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与地坛》为例浅谈散文教学策略

2020-10-21 01:50骆兰艳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

骆兰艳

摘要: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遥遥领先,但是由于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教师教学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本文以《我与地坛》为例,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浅谈散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散文;教学策略

一、《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下作者与地坛心灵上的交流,感受充满哲理性的语言。

2.在清明如水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歉意和悔恨。

3.理解作者与地坛、母亲之间关于“宿命”“生命启迪”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关注情景交融在文中的具体使用。

2.体会作者在清明如水的语言中抒发对母亲的歉意、悔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理解作者与地坛、母亲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我与地坛

导入:

范仲淹通过岳阳楼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感叹,欧阳修借助醉翁亭畅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怡然闲适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听听史铁生想在地坛说些什么?

(1)本文是一篇节选散文,一共有两节。先默读文章,说说文章大概写了什么?这两节的内容是完全割接的吗?第一节只讲地坛,第二节只讲母亲吗?

明确:读全文,可以把文章简单分为“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但二者之间不是割裂而是统一的。

(2)细读第一节的内容,将文中描写地坛景色的句子下画横线。文中一共几次描写了地坛?朗读并找出关键词概括地坛之景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文中一共三次写地坛之景,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将每一次景与情对应起来,在朗读中抓住关键词体会每一次景与情的特点。将三次景与三种情概括出来。

(3)对比总结,填写表格。

明确:将以上概括的情景特点填写在表格中,一目了然地对比出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地坛之景 荒芜、冷落 荒芜但并不衰败 活力永存

作者之情   失魂落魄    思考生死   活出精彩

(4)在描写抒情的同时,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语句,找出朗读并谈谈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一篇哲思抒情性散文,文章两处哲理语句是作者在地坛想明白的道理:思考生死、怎样活着。在地坛与作者之间穿插进去,在朗读中理解哲理语句是作者真正对“释然生死、领悟生命”的体现。

2、我与母亲

(1)假如史铁生是你的朋友,面对一个双腿瘫痪天天去地坛找寻慰藉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呢?

明确:学生会表达想让朋友活下去而不停地劝告,因为朋友和母亲的角度不一样。这样提问是为了突出文中母亲的爱是沉默中无微不至地照顾,在对比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她自身的痛苦。

(2)现在我们回到文本,看看母亲面对一蹶不振的儿子时,是如何做的;与此同时,她自己又过着怎样的生活?细读第二节,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母亲的生活。

明确:作者在文中直接用“苦”来形容母亲。找出可以概述母亲的一生——苦,接着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母亲的“苦”具体体现在何处。

(3)母亲的“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在下面画横线,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明确:可以将文中母亲的举动划分为:送我去地坛、在家如坐针毡、到地坛寻我。

在学生找出相应语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并抓住关键词(重点分析一两个词)来体会母亲那时的心情。

(4)作者在描写母亲的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以上的分析中通过朗读并抓住关键词,仅仅几个词就能将母亲的“苦”体现出来。用清明如水的语言来描写母亲,一如母亲默默陪伴的爱。

(5)母亲的苦,当时的“我”能理解吗? 面对母亲,我当时如何? 找出相关语句并品读。

明确:在体会母亲的“苦”之后,找出面对母亲的付出,作者有何举动的。结合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无暇顾及母亲,沉浸在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中。

(6)拓展材料《我与地坛》《合欢树》,并结合文本,说说如今的作者对母亲怀着什么情感?

明确:拓展史铁生其他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母亲对作者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并没有被理解,而母亲走后作者就陷入了更深的歉意和悔恨中。最后引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感。

3、我与宿命

整体理解我与地壇、母亲三者的关系。

明确:文中已经说过我与地坛是“宿命”的关系。在母亲去世以后,我还时常去地坛,因为那里布满了母亲的脚印。其实此时,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他们都给予作者人生启迪:任生命百态,也活出自己。

(五)作业布置

读《我与地坛》全篇,摘抄最触动你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二、浅谈散文教学策略

关于散文教学,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付斌认为在散文教学中不应只把内容作为重点而忽视作品中的情感因素[1];蒋军晶认为散文教学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关注散文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特点[2]。

在此,笔者总结的散文教学策略如下:

(一)了解背景,身临其境

散文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体会其中的情感。背景了解是散文教学的必须环节,但是不一定非要在深入文章之前。

(二)重视朗读,因声求气

散文相比其他语篇来说,语言美是一大特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一味地讲解不能贴近文字,只有当学生用心朗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三)咬文嚼字,探究特色

现在的阅读教学提倡从“某一类”到“某一篇”,例如《我与地坛》属于回忆性散文,但并非所有这一类的散文都可以采取一种教学模式。史铁生的语言风格具有哲理性,这就可以成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要尽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在朗读中咬文嚼字,探究作家的语言风格。

(四)互文印证,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除了达到既定的目标,也要向 “以篇达类”的方向靠近。在设计《我与地坛》的教学时,可以添加其他史铁生的作品如《合欢树》,既印证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又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付斌.散文教学不该遗忘作者的情感[J].语文学刊,2011(06):128-130.

[2]蒋军晶.散文究竟教什么——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教学内容[J].小学教学研究,2016(0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