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

2020-10-21 04:25施承成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

摘要:网络虚拟社会以其自身优势吸引着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也给高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分析虚拟道德发生的逻辑条件,阐述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从培养大学生虚拟道德意识、转变教师道德教育观念、重视高校虚拟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虚拟道德;路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4-0001-03

当今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由传统现实社会逐步延伸网络虚拟社会。尤其是对于民族精英和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和思想都处于尚未定型的发展关键阶段,同时又是广大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虚拟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分析虚拟道德发生的逻辑条件,阐述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

1虚拟道德发生的逻辑条件

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理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对道德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有关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但总体上“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道德是在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是判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否得当、是否合理,从而在人的头脑里形成具有约束和规范人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要求,并总是随着人的活动发展及社会生产力变革而相应地变化其存在的形态。因而,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拓展到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而作为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同样需要在网络虚拟社会里发生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形态——虚拟道德。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意识形态,虚拟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有其存在的条件和基础。首先,与现实生活的道德一样,虚拟道德也是由生活实践启发的。虽然人们出于不同目的和兴趣畅游于网络虚拟社会,看似互不干系,但是在实践情境中,当网络虚拟社会的活动成员感受到所在的网络区域失序之时,人们内在的道德精神仍然会产生寻求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是由现实道德的直觉感悟出的违反伦理道德的事件产生的,这就为虚拟道德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我们讲的道德,无论是现实道德还是虚拟道德,都是人的道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是为了协调人类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适应而产生的。同样地,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虚拟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直接基础。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人类的价值观念、意识活动、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社会文化等一些列的变革和发展,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伦理道德内涵。最后,虚拟道德之所以存在,源于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网络虚拟社会信息资源的需求。当网络虚拟社会出现各种道德问题时,都是人们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信息资料使用、传播、共享不当造成的,信息资源的需求是连接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道德纽带。

2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这样说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可见,“德”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网络虚拟社会的出现,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大学生的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网络行为和网络现象接踵而至,其本质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的沦陷,虚拟道德规范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发挥。因而,高校教育者必須认清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道德问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关键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且势在必行。

从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是顺应网络虚拟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其中大学生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6.8%。从以上数据看出网络虚拟社会的快速发展持续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网络的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网络虚拟社会由于自身特点存在着技术监控局限、网络规范制度滞后等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比如网络黑客、网络信息污染、网络犯罪等现象的出现。身处不良网络虚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的舆论引导,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出现虚拟道德问题,更有甚者因网络犯罪,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网络虚拟社会的安定和谐。这就需要高校道德教育者顺应时代要求,了解和研究网络虚拟社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

从高校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适应网络虚拟时代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培养各方面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场所,必须对大学生的道德进行有效的教育。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对于掌握着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如果仍然使用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道德教育,往往是没有效果的。网络虚拟社会的到来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是挑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多侧重于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最后的考核也多集中在学生道德知识的识记能力的高低上。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元的,主题多样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对其道德观念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传统道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因而单一性的传统道德知识的传授实在是不能满足当今网络虚拟社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其次是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以“教”占主导地位,单向地灌输和填鸭式教育成为课堂上主要的教育方式。然而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需求,抹杀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显著。最后是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者的权威。在信息传播单一的过去,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说学生听,教育者是唯一的信息传播员,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向大学生传递正面信息,充当着权威者的角色。而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给道德教育者过滤和筛选工作带来了困难,使得学生对教育者的权威角色产生质疑,更严重的是出现反感心理。因此,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的一时之举,而应该是高校道德教育常态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网络对他们的影响都超过“80后”和“70后”的人。“90后”的大学生行为自主,个性独立,进入大学后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再受父母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对自己放低要求,放松警惕。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因而在无监控状态下,对于网络虚拟社会中优劣、真假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陷入网络负效应的泥潭,出现人格扭曲,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直接诱发了网络行为失范等道德问题,更严重的是有部分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并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从自身做起,从学习网络知识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虚拟道德意识并规范自己的虚拟道德行为。

3加强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思考

虚拟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共同展示,更体现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网络虚拟社会必须以大学生主体为中心,重新更加辩证地、理性地思考和审视高校德育的作用和使命,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虚拟道德教育观。

