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忘初心,是每一名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该坚守到底的工作要求,也是在稿件采写中必须坚持的重要标准。为此,我根据当年在四川雅安地震中坚守八天七夜的深入采访后的总结,认为将现场真实呈现给读者是最重要的准则。
关键词:坚守现场;不忘初心;准则
不忘初心,是每一名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该坚守到底的工作要求,也是在稿件采写中必须坚持的重要标准。为此,我根据当年在四川雅安地震中坚守八天七夜的深入采访后的总结,认为将现场真实呈现给读者是最重要的准则。
一、现场采访,第一时间最重要
2013年4月20日8时许,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又一次牵动着全国人民神经的重要事件,也是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现场。因此,我所在的燕赵晚报编辑部立即派出我和两名摄影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深入地震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走访。
雅安地震发生当天,本应在家休息的我于当天17时许赶到报社,查询到当晚还有一趟飞往成都的航班。兵贵神速,我和同事汇合后,直奔机场而去。4月21日1时15分许,随着飞机的安全着陆,我抵达成都双流机场。不敢有丝毫停歇,我和同事立刻打车赶到位于四川广播電视台的“4.20芦山地震四川省应急新闻中心”领取了采访证件,并在机场附近搭上了爱心突击队租来的一辆当地面包车,一起向雅安县疾驶。
经历了高速交管分流,车辆临时管制等情况,我最终于当天凌晨6时许到达雅安市城区。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由于地震发生后从全国各地前往灾区的各类救援及保障车辆和人员太多,持有通行证的我也不准进入灾区。
“离芦山县还有3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车辆,怎么办?”傻等肯定不是办法,为了能够采访到第一现场,我和同事商量后果断决定:徒步行进!此时,已经是4月21日10时许。
扛着三个背包,我们步行出发了,朝着30多公里远的芦山县前进。一路走走停停,看到当地村民的摩托车就搭乘一段,遇到过路的车辆就上前要求捎带一会儿……当日12时许,我终于赶到了芦山县县城。
从地震发生到由河北赶到灾区震中位置,我用了约28个小时,穿越近1700公里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时所讲的“第一时间”,能够在震后第二天到达现场开展采访,这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天保证发稿 是新闻记者采写中的第一要务
支离破碎的房屋、东倒西歪的建筑、布满裂缝的墙壁……在芦山县重灾区龙门乡的几个村子里,处处是一片震后的惨象。村民们此时已经没有一个人敢呆在屋子里,全部都在路边搭起了简易帐篷。“地震发生的太突然了,我什么东西都没能从屋里带出来!”看着倒塌的房屋,村民们很是无奈。
“有人被砸伤了,快救人!”正在我采访之时,两名武警战士扶着一位头部不停向外淌血的校级军官冲到一辆急救车前,请求医务人员帮忙救治。此时,受伤的军官右侧额头部位已经流出了大量鲜血。急救人员迅速上前,将受伤军官扶上担架,并为其伤口进行了初步检查和包扎。随后,受伤军官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我了解到,该名军官叫宋勇科,是武警驻川某部的一名工程师。在他指挥官兵对倒塌房屋进行搜救时,突然发生的余震,使得附近的一块石头飞了起来并直接砸中了宋勇科的头部。在他被送往医院后,武警官兵们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继续帮助村民修复受损房屋。此时的我,内心被震撼了,深切地感受到了救灾现场的危险。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平生第一次做出了最坚定地决定:继续深入灾区,为读者采写到最真实的现场!
