碍“校园贷”对高校校园及学生的侵害。因此,基于该群体特性,在强调外部力量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更应该进行主体赋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金融能力培养,为他们筑起一道抵御金融风险的内部防线。
(二)消费习惯转变需要以金融能力为支撑
传统消费观的引导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勤俭节约。然而,这只强调了“节流”,疏于培养“开源”的能力。随着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转变,金融能力的培养更是应该转“堵”为“疏”。有效的金融教育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好处。
对个人而言,金融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可用的金融服务,避免偏听偏信、盲目选择。同时,这有助于大学生对金融产品进行比较、选择,促进明智的信贷使用。更长远来看,金融培养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风险识别能力,增加其在经济、金融上的抗风险能力,在未来逐步形成合理的资产配置计划。对国家而言,这有助于培养未来合格的金融消费者。在很多国家,金融教育在被视为金融产品消费者的第一道防线和保护措施的同时,更被作为金融市场审慎监管措施的补充。个人在经济、金融上的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国家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也将促进金融机构之间更加透明的竞争,促进金融体系和市场的全面发展。
(三)国际金融能力培养实例反推国内大学生金融能力培养
过去十年来,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包括作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融入的补充,以支持个人的财务状况和保持金融稳定。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口、经济和政策上的变化,金融知识被认为是个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2013年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已有45个国家正在实施或设计国家金融教育战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新兴国家”。[3]虽然这些国家战略的目标是解决大众的需求,但他们也经常界定關键的目标受众。青年是绝大多数现行国家战略的优先目标。
对大学生的金融能力培养在国际社会金融素养培育的探索中占有高比重。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发布多份金融素养培育框架性文件,其中与青年人金融素养培育相关的《青年人的金融教育:学校的角色》《学生和金钱:21世纪的金融素养技能》《青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等文件从2013年以来就在陆续发布,早于2016年发布的的《成人金融素养的核心能力框架》[5]。这些文件正视了成人与青年人在金融能力培养上的区别,提出了成年人与青年人在金融培养上各异的核心能力框架与制度发展方向。
三、金融能力培育的域外经验借鉴
(一)注重宏观引领
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是国家金融战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国在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战略时坚持高层原则。高层原则是指承认在决定战略范围,执行顺序以及是否应将金融教育作为旨在增加金融包容或消费者保护的更广泛框架的一部分时,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因此,国家金融教育战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在这些领域具有国家领导地位的公共机构发起的,有时也由这些机构发展和实施。这些机构通常是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
(二)多主体的协同工作
在注重宏观引导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多主体的协同工作。大多数国家在建立了国家战略的专门治理机制和机构来制定和/或执行国家战略时,还考虑了各种方式,以期最好地将相关的私人和民间利益相关者(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部门、青年工作者、教师和家长等)纳入国家战略的发展,尤其是实施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战略的设计和实施通常由公共和私人资源的混合支持。国家之所以越来越多地去寻求私人资源,是为了确保金融教育战略的可持续性及其实施。
(三)开始年龄低,跨越多年龄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金融教育网络(OECD/INFE)在2015年提出的《青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中明确将15-18岁青年纳入培养对象。其描述了金融素养的基本层次,这是所有15-18岁青年在参与经济和金融生活中所必需的。而在OECD/INFE提出的另一个文件《成人金融素养的核心能力框架》则是与之衔接,针对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拓宽了金融培育的覆盖面,弥补了《青少年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的不足。
(四)培育内容的广泛性
国际上,金融素养被广泛认为是与年轻人相关的一项基本技能。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知识和技能,以及广泛的态度和行为。基于此,在国际金融能力培育实例中,以《青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为例,该框架就包含了四个部分:一是金钱和交易;二是计划和管理资产;三是风险和回报;四是金融形势。而在每个部分中包含了不同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意识、知识和理解;第二层次是信心、动力和态度;第三层次是技能和行为。
四、网络信贷环境下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政府引导,激励相关利益主体
201年,《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制定完成。在此背景之下,中国金融教育有所推进。例如为探索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人民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加强了沟通合作。2017年9月以来,证监会也先后推动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开展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试点工作,将投资者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推动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国进展的不平衡,统一教材的缺乏,经费来源的不足。
