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整理与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时间点与主要发展历程,对21世纪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在创新方面的理论、实践突破做出评述,并提出了合理展望。文章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戏剧表演工作者要将西方戏剧和民族戏剧中的精髓加以糅合再创造,才有可能创造出有新意有新风的中国“国剧”。
关键词: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创新
21世纪以来,欧风美雨扑面而来,中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走向了更大的世界舞台,文化风貌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就总是离不开对西方现代戏剧的批判与接纳,两者可谓难舍难分。从“写意”到“写实”又到“写意”的纠缠象征着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一次次思想变革,升华。那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而今在“文化自信”越来越多被提及、呼吁的情境下,21世纪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又有了哪些新的注解?我们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工作又将走向何方?值此又一个十年交汇之际,探讨这些问题显然是一项必要且有价值的工作,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来路,更能帮助我们尝试着摸索二三前途。
百余年前,“新剧”走入国人视线,适逢举国变革,“新剧”就顺着“新”的这股东风,一举抢占了当时舆论的主流之位。当时的戏剧不仅承担着艺术作品的责任,在时代背景下,更承担着人民对“唤醒”的期望,所谓“移人之心,换人之脑,速万倍也”。当时中国的旧戏剧形式在思想与文化潮流的共同冲擊下,难免被视为“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因此不得不委委屈屈的改头换面,也向着“新”靠拢。然则新剧自引进便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倾向,固然有其本身的艺术特征,也不乏时代改革求变的大环境所致。尽管这种“写实主义”至今仍然延续,并被作为评判戏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但其浓烈的时代色彩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并客观考虑。因此,随着余上沅等多人从国外学成归来,对戏剧表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大环境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剧运动”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这场运动的过程暂且按下不表,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戏剧“写意”的特点被发掘并宣扬开来,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戏剧不仅是“写实”更可能是“写意”的,它可以来源于生活,更可以高于生活。
简单的说,“写实”与“写意”之争可以说是两种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写实”更多来源于西方文化背景,而“写意”则更多来源于中国文化背景,两者之间的“爱恨纠葛”若要细细道来则需另写一本厚著。但本文重点既在21世纪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创新,便只对这部分“前尘往事”作简单陈述,所谓“花开两朵”,而此只单表一枝。
又经过“戏剧政治化”等多次浪潮后,中国戏剧终于从曲折蜿蜒的道路走入21世纪,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几十年前余上沅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戏剧”正在年轻一辈(主要在年轻一辈,当然也少不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如王翀、周申、赵淼、徐小朋等的手中冉冉升起。他们不仅将故事在舞台上以写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在舞台调度上表现出了高度的创新性,突破了诸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物往来自由,不拘泥于现实也不完全耽于虚幻。表演方式也不是完全的程式化,既歌既舞,唱念结合。其中突出的犹如眉户剧的《迟开的玫瑰》、花鼓戏的《十二月等郎》、蒲剧《的乡村母亲》、赣剧的《等你一百年》、川剧的《欲海狂潮》等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这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剧不仅“写实”,更在“写实”的基础上完成了“写意”,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中国文化审美。
更令人雀跃的是,一批“老剧”也乘着这股新世纪的春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苏州昆剧院诞生的青春版《牡丹亭》,由昆剧老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教授指导,白先勇创意参与,充分实现了继承中的创新,既有浓郁的传统风味又兼具青春靓丽,使人们相信,昆剧也可以年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中国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年轻。而由唐斯复整理的《长生殿》也是如此,该剧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曲名著整理演出最有成效且最富启发性的新成果,其表现出来的对文化的执着,艺术修养的融合,文化的一脉相传,与时俱进的毅然勇气令人惊叹。剧种之间的碰撞融合也给中国传统戏剧带来了新的活力,昆剧《公孙子都》由传统京剧《伐子都》改编而来,而其成就不啻于新编,甚至能比肩西方的经典悲剧。它所传递出的对人性的拷问与守望,对道德与美的追思让人沉迷其中。这些“老剧”的新生更能体现出21世纪中国戏剧表演的创新,新生一代对“写实”与“写意”这个多年来争论不休问题交出的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通观全篇,我们发现未来的中国戏剧表演无疑会更多的走向包容,走向并进。我们或许可以相信,就目前我们所见的中国戏剧表演在21世纪这个风云变化的大舞台上所体现的生命力与敢于进取的勇气,“国剧”也许真的能用“假象会意,自由时空”的中国审美开拓一片新的局面,让中国戏剧登上一个新的历史舞台。我们热烈期望着,余上沅所描绘的“像虹霓一般美丽”的新的戏剧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孙延凤.浅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戏剧的发展[J].戏剧之家, 2018,(17):15-16.
[2] 胡星亮.中国戏剧理论的现代建构——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现代化研究[J].戏剧艺术,2018,(04):4-25.
[3] 陈成.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D].上海戏剧学院,2018.
[4] 罗仕龙.从继承传统到开创新局——二十世纪前半期法语世界的中国戏剧研究[J].汉风,2017,(00):84-97.
[5] 朱佳媚.戏曲史百年写作史研究[D].厦门大学,2017.
[6] 窦飞翔.戏剧危机中的观念碰撞与对话——20世纪80年代“戏剧观大讨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4.
作者简介:高宇(1988-),女,河南商丘人,博士,白俄罗斯国立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戏剧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