在搭乘了一辆当地村民的摩托车之后,我们沿龙门乡一路向北,来到紧挨着它的宝盛乡玉溪村。一来到这里,我就发现手机已经没有了信号。
经过玉溪村的一个小型水电站,我们来到这里有名的金鸡峡附近。雄伟的山峰、翠绿的竹林、潺潺的流水,这样美丽的景色,却掩饰不住地震后的严重山体滑坡。“摩托车也不能往前走了,我们只能送你们到这里啦!”听到村民的话,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瞧,在沿着金鸡峡中间的一座山峰,记者看到不少村民和救援人员正从一条唯一通往宝盛乡乡政府所在地凤头村的小路上快速跑过。
“为什么大家要跑步前进?”直到我走上这条路时,才发现身边的山体上正不停下落着细碎的石块,速度极快。既然已经没有别的路,我便冒险跟着村民向前冲,当跑到半路时,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猛地就落在我的脚边,要不是我躲闪及时,后果难以想象。瞬间,一口凉气就从我嘴里冒了出来,但这时的我,只能前进了。就这样,头顶“石块雨”,脚踩滑坡后的乱石,我连续奔跑了三公里左右才通过这条危险地段。
本以为危险已经解除,但我想错了。当走到通往凤头村的宝盛桥时,三块数米高的巨石彻底挡住了去路。如果想进入村内,只有冒险从巨石上攀蹬而过。和其它村民一样,我在武警官兵的协助下,费劲翻过了这几块巨石,在巨石一侧,就是哗哗的流水。说句玩笑的话,我感觉自己都成花果山的猴子了,不停地在山崖间上蹿下跳。
调查完宝盛乡的灾情,我听到村民说附近还有一个重灾区,就是距离宝盛乡约6公里远的太平镇。此时,时针已经指向了16时30分许,“一定要去看看那里!”坚定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恳求两名村民用摩托车冒着危险将我们送到了位于深山里的太平镇。但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之后,如何返回芦山县城成了我们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因为随着夜幕的降临,已经没有村民愿意下山了,并且太平镇也没有任何道路能够前往芦山县城。
天无绝人之路,当我几乎快失去希望之时,一辆从山下开上来的面包车来到我们面前,司机答应能够把我们送回先前去过的宝盛乡后,我兴奋地登了上去。
也这是这辆面包车,让我有了来到灾区后乃至终身难忘的回忆。因为在去宝盛乡的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5.4级余震袭击了正在半山腰上行驶的面包车。大块大块的落石,不停滴砸到面包车车顶,路面一下子也变得颠簸起来,司机紧紧地握着方向盘,加速沿着山路向前冲,全力逃离死亡的威胁。还好,我们最终平安到达了宝盛乡。一下车,就看到面包车的前挡风玻璃已经被击碎。
“快天黑了,必须得找个地方写稿子!”看到宝盛乡的情况,背负发稿重任的我在余震稍微平息之后,冒险再次翻过宝盛桥桥头的巨石,并从掉落速度急剧加快的“石头雨”下跑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路程之后,我们搭乘了一辆返程的120急救车于18时30分许回到芦山县城。
没有饮用水、没有照明用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通畅的救援通道、没有必要的生活用品……一天的采访下来,我看到了灾区严峻的救援挑战。为了能够顺利向报社发回稿件,在雇了两辆摩托车之后,我冒着飘落的小雨回到了雅安市。在找到一家快捷酒店住下后,连脸都顾不上洗的我立刻打开电脑写稿。直到夜里23时许,3000字的稿件终于完工,并顺利发回晚报编辑出版中心。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已经两天一夜没有合眼,没有吃过什么东西了。
连续的现场采访,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危险状况,虽然幸运地躲避过了所有危险,但至今我仍心有余悸。但是,保证稿件当天传回报社,顺利完成采写任务,这是身为一名年轻记者所要做的本职工作。这样的情况,让我觉得新闻采写工作确实相当不易,唯有坚持才能成功。
三、深度 采访的重中之重()
到底震后的灾区情况是怎样?4月22日上午,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我来到天全县老城区的解放街沿路采访。刚刚走进街里,十几名居民呼啦一下子就围住了胸前佩戴着采访证的我。“你来瞅瞅我们的房子,是不是从外面看着根本没啥事?”没等回答,居民张大妈就拉着我走进了她的家里。
“你再看看屋子里的墙壁,还有人敢住吗?”顺着张大妈的指引,眼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
无论是走入哪间屋子,四周的墙壁上都布满了明显的裂缝,最大的,可以将一根食指伸进去。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不得不停下了脚步,没有冒然走上三层的房间。
刘大爷家的厨房、李阿姨家的卧室、王女士家的客厅……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连续走访了七八位居民家的房屋,看到的情况都是如出一辙。“裂缝那么大,有的屋子甚至都整体移位了,谁敢住进去?”
