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这一片净土——对音乐类非遗保护中坚守传统的思考

2020-10-21 11:07郝羽
黄河之声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承

郝羽

摘 要:现在有一种现象,一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想到创新,许多学者也在为此努力并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我想说,倘若我们不遵循传统规律,未按照该文化遗产现象的生态环境实地出发,只是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或者更有甚者是某种利益驱使下对该文化遗产进行再创造,那么将会是这项文化遗产的“灭顶之灾”。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传统;传承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是一个民族存亡绝续之关键,它承载着这一民族千百年来的历代先祖的智慧结晶,文化可以寻根,而让文化流芳,则更具意义。试想一下,曾经辉煌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努力下能够得以保留、传承,被后人欣赏并从中获益,将何其造福人类。

一、文化自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曾经有一种想象,至今依旧存在,那就是学民族乐器的学生在外普遍不如学西洋乐器的学生自信,可能我发现的这一现象不能充分的说明这一问题,但是至少说明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尤为重要。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而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自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本国优秀的文化给予充分肯定并重视起来,那么这个国家才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应有的成绩。中华民族文化真正的自醒可以说是自2006年中国的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国家的努力,创造出了相当的“舆论环境”,使民众看到了我们的中华民族太多太多的优秀文化遗产,内心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正是我们进行文化自醒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不仅在积极地对外进行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推广工作,对内也在积极地为民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遗产生态圈”,着力打造一个“国家宏观调控,民众积极参与”的良性生态层,可以说,国家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使我们顺利迈出了文化自醒这一坚实的步伐。

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密不可分的,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国家的民众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可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文化能否传承,文化自觉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迈开了文化自醒这一步,我们便会文化自觉;国家的扶持以及民众的参与才会使文化自觉质变为文化自信,从而填补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使国民在优越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同时并享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并且到来的脚步愈来愈近。

二、坚守传统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做一个比喻,国家综合国力是一个人,而国家的经济实力就是这个人的骨骼,而文化就是血和肉,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有骨骼的巨人行走的样子。而文化软实力的中心环节就是我们国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现在有一种现象,一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想到创新,但我想说,倘若我们不遵循传统规律,未按照该文化遗产现象的生态环境实地出发,只是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或者更有甚者是某种利益驱使下对该文化遗产进行再创造,那么将会是这项文化遗产的“灭顶之灾”。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寻根之旅时才发现根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后悔晚矣。

百年来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际地位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使得我们得以喘息,有机会寻找内心的那一片“净土”,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创新往往是和继承绑定在一起,认为只有创新才能继承,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我们得到的教训还不够惨痛吗?新编昆曲的做法是完全合理的吗?所以也就说明了对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之路任重道远,而坚守传统必须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只有坚守传统才能把我们的根留住。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音乐文化的遗存,在历史价值上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其中歌词,就有文学赏析的价值;乐器及其制作工艺都有工艺美学的研究价值;演唱使用的语言或方言,也有语言的研究价值。倘若我们摒弃了坚守传统这一原则,而把创新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心,拿语言来说,昆曲的传统唱腔和念白改成了普通话并且修改文词使之“大众化”,作为文化普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昆曲本身来讲,其安身立命之“法宝”便荡然无存,昆曲千百年来就是一个“雅”,而现如今就要把它通俗化,那我想请问,它还是我们的昆曲吗?昆曲只是众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代表,每一个音乐类非遗在近十年来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那就是“被改变”,设想一下,当我们有一天老了,思念我们儿时的传统文化,想看一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昆曲,或者想看一场纯正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但发现舞台已不是原来的舞台,剧目以及音乐的形式已经让我们感到“陌生”,我们会失望还是会高兴呢?

结  语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昆曲为了你的一時兴起而做出了改变,而等你听不动摇滚,想听安静的昆曲并回过头来找时,却发现昆曲已经改变,你也会老,昆曲等了你600年,不在乎再等你30年。我想这句话不只是对昆曲而言,对所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受用。坚守传统,才能真正留住自己的美,也只有坚守传统,才能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对得起“遗产”二字。

参考文献

[1] 齐江.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8,(09):122-125.

[2] 王育霖.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9):68-72.

[3] 宋彦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J].中国音乐,2018,(05):170-175+182.

[4] 陈玉茜.美术学视野中的音乐类“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和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思考[J].四川戏剧,2018,(06):70-74.

[5] 李晓艳.“非遗”视阈下传统音乐的原生性与活态化——论鄂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百家,2018,(01):246-250.

[6] 齐易,荣英涛.担当“非遗”保护责任 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对高碑店市、雄县两地音乐类非遗考察、摄录、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思考[J].人民音乐,2016,(07):29-32.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