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修瑜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2001年9月在38个试验区推进以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减负”也成了课程改革的“热点词”。近十多年来,很多地方课程改革最基层人员——一线教师,由“希望”变成了“失望”,再到叹息,“减负,减负,越减越重”。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笔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制度的滞后
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怎么评价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当评价都以升学率为中心时,课程改革就只能游离在课程教学之外,很难真正地走进课堂。新课程进入实施阶段,虽然评价制度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一些厉害考试的评价如中考、高考,并没有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它们对新课程的真正落实还是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每年的“高考状元榜”,“高考升学率”的红榜,无不释放出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机制信号。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都以教育行政部的指挥棒而转。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机制,制约和束缚着新课程改革的正常实施,笔者了解到,广东沿海许多地区,安徽铜陵地区,已从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向过程性评价为主。取得了些显著成就。
为了“应试”,内陆地区,许多学校把小学生也当“高考生”,“中考生”来抓,如湘西某地农村小学,一天要上六节正课。中高级还要上3节早晚自习课,吃了午饭后,约40分钟,都让班主任把学生赶进教室教室做作业,而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晚自习前,必须提前半小时进教室看书、做作业。学生除了吃饭、上厨所、睡觉,就只能待教室里,小学生成了做作业的机器人,而教师成了作业的机器人。
为了“应试”,湘西某县教育局,每年硬性推看给小学生的教辅资料是一百多元。如:2012年下期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辅资料有《学练王)、《单元测试卷》、《口算题卡》等5本,因学生无法在该学期做完那么多的作业,许多教辅资料一个学明下来,还是崭新的作业,期末后只能当度纸卖了。七、八岁的小学生被沉甸甸的书包压湾了腰。哪里还有童年的快乐?
二、教师生存的需要
“不抓质量的局长不是好局长,不抓质量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抓质量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这是湘西某教育局长在一次全县中小学校会上的关键问。
为了当“好老师”,以及“晋级”、“考核”的需要,许多老师把“题海战术”当做提高质量的不二法门。中学生的作业,堆积如山,而小学生也备受摧残。如湘西某县小学一年级,除县教育局硬性推荐的近十本语数教辅资料外,任请校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还统一到某书店又为学生购买了一套《学练优》教父材料,强迫每一个学生到班级任课教师处购买。不然……
“明年毕业考试,所教科目不进入前十名者,滚出学校……”这是湘西某农村小学一位校长,在二O一二年下期,召开的一次六年级任课老师会议上的开头语。
本期期末考试前夕,笔者听一位朋友说,他的小孩在某地中心小学读一年级。某一天,她的老师要他们班上的学生,在两个晚上的时间,把有两百多页的《完全解读》(语文)教辅资料上的作业题,全部做完。而我那朋友的小孩,在第二个晚上已是深夜十一点多还完不成任务而在哭位。非要家长陪着做完,不然,要被语文老师第二天罚站在教室门口。为了应试,而如此对待尚只有六、七岁的小学生的高负荷作业量,我听说后,愕然不已。
为了教师职业的生存,教育环境稳定的需要,一线许多老师,无奈,只能给学生“加负”的同时,又为自己“加负”,使自己每天累的直不起腰来。
三、望子成龙、成凤的心态所致
“父望子成龙、成凤”的传统意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有能力、也愿意将更多的经济资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同一起跑线上。智商好一点的学生,家长又希望他们的孩子,毕业时能考进县级以上重点中学,更是想法设法让他们的孩子,在平時,就加班加点做作业!除了学校推荐的教辅资料外,某些家长又会带上孩子去书店买一、两套《同步练习》,作为“优等生孩子”周末的“奖赏”。有条件的家庭甚至请“家教”在周末再布置一些“小灶作业”。
让“减负”不再成为空头支票,还学生些自由的空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和损害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减负不是学生零负担,"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而是优化学生的课业负担,理性合理的安排课业时间分配,教育减负,重在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当机立断,毅然决然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得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减负增效是素质教育的标志,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实现学生学业负担的科学、合理、有效,推进减负工作,力争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轻松、放松的学习环境下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总结与反思》陈旭远,张健主编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2006年6月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