县城里的房子都这样了,山里村民的住房怎么样?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续采访了小河乡、仁义乡、永胜乡及新华乡的多个村庄。村民们的房屋在地震后要么彻底倒塌,要么出现了严重开裂,大都无法居住。而每到一处,当记者向村民问起他们此刻最需要什么时,大家无一例外的答案就是救灾帐篷。
居无定所,有家难回,对于地震之后的天安县人民,一顶小小的帐篷不仅支撑起了一间临时住所,更是支撑起了大家对生活的信心。在不时出现余震的这一天里采访,我心中很是沉重。对于这次的深入调查,让我对灾区的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更加知道灾民们真正缺的是什么。当我返回雅安之后,我一口气写出了近3000字的深度稿件《天全县:房屋受“内伤”,急需帐篷》,给读者呈现了最真实的灾区景象。
23日早上一起床,屋外已经下了一夜的雨。“雨后的灾区情况肯定会更加严重,咱们赶紧去看看。”我不敢怠慢,想法搭车迅速向芦山县驶去。
雨中的重灾区,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的现场。由于下雨,本来继续前往宝兴县的我得知,雨水造成了山体滑坡,道路完全被阻断。无奈之下,采访的目光停留在重灾区龙门乡。
“开始掩埋死鸭,一定要保证处理干净!”当日15时许,我们来到芦山县龙门乡王家村与红星村交界处附近时,一支特殊的队伍吸引了我的目光。
原来,这支队伍来自于四川省内江预备役防化团,专门根据上级指示来处理这里一处养鸭场的病死鸭。
水池中、粪坑里,走进养鸭场后,我满眼看到的都是死鸭,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活鸭在养鸭场的各个角落随意奔跑着。看到天空中不断飘落的雨滴,异常潮湿的养鸭场让众多村民不敢靠近。
因此,防化团在将鸭场封堵之后,于当日下午开始对在鸭场里到处奔跑约一万余只危险活鸭进行了集中捕杀。随后,防化团官兵对养鸭场的死鸭进行了彻底的掩埋和全面消毒。而这次关于防护团处理死鸭的全程现场报道,也成为所有进入灾区的各路媒体中的独家报道。
采访要求深入,写出受访者的需求,讲述最深入人心的东西,这是新闻记者尤其是优秀记者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总结的准则。作为年轻记者,如何用最真实的文字和简单的描述向读者呈现出清晰的现场,让我在这次采写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将现场真实呈现给读者
八天七夜,6000多次余震,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我的记者生涯中,第一次有了难以忘记的经历。这些日子里,我和同事走遍了雅安市的所有重灾区,坚强的自救女孩、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者和物资的战士、几天几夜顾不上休息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我一路的采访中,随时都会遇到让人感动甚至落泪的人和事。虽然灾区的气温很凉,虽然灾区下起大雨,虽然灾区情况不容乐观,但一股股暖流却时刻充盈着我的心,也成了我继续深入采访下去的动力。
采访中看到的难忘画面和这段特殊的经历,都让我迅速成长起来,从死里逃生到平安返程,从沒有丝毫头绪到深入细致采访,从被动无奈到主动出击,这次灾区之行让我学到了太多太多。
最重要的,通过此次采访,我学习到了新闻记者从业中最重要的一点:将现场真实呈现给读者是最重要的准则。
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告诉我,内容的比拼,一定程度上就是记者专业度的比拼。所谓专业,不仅是报道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熟悉程度,更体现在记者个人职业素养的专业上,通过在地震灾区的连续采访,我认识到了现场采访的重要性,了解到了不忘初心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在新闻面前,无论媒体介质如何变化,传播手段如何丰富,能够留下来的新闻作品永远要有隽永的思想、深刻的问题和无可挑剔的文字。这几年,传统媒体生存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如今,媒体融合大潮风涌,在融合的进程中,媒体人也都意识到,“现场为主”“内容为王”才是媒体拥有持续生命力的王道。
作者简介:李兵(1981年11月--),男,大学本科。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日报社燕赵晚报编辑部,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策划与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