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020-10-21 04:13高华
好日子(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家庭

高华

[摘要]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父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有着潜移默化的,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就动机,而且不当的教养方式有时候还会导致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孤独感。为了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加强亲子沟通,建设民主家庭环境,学校也要完善心理健康教学队伍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家庭、心理健康、大学生

引言

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国人焦虑随处可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状态发展尚未成熟,抗压力能力不足,以及原生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带来诸多影响,对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静,白婧"在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严厉惩罚和过度干涉具有消极作用。史琼2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的群体,社会责任感越强。责任感是人格的重要维度或一大要素,而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责任感的密切关系。李耿丽引认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能意识到父母的教育教养方式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联系,父母教养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孩子的成长轨迹中得以体现,良好的、科学的教养方法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家校合作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规避风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可行之处。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诸多实验和量表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树立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效应量运算、效应量合成的显著性和齐性检验,都可以证明父母的理解和相对温和的关爱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同时,与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相呼应,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母亲对于大学生倾向于行为的干涉,和孩子的接触远大于父亲,母亲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娇宠、蛮横干涉,会产生不良影响。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宽容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建设性意义。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成就动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的中介变量。诸多研究表明,父母宽松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勇敢、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对于失败的畏惧会更少,因而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冷漠和强势的管教态度,对孩子的责罚和严厉的态度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寬松的环境,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更加强烈的得失心,畏惧失败,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和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的情绪。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价值取向

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选择的结果,面对诸多选项和纷繁信息时确保坚持正确和信念。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生心理健康扮演中介变量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是却爱的、严厉的,大学生容易表现出权威意志的价值取向,在此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会注重功利性,出现短视行为。在宽松民主、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其价值取向更倾向于民主、友善与合作,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是成长式思维,在面对选择时会持乐观态度,注重长期成效。

三、共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前人有研究表明,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关系。沟通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方式恰当的沟通除了实现基本的信息交流功能,还能够实现情感的表达与流露,现阶段大学生与父母普遍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原因除了大部分大学生是在校集体生活,原理父母之外,还有就是大学生和父母没有沟通的意识,对此,父母和大学生应当及时的转变思想观念,定期的进行沟通,加强沟通的频次。这样有利于父母及时的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理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竞争压力,从而对孩子有更强的同理心,减少强势的命令式沟通和指令,而大学生也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双方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显著作用。注重对于孩子采取温和的沟通方式,角色的平等和交流的层层深入,缓解学生压力。

(二)构建民主的家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关键是民主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成长环境即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具有难以估量的持久性。原生家庭的专制和强势影响学生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与人相处的风格和在其他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要注重建设民主的家庭环境。家庭事务以及重大的家庭决策,要争取和倾听孩子的意见,重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同等的权利。鼓励孩子在审慎思考后做出决策,在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教育等问题上要学会听取孩子个人的规划和想法,可以提供引导和建议,而不是强硬的去要求孩子,这样平等的家庭关系、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规划以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学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和改进,学校也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在课堂设置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学生诸多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在大一新生阶段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发展上的不适。注重对于学生心理调节方法的讲解和教学。学校要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注重心理测试量表的使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帮助和咨询,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疏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意义。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环境,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满足,不过度渲染竞争意识。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大型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提倡大格局,注重自我实现和对于外界环境的钝感力。可以借助社团等组织团体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卫生的有关知识,也可以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有关选修课程。

四、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关乎家庭稳定和祖国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期望。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形成具有启蒙和塑造作用。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成就动机等,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持续性影响。当下,稳定、坚毅、乐观的心理状态,对于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不断突破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建设性作用。学校和家庭要携手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技术和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成就健全的人格,有感召力,有号召的心理动向。

参考文献:

[1]和静,白婧.父母教养方式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8(33):77-78.

[2]史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613-1617.

[3]李耿丽.论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8,23:293.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家庭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