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林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树立法治意识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良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理解,把学生培养一位有着良好道德、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值得探究。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并从三个方面对实现高效教学提出建议,为我国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已经有了提高,但是提高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就目前情况来看,一部分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还照本宣科,使学生被动学习,再加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知识本来就显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部分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等因素,部分老师仅仅灌输涉及到考试常考的知识内容,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他的知识内容会采取轻视的态度,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从问题的根源上积极采取相对有效的对策,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一味进行单调的理论教学,使教学活动在一种相对压抑的环境中进行。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对这门学科 产生厌恶的抵触情绪,将学习视作一种被动的任务,成为一种负担。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非常困难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更不用提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教学困境,教师可以改变上课方式,或者开展与初中道德和法治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生情谊”中,有关于师生之间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本节课的机会,按小组来划分,组织一场辩论会。讨论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师生良好的关系在教学中有什么积极的作用等一些话题,一方面会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这种感情的珍惜。或者召开德育讲座之类的,和学生一起来交流探讨有关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参与活动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友好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意义。
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由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属于升学考试的范畴,所以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考试常考的内容,对其他的知识内容极其不重视,在备课、讲课到课后总结阶段都做的不太完善,不会深入的扩充本节课知识内容,认为只要将书本内容讲解完毕,这节课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学生也会完全掌握,这一想法是非常片面的。
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不全面,归根结底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一步学习。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解答能力,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就会造成疑惑堆积,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非常吃力,并且会给学生树立不正确的观念,认为没有必要深入学习,反正都不考。
因此,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应该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個端正的态度。才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重视这门课程。对其道德和法律观念进行强化。无论是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来掌握更多知识,开阔视野来拓宽知识面,紧跟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且大胆创新,使学生更好这门课程,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了解学生,定期家长沟通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应该及时做课后总结,及时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结合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备课、讲课和课后总结。在下一次教学中才能抓住重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大程度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教师应该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当学生遇到生活难题时,教师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学完这门课程,不断提升自己,达到开设德育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意义。
总的来说,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自己的德育和法律方面的学习,并且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提高对德育和法治这门课程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做一位合格的公民,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冉晓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及方法[J]. 好家长,2019(12):140-140.
[2] 顾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8,(15):57.
[3]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探究[J]. 高玉玲. 中华少年. 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