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初步探索

2020-10-21 07:31孙婷王健
出版广角 2020年18期
关键词:选题出版社学术

孙婷?王健

【摘要】  受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影响,传统学术出版逐渐从纯粹的学术图书出版向以学术出版为基础、以学术服务为目的、以学术资源整合开发为核心的出版模式转变。出版社在积极拥抱变革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政策优势,不断提高编辑的复合能力,把握学术出版方向,努力探索新的学术出版模式。

【关  键  词】人工智能;大数据;出版流程改造;学术出版;融合出版

【作者单位】孙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王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8.004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学术成果转化的载体之一,学术出版始终是人类思想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学术出版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学术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字时代,学术出版领域出现许多新变化。首先,读者需求的变化。当下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呈现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其对专业深度资讯、细分领域资讯、个性化研究成果的需求不断增加[1]。其次,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大众的主流阅读方式,学术研究人员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专业的学术图书和学术期刊,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学术资讯、不同的技术工具,方便读者便捷地查询应用。再次,出版方式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带来出版方式的变化,学术出版正经历一个以技术驱动的变化过程,出版的效率和速度大大提升,出现了诸如自出版平台、免费出版平台、众筹出版等新的出版方式,这些出版方式在降低学术出版门槛的同时,也模糊了作者与编辑的界限,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总体来看,新的出版形式使学术出版环境变得异常活跃,学术生产能力迅速提升。

一、新技术与学术出版的融合,促进出版流程再造

传统学术出版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规律和流程,但其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学术研究高效和个性的需求。数字时代对学术出版领域的各种影响成为学术出版转型升级的内因,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术出版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提供了外部支持。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出版社对数据、内容、存储、管理、印制等多个环节进行了优化与升级,逐步将数据挖掘、数据处理、语义分析、机器学习、重复率检测、智能算法等各项技术与学术出版的各个环节融合,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丰富产品形态,增强读者互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出版流程的升级与再造。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历时两年打造的“智慧树”出版云平台(见图1),就是从底层技术架构出发,将内部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和管理,为实现“一次制作、多次发布”的新模式奠定基础。同时,平台对用户的使用数据进行收集、分析,逐步构建用户画像,针对学术图书的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通过该平台,编辑无须外部技术的支持和介入,就可以打造自己想要的融合出版产品。可以说,该平台实现了为传统出版赋能的目标,将融合发展理念真正融入学术出版流程之中。

图1 “智慧树”出版云平台架构图

1.实现学术出版选题策划智能化

选题策划是学术出版流程的起点,决定着后续出版内容的方向。在传统学术出版流程中,编辑开展选题策划主要依靠知识背景、从业经验来进行主观选择和判断。而在如今的学术出版过程中,编辑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从销售终端收集历史销售数据、读者反馈等信息;可以通过对热门事件、热门词汇等的抓取和分析,智能地获取当前市场的关注热点,确定与市场需求、社会需要契合的选题方向;可以通过用户画像、策略算法,深度挖掘每一个读者的潜在需求,同步比对相关出版社的同类学术图书品种数量和销售情况,最终确定选题方向,增加客户的满意度与黏性;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对系统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针对确定的选题预测读者群的规模并选择合适的学术作者,实现精准策划。总体来看,学术出版借助技术手段实现选题策划流程创新,可以降低因经验主义确立选题带来的风险。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了数据仓库,通过整合社内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BI(Business Inteligence,商业智能)决策分析系统,为该社的决策提供依据,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2.促使学术出版的编辑加工高效化

编辑加工是学术出版流程的核心工作之一,传统的编輯需要对出版内容进行多次、逐字逐句的审查,现今的编辑只需通过人机协作、图文识别、机器勘误、文本挖掘等方式,就可以轻易实现学术文章的加工整理。比如,编辑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一些实验数据、数学公式、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可行性进行甄别,减少编校差错;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纠错系统,识别文章中词汇语句、表达方式、参考文献的规范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通过协同编撰平台,实现作者、编辑、专家共同编辑、实时交流,降低沟通成本。比如2018年8月,网易有道公司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极简区块链》一书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一号称全球首部由AI机器完成翻译、人工审校的图书,共320页20万字,从输入原文到翻译输出用时不到半分钟[2]。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在学术出版活动中显著、有效地优化出版流程。

3.实现学术出版印制的数据化

学术出版物具有专业性强、读者受众面较窄等特点,采用传统方式印制如果预测不准,容易出现单次印量过大造成库存积压、影响现金流的情况,或者印量太少导致印制成本较高,出现多次少量重印的可能。这些情况给出版社带来管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出版社在出版学术图书时可以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市场需求来预测和确定印数,实现按需出版;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生产印刷系统实时进行生产监控,自动纠错,调整生产计划。出版社在印制学术图书的同时,还可以对出版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和碎片化处理,按照预先约定的标准对内容的章节、段落、图表、知识点等进行结构化处理和标引,实现内容的关联、资料的拓展和链接;可以生成EPUB、HTML、PDF等格式的文档,实现精准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及知识数据多角度、多维度的重组,最终快速建设专业知识数据库,实现知识内容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使用。

4.促使学术出版营销服务多样化

传统的学术图书发行主要采取大面积铺货的方式,通过扩大传播范围、延长传播时间来提升销量,但针对性不强,导致目标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互联网时代,学术图书的读者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的方式,对于知识的需求偏向专业化、多元化和碎片化。因此,出版社在营销观念上向为读者提供学术内容服务的方向转变,更注重营销服务手段和模式的创新。

