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曙芬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高层管理风险意识加强了,以风险为导向,将企业的信息系统引入内控管理,财务部门是综合性部门,在内控实施中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ERP信息系统内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信息系统内控管理的财务风险点,探讨分析信息系统内控风险的财务管控,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信息系统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管控
一、信息系统内控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企业信息系统内控管理是企业风险治理一大举措。然而,企业对信息化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信息化给企业带来好处,却低估了信息化可对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威脅。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面临四大风险:数据的采集与输出缺乏监控;数据的安全性缺乏保障;管理与监督不严格;程序化操作易使差错反复发生。
数据的采集与输出缺乏监控的情况下,形成数据链偏差,导致系统运算风险。企业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数据结合在一起,部门关联更密切了,信息系统的内控管理更具复杂化多样化。例如,A和B是可替代材料,采购下单A料,但仓管入库时却核销成B料,产生以下问题:信息系统中,A料一直处于待料状态,不再有B料的需求;采购对账时,订单与入库的物料不同,形成不了对账单;产品BOM明细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车间领用时,很可能待料,或挪用库存或其他订单的A料,最后形成的成本核算单,也会产生误差等一系列连锁问题。问题应从源头抓起,环环相扣,做为财务终端数据使用者,更需要业务信息和数据的准确。
数据的安全性缺乏保障,除了数据备份措施,如果内控权限设置和岗位设置不当,可能存在人为改写或删除的操作风险,同时带来决策风险,财会人员对数据要敏感,透过数据整合发现疑点,进一步做内控管理分析,有效地解决问题。
管理与监督齐下,信息化系统管理是日常工作,不以监督代理控管。企业在启用信息系统启动成功之后,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技术支持,监督检查和数据安全维护,培育员工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操守,提高内控管理的执行力。
程序化操作易使差错反复发生,更具有隐蔽性,主要有流程不当产生的,以及信息系统自身原因,信息系统应有专人维护,及时排查问题,财会人员在获取数据时,要有检测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当问题反复出现,应考虑从程序化操作上找原因。
二、企业信息化内控管理带来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内控管理的结合,改变传统内控管理,主要涉及流程、操作权限的改变,以及岗位设置的重整等。提升企业管控层次,如果传统的表单印刷缺少编号,可能因这小缺陷,遗漏的业务难于查核,而信息系统更加严谨了,一些功能直接由内控系统自动设定。
在信息化管理中,例如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转移处置、报废、出租出售、毁损等,审批流程与系统OA平台融合在一起,设备使用部门辅助清册管理,经管设备,由不兼容的专人监督,确保资产记录和管理的安全完整。
对于生产企业,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物料清单,存在着逻辑关系,例如制程半成品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是否要从仓储进出仓,还是完工产品才入仓,要根据企业管理模式和成本核算的需要而定。物料的变更,是从源头BOM修改,还是变更生产订单,需要写入企业的程序管控文件,形成日常工作规范。信息化内控管理操作权限的关联,比如,ERP信息系统中,材料双重计量的换算,在允许范围内,授予采购和业务数量的修改权限,而价格和数量的权限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另外,仓储的外协调拨单、盘点调整单,都挂在“其他入库和其他出库”的二级科目,一旦给仓储开通”其他入库和出库“的调拨单时,就会同时开通盘点的调账权限,因而,内控要解决权限分配上出现的矛盾。
在中小企业中,为了成本效益的需求,普遍存在按业务模块进行岗位设置,例如仓管员分片区管理,潜在风险有漏录、错录、重复录入,以及人为的舞弊行为,存货可能出现毁损、丢失、盗卖、超领、形成呆滞料等漏洞。为规避内控风险,仓管只负责实物和物料卡,信息化账务可集中由录单员录入,账实分离。采购及业务岗也一样,如果询价及经办等没有互相牵制,也将出现类似的问题,影响信息化内控系统数据的准确和资产完整,具有较大的风险。应采取替代性审核,对成本目标考核,比价、抽查单笔业务等措施。
三、信息系统管理实施中的关联性加大了内控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存货是企业重要资产之一,供应链物流是以仓储为中心纵横交叉,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牵一发动全身”。权限设置过小,可能出现效率低下;权限过大可能存在越权。必要时,通过信息系统做“二次开发”,规范流程权限。仓储有问题,盘点问题就充分暴露出来了,没有“目视化“管理,仓储员“如数家珠”的物料,监盘人员却难于介入,没有实时更新数据,不能随时做抽盘。每次盘点,仓储部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物料和做物料卡,盘点后,财务部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如果偏离太大就要归零重新启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信息系统内控也失效了,因而,在实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前,基础管理应紧跟上。
部门内控风险存在分歧点,采购部要完成采购成本、交期、品质要求等;品检部提高进料、制程及出货检测要求,以减少部门责任风险;生产部追踪物料;财务部控制成本及销售货款回笼等;仓储需按订单进货,以防爆仓或形成呆料,企业应从整体把控风险,协调好各部门。
信息系统内控设置,也要避免太繁琐,影响运作速度和效应。常见的采购与付款流程上,如果材料验收程序不规范,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委外、自制或外购半成品没及时走系统等等,信息系统无法汇集为完工产品,可能产品都发货了,信息系统的流程却还没走完,造成账实脱离,MRP运算也受影响,甚至,ERP系统可能出现“瘫痪”状态。
四、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在信息系统内控中的作用
信息系统管理的内控风险体系,仍需要监督检查,否则,很容易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许多企业采取上级评审,同级互评,建立KPI考评,指标可达到的,但不能轻易达到。为消除指标干扰因素偏离,指标采取基础指标、权重系数和修正指标等相结合,处罚和激励双管措施,从而,提高内控执行力。
内控风险评估运行机制,要深化到日常工作,公司每月可以定期召开经营会,由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主持,高层领导及部门经理参加,以财务数据为主,业务数据为辅的多重报表数据分析,全面剖析、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的全面预算和行业标准比对、实时跟进预算执行情况,深入展开讨论,及时掌握风险预警,积极改善。
五、结束语
企业信息系统内控整合了技术和管理资源,为企业风险管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财会人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发掘信息系统内控管理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财务核算及经营管理风险,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深入开展更加稳健,全面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付磊.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风险源分析[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0年12期.
[2]刘宏灿.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