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燕 周礼伦
摘 要:近年大方县抢抓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恒大集团帮扶发展肉牛项目机遇,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更好促进全株玉米推广利用,笔者通过调研,提出当前全株玉米种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推广专用型品种及高产稳产技术,大力发展规模育肥场和适度母牛养殖场,支持养殖场流转土地自种青贮玉米,实现全县青贮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贮玉米;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市场对优质牛肉的快速增加,传统以放牧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必须采取优质饲草快速育肥,才能有效增加牛肉产品的供应和提高饲养经济效益。
1 生产现状
大方县栽培青贮玉米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马干山牧垦场已开始栽培玉米作青贮用,但栽培面积较少,单产较低。之后,各乡镇陆续发展起来的规模牛羊场已尝试小面积栽培玉米作青贮用,但都因栽培品种生物产量不高、加工机械配套不好、调制条件不具备及调制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制约着青贮栽培面积的扩大。2017年大方县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粮改饲项目试点县,首次栽培33 km2;2018年再次得到项目支持,栽培40 km2;2019年又得到项目支持,栽培45 km2。目前,随着全县肉牛业快速发展,养殖农户都会选择种植青贮玉米进行全株玉米青贮来饲养商品牛和对繁殖母牛进行补饲,总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水平逐年提升。在加工方面,各种规模的养殖场饲草加工机械逐步配套,大型规模场采取窖装青贮,小型规模场采取袋装青贮,青贮效果都比较好。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农户大面积收割全株玉米交售到牛场时的测定结果表明,大方县全株玉米产量为2.6~3.0 t/667 m2,按单价450元计,产值仅为1 170~1 350元/667 m2。与先进的地方相比,单产较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品种为非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
农户种植品种多为本地籽粒品种或杂交籽粒品种,植株较矮,单株重量较低,籽粒产量较高,总生物产量不高。
2.2 种植密度较小
一般3 500~3 600株/667 m2,较专用型青贮玉米种植密度少1 500株/667 m2以上,每窝留3株以上,单株产量较低。
2.3 施肥量不足
青贮玉米较籽粒玉米种植密度大,要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必须保证肥料供应,特别是氮肥。根据深入农户了解,其都是按籽粒玉米要求进行施肥,使用尿素在40 kg/667 m2左右,至少少施20 kg/667 m2以上氮肥。
2.4 田间管理粗放
青贮玉米要求至少中耕除草2次以上、施肥2次以上。具体生产实践中,种植农户为了节省劳动力费用,只中耕1次、施肥1次,更有甚者不翻犁土地就直接栽种,仅中耕1次。
2.5 成本较高
该县大多数地方土地破碎,不适宜机械化操作,因此翻犁土地费用较高,播种、中耕除草、施肥收割、运输等环节都是以人工为主,费用较高。据初步统计,生产成本1 200元/667 m2以上。
2.6 交售不保障
该县目前仅恒大集团帮扶的肉牛养殖场规模相对较大,加工机械已相对较为先进,实行订单收购,每年收购数量仅在15万 t左右。大户养殖及农户养殖受资金状况及饲草加工机械等因素影响,没有实行订单收购,都是根据当时情况临时确定收购数量,因此农户存在怕卖不出去不敢多种的心理。
3 发展对策
3.1 大力发展牛羊育肥规模场
该县当前都是商品牛和繁殖母牛在一起饲养,导致商品牛饲养周期长、出栏慢、效益不高,为此必须坚持“母畜分散养殖,商品畜集中育肥”原则,将商品畜与繁殖母畜分开饲养,从而缩短商品牛饲养期,增加出栏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不用青贮饲料喂养繁殖母牛,仅在冬春枯草季节补饲使用,从而降低母畜饲草成本,提高养殖母畜的经济效益。
3.2 支持母畜适度规模养殖
该县繁殖母牛较多,但每户饲养量太少,多数在5头以下,由于枯草季节没有青贮料供应,繁殖效果不理想,断奶犊牛体重已较低,经济效益已不明显。为此建议地方政府对饲养5个牛单位以上的养殖户,优先考虑安装动力电,并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养殖户购买饲草加工机械和修建青贮窖池。
3.3 鼓励养殖业主自建饲草基地
从该县目前青贮玉米种植成本分析,由于翻犁土地、播种、施肥、中耕除草、收割等都是人工操作,成本较高,低于400元/t价格农户是不愿意种植的。因此只有养殖场业主把土地流转过来以后,完善机耕道和便道,尽可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土地复种指数,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3.4 大力推广青贮玉米优良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毕节市2018年组织开展的20个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有2~3个专用青贮玉米品种在大方县产量完全可以达到5 t/667 m2以上,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种植农户科技意识淡薄,舍不得出钱购买好品种,政府财力紧张,没有资金购买种子支持种植农户,因此必须采取“财政出一点,农户拿一点”的办法或政府垫资购买、农户在出售全株玉米时扣抵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同时在栽培季节,技术力量深入农户,指导农户把好种植密度关、施肥关和田间管理關,确保产量提高、产值提高,效益才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