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基础的海外传播研究

2020-10-20 10:06冯琰
写真地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学哲学中医药

作者简介:冯琰(1982.02-),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互译及对外传播。

摘要: 中医哲学基础包括易学、儒家、道家、佛教、阴阳家、兵家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不了解中医哲学基础,就无法对中医、中国文化有深入理解。本文概述了中医哲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概述了国内外对于中医哲学基础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只有在传播学视角下,才能将中医哲学基础更好地传播到更广的国际社会,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 中医哲学;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6-0246-02

引言

中医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学科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9年10月25日下午,習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中医哲学是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张其成,2016b:15)。中医哲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在中医学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不断汲取中国哲学各家各派精华,同时根据自己生命探索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需要,开创的一种与儒释道三家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形态,中医哲学也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哲学是东方生命哲学的代表,中医哲学研究生命的本源问题,其内涵包括了“道”、“气”、“阴阳”、“五行”。张其成(2016a)《中医生命哲学》一书中阐释,“气”是生命的本质,“气-阴阳-五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而生命变化规律体现在阴阳五行的变化生克上,生命的调节就是调气,即阴阳调和。“象数思维”则是中医哲学认知生命的方法。中医天人观是指看待世界及一切事物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中医养生观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养生就是精、气、神并重,气功通过锻炼意识、调控精神达到心灵纯化、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哲学基础包括易学、儒家、道家、佛教、阴阳家、兵家等,如果不了解中医哲学基础,就无法对中医哲学有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基础》(张其成,2016b)阐释,《周易》中“生生之道”是中华医道的本质,《周易》中主张“天人合一”对中医体系的建构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周易》中的阴阳理论对应中医的阴阳平衡观,《皇帝内经》中运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指导医家的理论思维和治疗实践,《周易》的象数思维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刻。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医学中体现为阴阳平衡的中和思维和调和阴阳的养生学,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中医学最高的道德境界和最根本的伦理,隋唐以来,儒医辈出,赋予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学为中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思想基础。道家精气学说是中医气学理论的基础,“道法自然”融入了中医养生观、“反者道之动”为中医提供了辨证思维,“玄览静观”认识论促发了中医虚静顺势思维。一千年以来,道教以医传道,丰富并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发展。佛教的“性空缘起”学说与中医学重视的体质医学、心身医学思想有相同之处,佛教的“慈悲论”与中医的医学道德观影响深远,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对中医养生学息息相关。阴阳家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统一起来,从《皇帝内经》开始阴阳五行就成为了中医学最根本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也对中医学有所贡献,重战慎兵与慎用中药理念相通,不战而胜与“治未病”思想相同,兵贵神速与急则治标一理,机动灵活与辨证论治同归。

2中医哲学基础传播国内研究

搜索中国知网(CNKI),以“中医哲学”为关键词,有研究文章181篇。中医哲学中,“与医相通”的说法比较多,如“医易相通”、“医儒相通”、“医道相通”、“巫医同源”等。如蒙培元(2010)在《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一文研究了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中“生”,追溯到《易经》中的“生生”这一概念,提出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成雅君(2009)在《医易相通的三重内涵》一文中提出《周易》构建了中医哲学之基本精神:生生之道,具体为“生生之德、生生之理、生生之气、生生之用、生生之变、生生之具”。如杨静(2020)在《中医生命伦理思想刍议》一文中,指出在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学接受了来自《易》、儒、道在内的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展开了对生命的起源、存在、价值与境界等在内的“生命伦理”问题的思辨,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医疗技术维度,以更为广阔的理路思考生命、疾病和健康。

李琳,张宗明(2020)通过知网总库搜索与中医药传播相关的2009-2019年文献,得出结论: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为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传播策略和中医哲学。此外,一些文献研究某个特定的中医养生疗法的对外传播,例如“从毛里求斯健身气功开展现状看健身气功海外推广”、“中国针灸对外传播之路”等。

国内对于“中医哲学”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大都聚集于中医哲学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医文献中常见的道、气、阴阳、五行、藏象等理论是中国古代具有特殊时代标志的哲学文化,此外,阴阳等术语在中医文献中的含义广泛而多样。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要保证翻译准确无误,还要追求隐含文化的输出与接受,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范延妮(2014)通过分析《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发现译者们较多采用了直译法、音译法、加注解释法等。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针灸穴位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针灸穴位名称一律采用了音译法,另外音译的“ying”“yang”“qi” 等术语已广泛为国外读者接受,说明采用音译法来解决语言的民族性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然而中医哲学基础在国际上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还暂时处在初级的研究阶段,因此,运用科学的传播学方法对中医哲学基础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