第一,培养虚拟道德意识,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虚拟道德意识是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虚拟道德认知、虚拟道德情感、虚拟道德意志、虛拟道德理论体系的心理结构总和。大学生虚拟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教育者的责任,更是大学生内心更新道德观念,加强道德修养,使网络虚拟社会风清气正的需要。因此,必须唤醒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树立是非观念,让内心深处的善良、正义与歹毒、邪恶做斗争,进而达到不断更新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目的。这一过程的展开完全是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所进行的自主、自愿、自觉的行为。所以,培养虚拟道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的角度做更为细致的工作。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和诚信的网络交往观。虚拟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和教育,培养大学生养成对网络中的大量信息资源和交往平台进行思考的意识、判断的意识和评价的意识、进而正确选择有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开展诚信的交往。其次,网络虚拟社会的良好发展和运行,关键在于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主体的自我道德重塑和自我道德提升。而实现这一关键的途径便是“自律”,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反省,发现、克服自己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产生的非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并在虚拟道德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的缺点,自觉履行虚拟道德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虚拟道德行为,进而达到道德自律,提高道德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

第二,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拓展和创新教育渠道和方法,形成实效的教学课堂。首先,拓展道德教育的渠道。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但查阅了《基础》课最新版本,教材里几乎没有提到虚拟道德教育的内容。因此,应将对大学生虚拟道德教育的内容增补进教材,使之纳入官方的品德教育轨道。将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内容进行重组,增加相应的虚拟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并将典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案例引进课堂,以真实生动的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另外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技术类课程中倾注人文关怀,融入品德培育,比单纯的思政课程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比如《计算机基础》、《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专业课程等。此外,拓展虚拟道德教育新课堂——手机微信课堂。新时代大学生的班级管理都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微信群不仅仅局限于传统通知公告,我们长期奋斗在学生第一线的思政课教师或班主任、辅导员要利用好微信群,可以将其发展成为网络虚拟社会环境下的新课堂,利用新课堂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利用新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上交作业等教学活动。教师们还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分享法制案例、道德行为失范案例、热门话题信息、心理箴言、富有哲理的内容。通过手机微信课堂把线上线下的虚拟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使虚拟道德教育能深入到各个环节和角落,扩大其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从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与规范”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教学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交往互动。道德教育者们要坚持灌输和启发相结合,以说理、讨论、对话、引导等方式来进行,从传统条条框框的知识灌输回归到真正的教育本身上来,回归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实践,其成效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道德教育者们要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网络行为特点以及道德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使虚拟道德教育“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第三,重视高校虚拟文化建设,构建健康的高校虚拟文化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虚拟道德教育环境。高校虚拟文化,是以高校为传播场域,以高校全体师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工作这一中心,共同创造的包括精神、物质、制度等虚拟文化的总和。虚拟文化生态系统不仅庞大,而且复杂,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动态发展。身处系统内部中心的学生个体不仅受到系统内部自身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寝室、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和国家多层面的文化环境的制约。因而,构建健康的高校虚拟文化生态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作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学校园,校园虚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最快捷、最直接的,因而高校的党政班子必须重视起来,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研究、重点分析、重点规划,要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文明的文化信息输入虚拟文化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构建高校虚拟文化生态系统,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效思想文化阵地,注重多文化宣传、多学理研究、多深化思考等多项措施并举,打造出学生喜闻乐见并能引导大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和网页。其次,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建设,思政教师队伍只有具备了优秀的虚拟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进入网络深入了解,研究虚拟文化的特点,并熟练地使用网络,研究分析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虚拟道德教育工作,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虚拟行为。最后,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网络学习的需求,在校园网上开辟学习专区,将大学生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研、公务员考试、行政事业单位考试等相关考试的优秀网站、内容注入进来,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料,不仅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乱七八糟的网站和网页,使虚拟道德的隐性教育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编辑:董坡)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网络虚拟道德教育融入“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路径》阶段性成果(2018szk33)

作者简介:施承成(1984—),女,贵州惠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的道德活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