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一、预习培养的重要性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它直接影響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顺利学习的保障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重视预习,主动预习,运用一定的方法来预习,实现预习效果的最优化。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重点、有目的。才能比较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二、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以我们这个地方为例,由于是乡村学校,大部分都是寄宿生和留守儿童,而且很多都是爷爷奶奶看管,父母忙于打工或干活,习惯的培养无法利用好家校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很多家长(监护人)对孩子(被监护人)的学习不闻不问,更不用说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也没有人加强督促和指导。家长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家长有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
(二)学校方面
缺乏统一要求和监督,教师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没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没有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虽然有很多教师强调了学生的预习,但往往不加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经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学校没有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年级制定低、中、高三级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没有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不一致性与不和谐性。
(三)学生个人
受社会风气影响和学生个人因素,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不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以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背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马观花,匆忙完成,就简单地浏览课文。预习时只注重做课后练习,不重视过程,不善于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随便看看书,过多依赖教学参考书。很多学生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们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便不愿花费时间去预习,有的学生甚至不会提问题,不愿意去动脑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如何进行预习培养
(一)学校方面措施。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对于学生来说,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要对即将学习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
我主要注重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方法,我把预习放到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多读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所以,让学生多“读”,是预习中最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与方法。
二是检查要及时。每次初读一篇新文章后,我会第一时间检查,提醒学生用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检查时,检查的不是写得对和错,而是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目的是先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至于对与错,等老师讲解后自己纠正。同时,我还鼓励同桌互评,对于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与鼓励,提高学生们预习的积极性。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教,是为了不教,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就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和监督,是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的关键一环,所以,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采取前后桌或跨桌的方式一起预习,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形成课前预习的浓厚氛围。同时,教师应对课前预习做的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这些学生体会到预习的成就感,在班级里面形成“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预习风气。
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大的影响。
(二)家庭(家长)在预习中的作用
在预习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之外,作为家长或监护人也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才行。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前,要时刻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要经常要求、督促和监督,对于即将要上课的内容,孩子们是否已经预习,或老师是否已经布置预习要求,落实教师有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指导下完成。当然,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应和孩子约定成俗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明白,【】表示不理解的成语等,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家长或监护人要做好家庭教育资源,努力做到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
总而言之,还是俗话说得好“好习惯是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还不尽的债务”。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由不太自觉到自觉,由不太主动到主动,由不太积极到积极,循序渐进,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使孩子最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的,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