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

2020-10-21 05:07林逸宁
神州·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非遗传承

林逸宁

摘要:八闽文化,源远流长,福州作为自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的闽地首府,拥有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创造了历史悠远的非物质文化瑰宝。本文基于对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走访调查,通过搜集一手资料,整理文献档案,对闽地音乐、曲艺、舞蹈、武术、手工技艺、民间信俗和方言文学等项目进行梳理与整合。本文认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化成”的理念,利用现代技术凝聚时空记忆,将闽地非遗的创新传承融汇文化的因子。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机制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历史,它不仅包含了器物和相关制作技艺,更凝聚了一个地方族群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留存的符号和印记。本文将福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福乐”“福匠”“福韵”三大类:“福乐”包括闽地传统的音乐曲艺、舞蹈、游艺和武术运动,“福匠”指闽地独特的非遗器具及其制作技艺,“福韵”包含了根生于闽地的民间信俗、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学。最后,本文以“福传”概括现代技术运用下闽地非遗文化创新传承的机制,以期为非遗相关保护工作贡献文献参考。

一、福乐:流风余韵

“福乐”包括闽地传统的音乐曲艺、舞蹈、游艺和武术运动。听到基于福州方言独特发音、词汇与句法的福地曲艺,大众能体会到留存在福乐里的源自传统音乐的古风魅力。闽剧,广纳博蓄,与福州评话、福州伬艺、林浦安南伬、茶亭十番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禅和曲源于宗教,曲调和顺,集福州多种文化之大成,自成体系。畲族山歌响彻茶山野田间,以歌对话,形式丰富。“曲艺姐妹花”福州评话和福州伬艺作为福州地区代表性传统曲艺,铺叙评说,妙语连珠。民族化、大众化的闽都音乐艺术,体现着闽都地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与审美习惯。林浦安南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茶亭十番音乐坐奏行奏,皆为妙韵,活存活用了福州方言的特殊词汇、口头语和谚语,积累福地文化特色,生动展现福地乡土气息。

百戏陈,万象新,长乐台阁千般巧制,仁山拉线狮、高湖舞龙灯,狮舞、龙舞翩翩组华章,各色民间舞蹈、体育、游艺与杂技深蕴普及性、技巧性与趣味性。福州诗钟、方言八音等民间文学形式,妙趣横生,为雅集助兴,余韵悠扬,至今不衰。此外,中华武术积厚流光,兼收并蓄,咏春拳木人桩前威武生风,香店拳悄成风派延续百年。宗鹤拳“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八井拳“套路丰富,动如龙蛇飞舞,静如观音坐莲”。

二、福匠:匠心造物

“福匠”指闽地独特的非遗器具及其制作技艺。福州传统工艺美术精湛荟萃,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大体可分为陶瓷、漆艺、雕塑、编织工艺、金属工艺等类别。石、木、竹、贝等材料经匠心独运,雕琢精巧物件:寿山石雕有“一相抵九工”之说,佳作纷呈;“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精巧软木画,雕画结合,色彩纯朴;福州木雕,源起唐宋,以深沉意蕴和繁多流派著称。此外,竹编、剪纸、神像画、高楼米线,精巧的技艺和沉蕴的匠心则展示出璀璨人文、厚重历史的风尚。艺人匠师,有感而为,依情创作,融合古今之大成,令器物承载凝固记忆与地方文化。聚春园佛跳墙“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居闽菜之冠,特色工艺,唇齿留香。“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福州脱胎漆器作为失传的夹纻技艺的重生,以漆漆物,以纹装饰,集轻巧、耐用与瑰丽色彩于一身。“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须经过茶坯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散热、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十多道传统工艺程序,茶香与花香交融氤氲,呷茶入口,香气馥郁,品茗间叙茶缘。

三、福韵:闽韵集萃

坊巷史话,古厝节俗,闽地人文,化成福韵。“八闽人祖”王审知尊儒重教;“顺天圣母”陈婧姑救难保民;“国之大典”佾舞,释奠先师、崇师重教,展现古代祭孔礼仪;大医仁心,畲族医药、林氏骨伤疗法实属古医良方,集萃天地精华草药,贯通古今。一针一缕皆心意,畲族精美的织染技艺融合地方民俗,使织布、缫丝、缝纫而成的民族特色服饰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蕴,精细工整,色彩绚丽。“灯“与象征添丁的“丁”和登科、丰登的“登”谐音,两马同春闹元宵,佳节欢度,共盼安康,寄托百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此外,以诗钟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妙趣横生,集诗歌创作与智力竞赛于一体,为文人雅集助兴,流风余韵至今不衰。

四、闽地非遗的创新传承

地方历史,非遗传承,留存记忆,开拓人文。人是地方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基于传统思想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源,现代非遗展馆设计应从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入手,利用多元展示技术,帮助体验者在体验中感悟并记忆流动于历史的福地文化。在笔者的实际调查经历中,场景式、体验式的手作课堂,可以为展示手工艺非遗制作提供场域。引入新业态,丰富展示内容,文创区的情景化设置,利用新传媒运营模式下文创周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讲好文化故事,带动文化传播。同时,在非遗展馆的设计中,规划者需要注重非遗传承与现代科技载体与新媒体手段的结合,高清巨幕播放传承人的叙述故事,沉浸观影代入技艺体验和感悟。在创新中传承,在互动中体悟,交互式展厅的设置,有利于向参观者彰显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现闽都文化深厚底蕴与发展前景。

五、结论

非遗是历史记忆的结晶,传承非物质文化瑰宝,不仅要在保护原有器物的基础之上进行传承,更要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新机制,对目前非遗技艺的衍生产品及文化周边进行拓展和传播。在展馆设计中,关注“人”在文化创造与传承中的个体经验,用多维、交互、沉浸的观览路线引导游览,有助于彰显闽地非遗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齐超.基于研学旅游的福州油纸伞非遗活态传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方一珊.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非遗传承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