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林
摘要:不同地域环境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人生礼仪的形式意义等也各有不同,各具特色。中华民族自古对成人礼十分重视,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在蒙古族与汉族杂居,民族文化融合的呼和浩特地区,传统成人礼仪为“圆锁”。“圆锁”是我国北方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成年习俗,是确定年轻人具有成人资格的一种象征性仪式。在呼和浩特地区,中原习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广为流传,当地百姓普遍庆祝。本文尝试从社会变迁、文化融合、仪式前期准备、仪式内容等方面详细记录了呼和浩特地区“圆锁”成年习俗,分析呼和浩特地区“圆锁”礼蓬勃发展原因,“圆锁”习俗背后的情感意义和现实功能。
关键词:呼和浩特;民族文化融合;圆锁;仪式功能
一、“圆锁”成年习俗的由来
(一)“圆锁”成年习俗概念界定
圆锁又称“圆生儿”、“过生儿”,现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即为周岁满12岁孩子举行成人礼的民间风俗。之所以选择12岁为成人礼,一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时间都相契合,如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十二地支,十二生肖,因此12象征着一轮完满的循环,表达了圆满、完成之意。二是民间习俗认为,孩童在12岁前魂魄不全,易被妖魔鬼怪摄走,受到惊吓也易丢失,因此需要长命锁庇护。满十二岁后,孩子的魂魄已全,能够独立应付邪崇,无需长命锁,于是锁要摘下来,举行圆锁仪式。至今,这种习俗已经不分民族,不限地域,广泛流传于民间。在呼和浩特地区,人们对于儿童“圆锁”仪式非常重视,像结婚一样,父母亲人从很早就开始筹备仪式,包括择吉日、邀请宾客、请司仪乐队、制作圆锁所需的面圈、蛋糕、预定酒席等,购买烟酒、糖果、瓜子,为远道而来的亲人安排住宿等等。受邀的亲朋也会准备好礼金或礼品前来赴宴。
(二)历史中的“圆锁”成年习俗由来与发展
“圆锁”起源于山西。《大同府志》(1)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编红线锁带之。十二岁蓄发,俱设祭各庙宇或灶台前。然亦有不行者。”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識的将古代成人礼的制度沿袭下来,在孩子刚出生时就给孩子戴上锁(有玉锁、金锁、银锁)以求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由于明朝山西境内山地多,耕地少。人口急增,导致晋人寻求未开辟之地。呼和浩特地区(旧称绥远)成为山西人口倾泻之地,晋人进行了长达三个世纪的“走西口”。随着“走西口”移民大军的深入,“圆琐”成年习俗在内蒙古地区广泛传播。
二、“圆锁”成年习俗的形态
(一)择吉日吉时
在农村地区,父母一般会选择在冬季或正月为孩子举行“圆锁”仪式。一、因为冬季农闲,东家有时间准备宴客,亲戚朋友有时间参加聚会。二、正月过年期间,村中气氛红火,村中有宰牛羊等牲畜的习俗。准备“事宴”的原材料比较充足。东家请村中长老(一般多为懂得黄历的老者)挑选一个吉日宴请宾客。在城市地区,由于不受耕作等因素的影响。大家多选择临近孩子生日的周末举办仪式,方便宾客参加宴会。正席开席时间一般为12点48分或12点58分,这两个时间已经成为呼市地区办酒席公认的吉时,甚少改变。
(二)置办事宴
1.宴席内容
在呼和浩特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大家普遍认为肉类多的宴席才是“好席面”。因此,席间多有蒙古羊排、炖牛肉、猪肉丸子、豆腐炖鱼等,主食则为油炸糕、油饼、饺子等。农村地区与城市宴席的菜式大致相同。但农村家庭多以宰杀自家牲畜、自家种植的土豆玉米等为原材料,加之当地有特色的粉条和少量绿色蔬菜就可以做出丰盛的宴席。村民多在自己正房(北)与南房间的庭院内摆桌,形成“屋内做饭,屋外吃”的模式。城市则多由饭店承包酒席,东家只需选择菜式,定好日期时间,预付押金则可。
2.“圆琐”事宴步骤
城市中的圆锁仪式更多了现代化的改变,更适应现代的城市生活,但少了些古时就留下的在“圆锁”当天的中午的正席上,小寿星通常会穿上颜色鲜亮的新衣服(红色、黄色等),精致梳妆准备一番。蒙古族小寿星多穿蒙古袍庆祝生日。司仪首先会讲一段开场白,之后请小寿星上台讲话,内容多为回顾自己成长的岁月,感谢父母亲人的抚养教育等。接下来会请父母上台,由司仪设置一个父母互动游戏来调动气氛。
接着由孩子的姥姥替小寿星摘下银锁,爷爷奶奶给孩子戴上用钱编织的钱锁盘,金额一般为660元或880元,寓意孩子在成年后大富大贵。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就是圆锁仪式的重头戏,邀请家中长辈、近亲依次为小寿星套“面圈”,小寿星需套12个面圈,表达庆祝12岁圆满之意。套带规则是由面圈制作人亲自为小寿星套带至脖颈部再取下。面圈是用白面蒸制的,直径为成人一只手臂长短的圆环状。上有手工捏制的寿桃、莲花、叶子、鱼、兔子等美好的事物。呼和浩特地区的面圈独特之处在于面圈上有手工捏制的手和长命锁,取意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可以取下长命锁。此时司仪在旁说这吉祥词,比如:“头顶鱼,怀抱兔,脚踩莲!”“九石榴,一佛手,守住亲娘用不走!”“面锁儿蒸的圆又圆,娃娃将来考状元!”套过面圈后,父母和小寿星切生日蛋糕,将蛋糕分给宾客。外面鞭炮齐鸣表示庆祝之意,里面宴席开始,宾客开始饮食。东家挨桌敬酒,感谢宾客参加宴席。
