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20-10-20 07:26万玉玲
乡村科技 2020年20期

万玉玲

[摘 要] 植物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特点是大面积同时发生,田间分布比较均匀;没有病征;田间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没有从点到面的扩散过程,没有传染性;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采取适当措施,可使病状恢复正常。

[关键词] 生理性病害;低温障害;缺素症

[中圖分类号] S4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0-62-3

植物生理性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入,主要是由不良环境条件造成的,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生严重。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将植物生理性病总结为2种。

1 低温障碍

设施栽培的喜温果菜类蔬菜越冬期间温度管理一般采用四段变温法。结果期上午温度在25~30 ℃,因为这个温度范围有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养分。科学试验证明,叶片每天上午制造的养分是全天的75%左右,但此时若遇到阴雨雪天气,棚温低于22 ℃时就不能正常开花授粉,就会出现空洞果、畸形果、落花落果,只开花不结果。下午温度以20~25 ℃为宜,20 ℃是放棉被的温度,有利于夜间保温。上半夜温度以15~20 ℃为宜,因为该温度有利于果菜类作物白天合成的有机物质运输到作物其他部位,若此时温度下降至15 ℃以下,使叶片白天制造的营养不能很快在夜间运出去,而由可溶性能运输的营养转变成不可溶性的淀粉沉淀在叶片中,从而使叶片表现出深绿、厚、脆,逐渐失掉制造养分的功能,就是大家常说的低温形成淀粉叶,而果实、顶叶、根系这几个生长点得不到养分,从而停止生长,造成化果或花打顶、瓜打顶。解决形成淀粉叶的最佳办法是注意夜间保温,特别是上半夜保温。下半夜到揭帘前要求棚温不低于12~15 ℃,此时作物在较低温度下休息消耗,维持正常生命运转。若此时棚温低于10 ℃,作物易受冷害,叶片黄化严重时枯死;若此时棚温高于15 ℃,作物易徒长,消耗营养大于白天制造营养,不利于养分积累形成徒长苗。

2 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

2.1 缺氮症

2.1.1 发生原因。前茬施用有机肥和氮肥少造成土壤中含氮量低,施用作物秸秆或未腐熟的有机肥太多;沙土、沙壤土的阴离子代换量小等情况下易发生缺氮症。

2.1.2 症状。氮是易移动元素,缺乏时新叶淡绿、老叶黄化,无论叶脉和叶肉均枯焦早衰。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茄子严重老叶会干枯脱落,心叶变小;辣椒老叶严重时出现落花落果。

2.1.3 防治方法。施用氮肥,温度低时施用硝态氮化肥效果好,施入腐熟的堆肥及有机肥。

2.2 缺磷症

2.2.1 发生原因。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低,磷肥施用量少;低温会严重影响磷的吸收,温度低时也会缺磷。

2.2.2 症状。磷是易移动元素,缺乏时植物下部老叶叶片暗绿色或紫红色,生育期延迟。具体来看,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番茄老叶正面呈蓝绿色,背面和叶脉呈紫色;茄子植株小,不结实;辣椒老叶的叶脉发红等。

2.2.3 防治方法。缺磷土壤要补施磷肥;在植物育苗期和定植期要注意施足磷肥,因为幼苗期是磷肥的临界期,也可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

2.3 缺钾症

2.3.1 发生原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低,特别是沙土往往易缺钾;在果菜类生育盛期,果实需钾多,此时如果钾的供应不足,易发生缺钾症;当使用碱性肥料较多时,也会影响植株对钾的吸收;日照不足、温度低时易发生,低温时作物对钾吸收减弱,易发生钾元素缺乏;含有钾的有机物及钾肥施用量少,易造成缺钾症状。

2.3.2 症状。钾是易移动元素,缺乏时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也称黄边叶,并出现斑点,症状随生育期而加重早衰。不同的作物表现不同,如黄瓜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出现黄边叶;茄子中下部叶片叶脉出现黄斑;辣椒下部叶片叶肉变黄,有坏死斑。

2.3.3 防治方法。钾肥需肥临界期是结果期,在基肥充足的情况下施硫酸钾复合肥或高钾肥,也可叶面追施1%草木灰浸出液。

2.4 缺钙症

2.4.1 发生原因。土壤中钙含量不足时易发生,土壤中钙多但土壤中盐类浓度高时也会发生缺钙的生理障碍;施用氮肥过多时易发生;土壤干燥时易发生缺钙症状;施用钾肥过多时会出现缺钙情况;空气相对湿度低,连续高温时,易发生缺钙症状。

2.4.2 症状。钙是不易移动元素,不能被植株再利用,因而缺钙时植物的共同点是顶部嫩叶干尖、干边,叶片向上卷曲,顶芽易枯死。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番茄顶部嫩叶造成枯死,果实上脐部变褐,向内凹陷形成脐腐病;茄子心叶脱落,降低植株抗病性,迅速老化。

2.4.3 防治方法:多施有机肥,开花期叶面喷施0.3%~0.5%氯化钙水溶液,每隔5~7 d喷1次,共喷两三次。

2.5 缺硼病

2.5.1 发生原因。土壤酸化,硼素易淋失或碱性过量都易引起硼的缺失;土壤干燥、有机肥施用量少、施用钾肥过量容易发生。

2.5.2 症状。硼是不易移动元素,缺乏时植物的共同点是发生在上部叶,最典型症状为顶部心叶萎缩,不长、烂心、枯顶或卷叶、畸形。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茄子果实变褐色,辣椒顶部心叶变硬、畸形。