出版社在推出学术出版物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快地了解目标读者的区域分布、阅读习惯等;通过精准清晰的用户画像,可实现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个性化推送。比如爱思唯尔通过跟踪分析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长、关注焦点等,广泛收集用户的各种信息,建立海量的用户需求数据库,再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基于用户需求的销售链,进而制定精准的营销方案,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营销。

近年来,学术图书的营销推广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出版社更多地采用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二维码、学术引擎、专业学术社区等方式推广产品,做到线上线下结合、纸质书与多媒体资源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定向推广。国内多家以学术图书出版为主的出版社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开通了特定的微信公众号,根据读者特点定期推送精选的有效信息,让关注此类内容的读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相关学术图书信息,掌握相关学术内容。

二、推动学术出版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

1.利用相关政策支持,为学术出版保驾护航

新技术给学术出版带来新机遇,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两者融合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风险和隐患。比如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如何保证公开、合法、适度的原则;在数据挖掘时,如何限定数据使用的边界,使用户的隐私不被侵犯;人工智能技术让知识的获取越发便捷,但也会加剧版权纠纷出现的可能。因此,出版社在运用技术时要注意确保信息使用的合规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传统出版社拥抱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家与地方出台了多个文件从政策上进行保障。比如2019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应持续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和健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大数据体系,源源不断地将文化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3] 。除了国家和上海市每年对专业学术出版资助的五千万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为从源头上增强出版社的出版优势、专业队伍的建设水平和高水准项目的持续开发能力,对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准、能代表上海和国家水平的专业和学术出版中心给予“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授牌,并提供专项资助[4]。在这样的利好背景下,出版社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机制,不断推进自身在学术出版专业领域的深耕。

2.把握学术出版方向,为内容品质奠定基础

学术出版的核心是内容品质。虽然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优化学术出版流程,节约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但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会涉及知识产权、内容质量等问题,这时学术编辑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时代,学术编辑要利用专业知识,对选题、书稿质量、图书内容和形式进行辨别和设计,既要善于运用技术工具,又不能影响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创新能力;既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当前的学术热点问题,又要避免追求学术热点而造成选题同质化;既要借助技术手段提高出版效率,又要发挥创造力开发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可以说,把关好学术图书的质量,就是把握了学术出版的生命线。

3.探索全新出版模式,为学术出版增添活力

传统学术出版一直致力于及时向读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内容,但随着数字时代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出现,出版社加强了对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一系列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许多出版社采用移动出版、富媒体出版等形式,实现了同步或者提前于纸质书的出版,将纸质书与多媒体资源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读者提供更高效的知识服务。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一书一码”和“微信小程序”技术,以纸质书为入口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入、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聚集垂直领域的用户,方便学术产品服务和营销的开展。有的出版社立足于自身的内容特点开发专业数据库,全面整合学术资源,为读者提供专业性、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如法律出版社开发的“法信”平台利用业内领先的类案检索、同案智推、智能问答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擎,对海量法律条文、案例要旨、法律观点、裁判文书等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分类聚合、串联推送,为用户提供精准、全面、高效的一站式法律解决方案和案例大数据智推服务的专业数据平台。还有一些出版社利用AR/VR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形成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虚拟感知,构建立体、真实、多维的学术研究场景,实现读者对学术研究现场的全景体验。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将AR/VR技术引入《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读者通过手机APP扫描书中的图片即可快速识别并在手机屏幕上观看相关的三维立体图像及手术演示影像;通过构建的VR环境,利用手柄可实现灯光调节、患者CT查看选择、组织界面显隐、手术器械展示、头皮定位、手术效果模拟对比等操作,并可重复练习,自我纠正,可以说,这种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区别于传统师徒面授的沉浸式继续教育体验[5]。

4.培养学术编辑的复合能力,应对未来挑战

数字时代,技术的变革给学术编辑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影响。首先,从思维方式上看,数字时代的学术编辑要从原有的内容生产视角向用户服务视角转变,将深挖读者喜好、提供增值服務、维系客户关系作为选题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从传统出版思维向融合出版思维转变,利用各类工具手段对图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实现融合出版。同时,学术编辑还要有一定的运营思维,逐步成为学术图书的运营者,能够深入挖掘产品价值,借助外部力量开展精准有效的营销活动,增强读者黏性。其次,从技术技能上看,当前的学术出版需要兼具文字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术编辑不能只满足于拥有专业背景和选题审校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善于运用互联网捕捉信息,及时跟踪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和前沿方向,并从中筛选出有市场价值的选题;能够利用各类软件工具,创新出版方式,将学术图书内容加工成融合出版物,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能够通过评论、微博、社区等途径,及时掌握读者的意见,从中提取总结有价值的意见并加以运用。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技术革新给出版行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学术出版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步,相关的出版社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新技术,重塑出版观念、生产流程和运营模式,结合内外部力量,基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术出版的深入融合,最终实现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寿光. 大数据时代的学术出版[J]. 中国编辑,2017(4):17-21.

[2]范军,陈川. AI出版: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融合创新[J]. 中国编辑,2019(5):64-71.

[3]黄先蓉,王莹. 出版融合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探析[J]. 出版广角,2019(18):9-13.

[4]王莳骏. 政策推动与机制完善并举:专业学术出版建设的新途径——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建设综述[J]. 编辑学刊,2020(1):12-19.

[5]陈研,何炳蔚,刘宇清,等. 献礼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65周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医学科技期刊创新及医学同质化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办刊初探[J].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8(1):1-6.

猜你喜欢
选题出版社学术
我等待……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