农村的圆锁庆典更多的保留了古时的风俗。圆锁当天,小寿星必须早早去村中的神庙中谢神。父母也需一同前往,并携带贡品等。圆锁礼祭拜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是摆放祭品,二是磕头上香。有以调查的托克托县明水泉村为例,早晨7点左右,小寿星及家人前往村中庙宇,摆放贡品。贡品有食物馍馍、水果、麻糖、酒等等。一家人共同上三柱香,磕头跪拜。回家后,有小寿星的爸爸放一响鞭炮。而祭祀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祭品也会根据家庭情况,个人意愿的不同存在多寡之别。有些地方还会诵经祈福,但重在表达自己对神灵庇佑的感激之情。完成祭拜后,其他的宴客步骤与城市相同。
三、圆锁习俗的社会功能
成年习俗在中华大地上世世代代广泛流传。由山西汉族通过走西口带到呼和浩特的圆锁礼仪,通过了漫长的本土化,已经成为了当地人不可缺少的民俗庆典。这种庆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大家忘却,反而越来越受到当地百姓的重视和喜爱。原因就在于圆锁仪式的内容和情感不受地域、时间的制约、削弱。它表达了世世代代亘古不变的亲情和友情;它是一种文化认同,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人生礼仪代表着一种民族的符号,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仪式本身,而是隐藏在仪式后的民族情感和仪式功能。
(一)祈福功能
“圆锁”仪式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父母希望用锁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锁住孩子的灵魂,不让他受鬼怪的侵扰伤害。在古老的农耕时代,人们将对生命已逝的恐惧寄托在“带锁”上,而“圆锁”也代表着生命危机的解除。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是这个仪式传承下去最重要的原因。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亘古不变的,更是不分民族的,因此“圆锁”仪式在呼和浩特地区广为流传,即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了空白期,但此后依然蓬勃发展着。直到今天,这种礼仪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连接的是中华民族万千父母祈求孩子平安健康的深情。
(二)教化功能
民间习俗促进了个人融入到群体中,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群体中。婴儿从咿咿学语开始了解人类社会。孩子从对周围人的称呼中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儿童从游戏中学习现实生活,成人的世界。这说明习俗是教化人类的良师。
圆锁作为呼和浩特地区的成人礼,教化着一代代呼市人。提醒着他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不能依靠父母,要学会独立面对社会、困难。而圆锁仪式不光教化着每个十二岁的小寿星,更是对生活在呼和浩特所有人的教化。通过这种仪式,让社会群体加深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有利于群体民俗保护,文化传承意识的觉醒。
(三)凝聚功能
民俗文化对社会群体的凝聚有着独特的作用。圆锁仪式的呼和浩特化更加固化了当地人的地域文化意识。独特的习俗仪式体现了当地人特有的文化、群体精神和情感。这种聚会型仪式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凝聚,更是人与人情感的凝聚。当一家人为孩子庆祝成人礼时,欢乐祥和的气氛会感染每一位前来参加庆典的人。在这种聚会中,旧朋友叙言,结识新朋友,怀抱美满祝福的欢乐氛围延续千年。这也是圆锁成人礼由严肃的寺庙祭祀活动发展今天的聚会庆典,并不断发挥着娱乐调節作用的原因。
四、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农村地区,总体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圆锁习俗;呼和浩特市区的圆锁仪式进行了现代化的简化;呼市的蒙古族和汉族都在传承“圆锁”成年习俗。该习俗已经成为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仪式庆典,它即是呼和浩特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呼市多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产物。“圆锁”成年习俗是一个复杂的礼仪习俗体系,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地方化后,它既深深影响着现代呼市人的思想观念,地域情结,更被时代浪潮推向现代化。在新的时代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仪式最本真的情感并与现代价值导向相结合,努力推动传统仪式与现代生活相协调和谐。
综上所述,虽然圆锁仪式古今发展各有不同,但人们依旧传承着这种成人礼,而且在现当代更加受到百姓的重视。因为仪式背后表达的古今父母心愿和目的是一致的。在仪式中体现出父母对孩子关爱和希望。希望孩子顺利通过人生节点,平安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小寿星可以从成人“圆锁”礼中体会到父母和家人对其满满的祝福和爱。也可以促进小寿星形成独立长大成人的意识。这种双向情感交流使传统圆锁成人习俗在呼和浩特地区蓬勃发展,历久弥新。
注释:
乾隆.大同府志:卷37,p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