3中医哲学基础海外传播研究

尽管直接提到中医哲学与中医关系的文献较少。在1979年,德国汉学家卫德明(Hellmut Wilhelm)出版了专著Heaven, Man and the Earth in the Book of Changes,阐述了《易经》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2015年,在伦敦举办的第14届中医药全球化联合会会议上, KC Lo的论文The influence of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Changes" in "ZhouYi"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阐述了周易的 “易”和中医中的变的关系。道家经典《道德经》在西方颇受欢迎,其英文译本有80余种,在文献平台Springer Link上用“TCM”和“Taoism”/ “Daoism”为檢索词, 找到5篇相关文献,如Boon-Ooi Lee(2018)在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nd Approaches to Well-Being in East Asia一文中介绍了东亚本地人获得心理健康的方式,其中提到了道家认知方式和道家哲学的心理疗法。此外,一些学者尽力为东学西传努力,如Lin Shi & Chenguang Zhang (2012,09) 在心理学杂志Pastoral Psychology发表了文章“Spiritu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其中阐述了中医的来源和历史,中医的思维方式,如取象比类等,以及中医中“五行”的概念。总体而言,海外对中医哲学基础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此范畴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中医哲学基础的传播策略

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中医哲学基础的传播,中医哲学基础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根据传播过程的5W 模式,我们应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树立效果为先、目标受众为中心、传播媒介多模态和传播主体多层次的原则、讲中医哲学基础传授给目标受众,使世界人民受惠于中医哲学,再塑中国形象。

4.1传播效果为先。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过媒体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鉴于任何传播行为均应服务于一定的传播目的,更好了解中医哲学基础,弘扬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针灸、太极拳等养生功效有目共睹,中国百岁老人的个案宣传,中医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和中医药特色旅游文化基地的建立,都有助于中医哲学基础的传播。

4.2传播客体为中心。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传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传播受众对于传递的信息往往会受到兴趣、性格、需求、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进行有选择性地接触、理解和记忆传递来的信息”(胡庆洪,文军,2016)。要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中医哲学基础的受众可以是对中医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中医哲学的传播因以满足其需求为中心。

4.3传播媒介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传播媒介,从多个角度来宣传中医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如、twitter、facebook等),用文字图片宣传来吸引群众和国际友人;将中医哲学基础相关元素拍摄成动画片、短视频或纪录片,并配上外语字幕,在视频网站bilibili,Tiktok,YouTube等播放,注重视觉传播,讲好中医哲学文化故事;推进中医药文创联合研究,建设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和示范性中医药特色旅游文化基地;此外,也可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向各国大使推荐中医哲学文化,在孔子学院教授传播中医哲学基础,吸引国际友人。

4.4传播主体多层次。

中医哲学基础的对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指导协调机制。在政府层面,建议设立指导委员会,及时研究中医哲学基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此外,还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政府可通过授权和分权的方式,把中医哲学基础的传播部分工作交给社会,协同企业单位、高校、社会组织、国外机构和友人组成多元化的传播管理团队进行传播,如聘请动画、视频制作团队,聘请高校教师成立专业的翻译团队,鼓励民间和官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在海内外普及中医哲学基础知识,用中医理念做好疾病预防,造福全世界人民。

5总结:

中医哲学基础是中医的理论之基和认知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是,中医哲学基础在海外传播甚少。只有在传播学视角下,采用科学的传播方法,才能将中医哲学基础更好地传播到更广的国际社会,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J].上海翻译,2016(02):959-974.

[2]Lee, Boon-Ooi.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nd Approaches to Well-Being in East Asia[A]// Global Psychologies[C].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8,263-277.

[3]Lin Shi & Chenguang Zhang. Spiritu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Pastoral Psychology,2012,61:959-974.

[4]程雅君. 医易相通的三重内涵[J].云南社会科学, 2009, (3):109-133.

[5]范延妮.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英译对比研究——以《伤寒论》为例[J].西部中医药,2019, (11): 157-160.

[6]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6, (02): 43-47.

[7]李琳,张宗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3):96-100.

[8]蒙培元.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6):5-13.

[9]杨静,王一童、魏兴格.中医生命伦理思想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 (06): 90-93.

[10]张其成. 中医生命哲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6a.

[11]张其成. 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6b.

猜你喜欢
中医学哲学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菱的哲学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