2.5.3 防治方法。基肥增施硼砂或在开花期叶面喷施0.10%~0.25%硼砂水溶液。

2.6 缺硫症

2.6.1 发生原因。大棚等保护地栽培长期连续用无硫酸根肥料时易发生。

2.6.2 症状。硫是不易移动元素,缺乏时植物的共同点是顶部嫩叶全部黄化、顶芽易枯死。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番茄上部叶片淡黄色;茄子果实生长缓慢、出现畸形果。

2.6.3 防治方法。施用硫酸铵、过硫酸钙和含硫肥料。

2.7 缺铁症

2.7.1 发生原因。土壤含磷多、土壤过酸时易发生缺铁;如果磷肥用量太多,将影响对铁的吸收,易发生缺铁;土壤过干、过湿、低温时,根的活力受到影响会发生缺铁;铜锰太多,易与铁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出现缺铁症状。

2.7.2 症状。铁是不易移动元素,缺乏时顶端嫩叶黄白色,如黄里带灰、灰里带黄。

2.7.3 防治方法。当土壤pH值为6.5~6.7时,要禁止使用碱性肥料而改用生理酸性肥料;当土壤中磷过多时,可采用深耕、客土等方法降低其含量。如果缺铁症状已经出现,可采用0.5%或0.1%硫酸亚铁水溶液或100 mg/kg柠檬铁水溶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喷1次,共喷两三次[2]。

2.8 缺镁症

2.8.1 发生原因。低温影响根对镁的吸收;土壤中镁含量虽多,但由于施用钾过多影响植株对镁的吸收时易发生;当植株对镁的需求量大而根不能满足需求时也会发生。

2.8.2 症状。镁是易移动元素,缺乏时底部叶片叶肉黄色、叶脉绿色,自下而上全部变黄,易出现坏死斑点。

2.8.3 防治方法。提高地温和施用有机肥;土壤中镁不足时要补充镁肥;应急时可用1%~2%硫酸镁水溶液喷洒,每隔5~7 d喷1次,共喷两三次。

2.9 缺锌症

2.9.1 发生原因。光照过强易发生缺锌;若吸收磷过多,植株即使吸收了锌,也表现缺锌症状;土壤pH值高时即使土壤中有足够的锌,也不能溶解,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2.9.2 症状。鋅是易移动元素,缺乏时植株中部叶片叶脉绿色、叶肉变黄、叶尖端变绿、叶小簇生。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番茄出现小叶病,顶部叶片出现类似病毒病症状;茄子叶片上挺皱缩。

2.9.3 防治方法。不要过量施用磷肥;缺锌时可以施用硫酸锌,667 m2施用1.5 kg;应急对策是叶面喷洒0.1%~0.2%硫酸锌水溶液。

2.10 缺锰症

2.10.1 发生原因。土壤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易缺锰,如肥料一次施用量过多,土壤盐类浓度过高时,将影响锰的吸收,就会出现缺锰症。

2.10.2 症状。锰是不宜移动元素,缺乏时中上部叶片叶脉出现黄斑,叶片下垂,呈降落伞状,叶肉出现黄色斑点。不同作物表现不同,如番茄心叶近叶柄处变黄,茄子心叶叶肉黄色处有褐色小斑点。

2.10.3 防治方法。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但避免肥料浓度过高;应急对策是叶面喷施0.2%硫酸锰水溶液。

2.11 缺铜症

碱性土壤易缺铜。铜是不易移动元素,缺乏时顶部幼叶萎蔫,出现白斑,果、穗发育不正常。为防控缺铜症,应增施酸性肥料,应急对策是叶面喷施0.3%硫酸铜水溶液。

2.12 缺钼症

酸性土壤易缺钼。钼是不易移动元素,缺乏时心叶生长畸形,斑点散布在整个叶片。为防控缺钼症,应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酸性化;应急对策是667 m2喷施0.05%~0.19%硫酸铵水溶液50 L,分别在苗期与开花期各喷一两次[3]。

3 结语

在实际生产中,菜农非常重视大量元素的施用,有时因为过于重视,也会出现不良后果。以黄瓜为例,氮多诱发缺镁,引起黄瓜叶内小斑点退化;氮多缺钙引起黄瓜叶片暗绿色下垂镶金边或黄瓜叶肉褪绿,呈黄白色条纹焦缘症;磷多诱发缺铁,黄瓜新叶呈鲜黄色;磷多引起缺锌,使黄瓜心叶小并黄化;磷足瓜多,疏瓜不及时,造成瓜打顶;磷多诱发缺硼,引起黄瓜叶肉暗叶脉黄化;若氮磷过重,低温强光造成黄化形成泡泡叶。

从上面事例不难看出,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是均衡的,任何一种元素都会影响植物对其他元素吸收,从而给植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栽培作物时,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补充微量元素以叶面喷肥为主,施用少、见效快、防过量。

参考文献

[1]肖启明,欧阳河.植物保护技术[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司海静.凌源市设施农业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