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本身就与美学是紧密结合的,落后于美学发展的新闻是面目可憎的,也难于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在新闻稿件编排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美学原理的实践,使新闻更好的满足受众的美学需求?本文尝试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新闻编排;新闻实践;美学
一、新闻编排为什么需要美学指导
新闻工作包含采编播等多个环节,从采访的原始面目,到给受众的最终呈现,这其中固然需要新闻理论、新闻素养的把关,然而是否也需要美学规律的指导呢?答案是肯定的。
艺术大师罗丹曾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凡与美组成的词都能给人以愉悦的遐想和高品位的感受,凡是以美作定语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们都有对美的追求。新闻自然也不例外。
1945年4月2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墨索里尼悬尸街头。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新闻中详细地描绘了墨索里尼的丑态:“死后的墨索里尼模样有些变了,但是人们能认出他来——他那刮得精光的脑袋和粗脖子就是确定无疑的标记。他的身材看来很小,似乎有点儿萎缩了……墨索里尼身穿民团制服……他足蹬肮脏不堪的黑色皮靴,左腿的靴子脱出了一半,看起来,腿像短了似的。他的小眼睛睁着。这个人生前拍正式照片时,爱把下巴挺出去。”
惜墨如金的记者,不厌其烦地把墨索里尼的丑态描绘得十分生动,把丑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有关新闻美学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在谢逸溪所著的《新闻美学》中就这样提到:
“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进入社会学领域中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而运用美学的方法,进入美学视野中的新闻,则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或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信息”。
新闻本身就与美学是紧密结合的,而且需要随着人们美学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和完善,不寻求艺术原理支撑,落后于美学发展的新闻是面目可憎的,也难于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二、在新闻稿件编排中面临的美学难题
对于一个合格且稍有经验的新闻编辑来说,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是选稿的基本要求,而新闻的审美要求,却是实践当中容易被忽视的:
稿件缺乏新鲜感,没有新内容新进展,这是缺乏了时代美;
稿件过于琐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这是缺乏了理想美;
稿件过于集中报道“负面”新闻,让人错误判断,对未来失去信心,这是缺乏了导向美;
稿件过于集中报道“正面”新闻,让人盲目乐观,认为形势一片大好,这是缺乏了监督美;
稿件内容张三李四挖坑浇水,平均用力流水账,听完之后毫无印象,这是缺乏了典型美;
稿件一条五百字,两条一千字,三条一千五……长短划一不分轻重,这是缺乏了结构美;
稿件全用“新华体”,千篇一律,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是缺乏了语言美;
稿件全用大白话,直来直去不加琢磨,这就缺乏了意境美。
特别值得警醒的是,受众的审美水平日渐提高,也会越来越“挑剔”!在收听、收看新闻节目时,三分钟就觉得乏味,五分钟马上换台,甚至有些听众或观众还会不断指出“这画面怎么拍的这么难看”、“这播音员播的不熟练”、“消息写的太乱”等等专业性的意见。
因此,新闻节目能否吸引受众,除了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之外,是否遵照美学原理来满足受众审美需求,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三、在稿件编排中运用艺术原理进行创作的尝试
早在1508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就在贵阳文明书院,就提出了知易行难,知行合一说。道理人人会讲,但是如何把原理运用到实践当中,却是一大挑战。要使新闻节目符合美学原理,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还得先了解国人的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儒家美学思想,从道德修养、审美倾向、文章功用以及语言美、意境美等方面影响着新闻创作的形成。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境美、语言美,作品的情感真实与语言真实,作品的情与理的思想也对新闻作品构成有着深远影响。
语言美: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一书中对新闻语言作了概述:“新闻语言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一篇耐读耐听的新闻作品,不仅有它的独到的主题表达,而且有它独到的语言表达,那就是力求创造和应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新闻事实。
意境美:在新闻节目中的意境美是比较难把握的,如果略有偏颇,就会变成专题节目、娱乐节目、文艺节目、新闻节目的“四不像”。我所理解的新闻节目中的意境,更多的是指小层次抱团而营造出的“场”。比如节日到来的“喜庆场”、面临社会问题的“思考场”、人物真情流露的“动情场”等等。要成功的营造出“场”,那么小层次的内容必须要有效集中,有典型,有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运用艺术原理编排稿件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知道,艺术审美的一大特点是“以情感人”。但是,对新闻节目来说,打动受众,绝不是仅仅通过艺术描绘、高超的艺术手法来打动的,需要依靠的,正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真实美、客观美、公正美。
近年来,在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就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倡导接地气、生动、活泼的语态,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也提醒我们,在新闻编排的过程当中,不能喧宾夺主,避重就轻,不能为了编排形式的需要,影响到新闻价值的表达和传递。
艺术审美的另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这同样提醒我们,新闻编排有新闻编排的客观规律,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是按照死教条来照搬照做。比如之前我们提到新闻的审美范畴有八条之多,如果编排之前先拿出这八条理论去按图索骥,恐怕是南辕北辙,制作节目的过程同样应当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
[2]李泽厚.《美的历程》
[3]谢逸溪.《新闻美学》
[4]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
作者简介:
江宁(1980-),男,滿族,湖北钟祥人,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