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
摘 要:本文来源于幼儿园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探寻“美·趣”融合课程的模式,寻找与发现单科渗透式、主题网络式、游戏化的三种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各自的利与弊。文中对“美·趣”融合课程的概念进行了诠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在幼儿园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与内涵,从而与“美趣”课程联系起来。
关键词:科学 艺术 美·趣 融合课程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在幼儿教育领域,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作为两个不同领域,常常出现两者不同程度地封闭与分离现象,有的过分强调科学教育,有的过分强调艺术教育,学习内容的分科导致幼儿所获知识与经验、感受与创造的分裂。我园的“美·趣”融合课程力求打破科学与艺术领域间的分裂,从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本质层面探寻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逐层剥离与剖析科学和艺术之间相通与互动的关系,在艺术活动中,渗透科学理性的思维,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呈现情理交融的“美”教育;在科学活动中,渗透想象、情感、创造等诸多艺术要素,把理性的教育变为“趣”的教育。这就是“美·趣”融合课程。
我们想尝试在美趣融合课程中探寻一种适宜孩子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从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与儿童生活贴近,在体验、操作中逐步提高科学与艺术素养。为此,我们查阅学习相关书籍、研究论文等,结合本园幼儿接受水平与兴趣,尝试了三种模式:
一、单科渗透式融合模式的尝试
单科渗透式指在艺术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或者是科学活动中渗透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种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他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基础上,促进艺术审美创造与科学理性思维的链接和互动。如单科渗透式案例美术活动《隐身动物》:
此案例是通过“排水画”的美术形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油水分离”的科学现象,属于美术活动渗透科学认知现象的单科渗透式科艺整合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排水法寻找“隐身动物”为主线,利用“油水分离”的科学知识点作为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通过幼儿自主作画,探索发现原来使用具有油性的笔画小动物,小动物遇上水就能现身,最后,拓展生活经验,了解生活中油水分离现象。
整合的点非常巧妙,“油水分离”的现象如果设计为单纯的科学活动,缺乏趣味性,而且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以理解。以美术活动展现出来,孩子在自由探索、作画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感受到“油水分离”的现象,作画期间不乏有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同时又掌握了“排水画”的绘画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单科渗透模式向主题网络模式的转变
单科渗透式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一个教学活动就结束了,不利于幼儿深度与持续性的探究学习,如科学活动《影子的形成》,一个教学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探究愿望,孩子还能产生许多探究的内容,如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距离关系、影子的变化与光源角度的关系、皮影戏的玩法、皮影的制作等等。因此,教师提出,单科渗透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教学的需求,不能满足幼儿持续性探究的需求,我们需要求变,需要找到更加有利于幼儿深入学习的课程模式。基于孩子的兴趣,自发生成的探究内容,主题网络式课程模式孕育而生。课程内容从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延伸到社会活动“黑暗中的隐形人”、绘本故事“影子和我”、音乐游戏“照镜子”等,体现了多领域的融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结构,不仅在艺术审美、动手探究方面能力提升,还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较之单科模式更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主题网络模式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
三、主题网络模式向游戏化模式的转变
主题网络融合模式从2013年一直沿用到2017年,几年的课程模式的应用,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我们称之为“美·趣”融合课程,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教学案例。随着课程游戏化改革浪潮的推进,安吉游戏的全国性推广,我们反思课程的不足:重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开展,轻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的拓展。于是,我们找到了课程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从“游戏化”进行补充与丰富。
1.打造“功能多样”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游戏的精神需求
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条件与基础,有生态的环境、有丰富游戏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为此,我们结合美趣融合课程的主题要求,创设了建构区、沙水区、涂鸦区、攀爬区,种植区,每一处都能成为孩子游戏的乐园,探究的课堂。
2.投放“触手可及”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物质需求
课程游戏化改革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其中包括幼儿游戏材料的新增与补充,为此,幼儿园采购了一批大型木质积木、建构组合玩具、投掷玩具等,让幼儿在户外的各个角落都能自由取放游戏材料,培养了幼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整理收纳的良好习惯。
3.根植“有效观察”的游戏精神,解读幼儿游戏的行为特征
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本质是把游戏时间、游戏空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自主,自我探究的游戏过程中,建立新的认知经验,发展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这时候担任的角色是“观察者”,定人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扫描观察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做到观察孩子,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依据。
4.把握“介入时机”的游戏情节,促进幼儿游戏的水平提升
教师通过观察研討,掌握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的需求及能力范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介入策略,把握介入的时机,从而推进幼儿高水平的、深入的游戏。
“美·趣”融合课程3种模式的研究,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科学认知视野、有较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是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及科学素养的教师更容易得心应手的开展活动。但对融合模式的理解与运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验证课程模式的有效性,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课程环境中感受与体验课程内容的“美”与“趣”,从而去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探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