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馆藏文物的腐蚀损失状况剖析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

2020-10-21 23:06叶子瑜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2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腐蚀

叶子瑜

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馆藏文物的腐蚀问题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如何结合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的实际情况,探究未来优化馆藏文物保护的举措就成为了当下馆藏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着眼于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的主要原因入手进行阐述,并从中剖析有关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工作,希望能够对后续馆藏文物的有效保护予以帮助。

关键词:馆藏文物;腐蚀;科技保护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日益完善,文物作为历史遗留的重要瑰宝,我国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投身于文物保护的工作中去,希望能够在延续文物往日的辉煌[1]。在我国文物保护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专业场所之一,博物馆中储藏了大量具备历史研究价值、观赏价值的馆藏文物,如何针对这些馆藏文物进行合理的保护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的增多,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腐蚀、损失问题也出现在了人们面前[2]。

一、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现状的原因

就我国大部分的历史文物而言,由于文物历史产生的年代久远,导致部分文物的物质基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虽然在馆藏环节获得了一定的修补、保护,但是这一物质基础的弱化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文物在保存的阶段很容易因多方面因素而出现损毁,就以往馆藏文物的保存情况来看,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现状的原因大都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变化对馆藏文物的影响

就这一层面而言,比较容易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毁的主要因素大都源于自然环境因素和存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首先,就自然环境因素而言,外界气温、适度的变化、阳光的照射、细菌的繁衍等都很容易对本就存在问题的馆藏文物结构造成冲击,从而导致馆藏文物的腐蚀或损毁[3];而后,就存储环境而言,在以往馆藏文物保护的理念中,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减少人对文物的交际就能够实现对文物的保护,这一思想导致其长时间的将文物储藏在一个长期上锁的房间中,虽然这一模式能够保障文物不丢失,但是这一模式却很难实现对储藏环境中其他因素的保障,进而引发后续馆藏文物腐蚀、损毁等问题,造成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二)馆藏文物保护人才储备不足

这一问题也是当下馆藏文物保护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受固有思维以及教育侧重的影响我国年轻群体对于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程度都十分有限,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影响馆藏文物的保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馆藏文物的腐蚀、损毁埋下隐患[4]。

二、基于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状况下的文物科技保护剖析

结合我国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关馆藏文物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近80%以上的博物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馆藏文物问题,所以,在未来的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中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就应着眼于馆藏文物的腐蚀损失实际情况入手,针对性的展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以此规避馆藏文物的腐蚀损失问题,推动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一)完善馆藏文物保护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馆藏文物保护科技保护的基础,所以,在未来基于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状态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环节,管理者们就应贴合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的馆藏文物保护制度,通过制度明确各个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确保相关科技保护举措能够被有效的落实到馆藏文物保护实践中去,以此规避馆藏文物出现腐蚀损失的现象,避免馆藏文物出现损失[5]。比如,在以往馆藏文物保护过程中,可以发现馆藏文物的材质有很多种,适合不同材质的保护的侧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管理者们就应着眼于这些差异,为不同的馆藏文物制定与之相适配的管理制度,以此提升科技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同时确保馆藏文物保护的效果。

(二)建设专业馆藏文物库房

在上述致使馆藏文物腐蚀损失因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环境是造成馆藏文物出现腐蚀、损毁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未来的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环节,管理者们就应贴合自身需要保护的馆藏文物特性设计专门的馆藏文物库房,为馆藏文物们营造更加适宜保存的环境,最大程度上规避因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保存造成的负面影响[6]。比如,针对目前部分中、小型博物馆馆藏文物保管库房不达标的问题,管理者们应积极的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在获取上级管理部分的支持后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管库房的标准对原有库房进行翻修,确保库房能够长期处于相对恒温、恒湿、防虫的状态下,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库房环境对馆藏文物的影响,避免出现腐蚀损毁等问题。

(三)优化馆藏文物展示环境

馆藏文物的价值在于向世人彰显历史的美感,所以,在未来馆藏文物保护的环节,管理者们也应将科学保护的思维渗透到馆藏文物展示环境的优化过程中去,对以往展览环境中可能会存在的环境隐患进行进一步的改良、优化,确保馆藏文物能够与容易造成馆藏文物损毁的因素隔绝开来,进而避免馆藏文物出现腐蚀和损毁。比如,在馆藏文物展览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馆藏文物的实际情况,适度选择能够过滤紫外线的光源和装置,以此避免展览环境不当对馆藏文物造成损毁。

(四)重视馆藏文物人才培养

虽然我国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数年,但是,就我国目前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来看,我国从事这一专业的人才仍旧十分有限,所以,在未来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环节,管理者们也应重视对馆藏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让更多有技术、有思想的年轻人参与到馆藏文物保护过程中来,以此实现馆藏文物保护环节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开展。比如,就这一环节,一方面,博物馆可以与地方高校联系开展定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以此提升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同时为后续我国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应逐步完善内部人才的培养、晋升体系,普及“匠人精神”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提升社会对于馆藏文物保护的理解、接受程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馆藏文物保護工作中来,以此实现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此同时,对于馆藏文物腐蚀损毁问题的保护而言,短期的保护很难在本质意义上凸显馆藏文物保护的效果,所以,在未来的馆藏文物工作中,管理者们也应逐步加大对于馆藏文物保护的力度,从而将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馆藏文物保护过程中去,以此获得更好的馆藏文物保护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以往馆藏文物保护中常见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毁的因素进行阐述,探究了能够优化馆藏文物保护的举措,希望能对后续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彭艳艳.现代科技视野下的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大众文艺,2020(11):53-54.

[2]  赵瑞廷.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关于博物馆使用消毒剂的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32(02):118-123.

[3]  王晓静.现代科技在书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世界,2019(05):24-26.

[4]  于靖园.敦煌石窟科技保护开拓者如何给文物“看病”[J].小康,2019(12):62-64.

[5]  赵菊芹.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文物保护工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08):91+93.

[6]  周旸,贾丽玲.博物馆展陈在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中的作用探讨——以“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8(02):98-103.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腐蚀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
镀锌产品表面腐蚀现象研究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