因此,应继续以《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改进。第一,明晰主体职能,重视公共资源引入。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是国家金融教育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关键一步,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并承担起金融能力培育的职责,形成社会金融能力培育的引导效应。第二,激励相关利益主体,引进私人资本。相关利益主体的崛起,私人资本参与,能为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带来活力,增加其可持续性。
(二)重审传统培育内容,依托大学校园,完善培育体系
2017年1月,中国银监会、共青团中央以及教育部曾联合开展 “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全面覆盖了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从集中教育活动和长期宣传引导两个方面整体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尽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未形成“以点带面”之势。若是以《青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中培育的三个层次来评估,仅为第一层次意识、知识和理解的培育,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因此,完善我国对于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体系势在必行。
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最直接依托就是大学校园环境及大学课堂。因此有必要将金融能力培育课程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体系,其突破点如下:第一,转变培育理念。教育者的培育理念,决定了培育的方向和手段。传统的培育理念并不将金融素养视为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缺乏重视。而网络信贷背景下,一味的避让或者只注重危机处理,都将不是合理的培育理念。可见,对大学生实施相关金融能力培育,主体赋能是关键。第二,明确培育目标。金融能力培育的目标不再是道德上的勤俭节约,或者知识的简单供给。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的目标将是对金融概念和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一系列金融环境中做出有效的决策,以改善个人和社会的财务状况,并促进经济生活的参与。第三,完善培育内容。培育内容上,《青年人金融素养核心能力框架》中给出了四个部分的内容以及三个层次,这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第四,丰富培育方式。互联网既可以给予金融行业深入大学生群体的机遇,更可以成为培育大学生的“东风”。利用现代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既可以拓宽教育平台,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金融风险的评测与预警,更可以利用互联网软件进行模拟实践。
(三)主体赋能下,兼以协同共治
主体赋能为大学生在网络信贷环境下树立起自我防线,其他相关主体的协同共治则是一道坚固的“外城墙”。首先,学校是与大学生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主体,应当作为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中首当其冲的角色。学校主要从三方面来实施其作用:一是对大学生在网络信贷下的金融安全进行实时关注与评估;二是加紧对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体系的研究与课程开展;三是做好协调中转站的作用,通过讲座、宣讲、实训课程等方式引进多方主体对大学生进行金融能力的全方面培育。其次,家庭与大学生有着休戚相关的命运,应当成为大学生金融能力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一方面,家庭是大学生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应当注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在进行金融能力技能方面的培育前,使其具备端正的态度和基本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庭也应担负起对大学生的监督职责,与学校配合,避免恶性事件发生或者阻止事件发生后的恶性传导效应。最后,相关金融主体与大学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应当注重对大学生的金融能力培育。大学生现在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小众群体,但是在未来将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大学生金融素质的提升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全。因此,相关金融主体可有如下配合:一是针对目前已经成气候的网络信贷领域内,要警惕不良信贷利用发展的大环境见缝插针;二是相关金融主体为大学生提供符合其群体特征的金融产品,满足其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三是在赚取利益时,要有培育未来合格金融主体的理念;四是相关金融主体有必要配合政府、学校、家庭等主体实现对大学生金融能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
[2]参见CBNData:《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811231.html。最后訪问日期:2019年2月3日。
[3]See G20/OECD (2013), Advancing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Financial Education.
[4]See OECD (2016), G20/OECD INFE Core competencies framework on financial literacy for adults.
基金项目:2017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消费信贷乱象下的大学生理财能力培育研究》(17SKG012);2019年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双一流背景下中外合办法学项目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研》(2019-XZSZ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