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语授受动词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理解、难掌握的一个知识模块,尤其是对于非日语专业的中学日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学习时间少、专业性讲解欠缺、理解能力较差等因素,对日语的授受动词往往容易产生词间混淆、理解模糊、使用错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从中日文化差异出发,以三个方面、六种场景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日语授受动词。
关键词:授受动词;三方面;六场景
一、引言
授受动词,顾名思义是一种表达给予与接受之间相互关系的动词。授受动词是日语中独特的现象之一,由于说话人与授受双方的亲疏关系不同,使用的授受动词也不同。在汉语系统中,授受动词较为简单,往往是以“给”、“得到”等形式出现。比如“某人给某人某物”、“某人从某人那里得到某物”,授受动词短语只涉及“人”、“物”以及授受动词“给”或“得到”。然而,在日语系统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会比汉语系统复杂很多。首先,同样是“给”与“得到”,日语系统中涉及到三个动词,分别是:「もらう」(得到)、「くれる」(给)、「あげる」(给),此为摘要中所说的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授受动词又可根据情况的不同各分两类,此为摘要中所说的六种场景,这是授受动词的横向讲解(同级别)。另一方,由于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日本千百年来形成的「集団意識」、「集団秩序」(集体意识、秩序)等充分在语言措辞之间体现。日本著名社会学者中根千枝在《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中,阐述了日本社会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纵式关系”。因此,从纵向来看,日语授受动词又分别有各自对应的上下级关系,这是授受动词纵向讲解(敬语)。日语授受动词使用情况受到三方面、六场景、横向纵向关系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各种使用情况逐一明确,才能帮助中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限的课后学习时间里高效运用日语授受动词,提高高考授受动词考点的得分率。
二、授受动词的三方面六场景
授受动词的横向对比中涉及到三个方面六个场景。其中每个方面涉及到的助词「に」、「は」会有不同,这也是题型设置时的考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提醒学生注意。
(一)「あげる」
「あげる」的中文意思是“给、送给”,在表示授受关系的时候,以「AはBにCをあげる」的形式出现。「あげる」这个授受动词适用于两种场景,分别是:①我给别人;②别人给别人。其中助词「は」前面接的是施予者,助词「に」前面接的是接受者。
例如,在句子“我给小野土特产”中,适用场景为①,即“我给别人”。判断使用授受动词「あげる」。动作的施予者为“我”,因此助词「は」前面接的是「私」。接受者是“小野”,因此助词「に」前面接的是「小野さん」。
一个完整的句子为:私 は 小野さん に お土産 を あげる。
又如,在句子“小李给小野照片”中,适用场景为②,即“别人给别人”。判断使用授受动词为「あげる」。施予者为“小李”,因此助词「は」前面接的是「李さん」。接受者是“小野”,因此助词「に」前面接的是「小野さん」。
一个完整的句子为:李さん は 小野さん に 写真 を あげる。
(二)「もらう」
「もらう」的中文意思是“得到、领到、收到”,在表示授受关系的时候,以「AはBに(から) C を もらう」的形式出现。「もらう」这个授受动词适用于两种场景,分别是:①我从别人那里得到;②别人从别人那里得到。其中助詞「は」前面接的是接受者,助词「に」前面接的是施予者,这与第一点中「あげる」相反,需要提醒学生用关联记忆的方法。其次,「もらう」这个授受动词,施予者后面的助词「に」常常会替换成「から」,这是判断使用「もらう」这个授受动词的经典标志,也是学生做题时的突破口,必须提醒学生注意。
例如,在句子“我从老师那里得到词典”中,适用场景为①,即“我从别人那里得到”。判断使用授受动词「もらう」。施予者为“老师”,因此助词「に」(「から」)前面接的是「先生」。接受者是“我”,因此助词「は」前面接的是「私」。
一个完整的句子为:私 は 先生 に(から) 辞書 を もらう。
又如,在句子“小李从小王那里得到钢笔”中,适用场景为②,即“别人从别人那里得到”。判断使用授受动词「もらう」。施予者为“小王”,因此助词「に」(「から」)前面接的是「王さん」。接受者是“小李”,因此助词「は」前面接的是「李さん」。
一个完整的句子为:李さんは 王さんに(から) 万年筆 を もらう。
(三)「くれる」
「くれる」的中文意思是“给我”,在表示授受关系的时候,以「A は B に C を くれる」的形式出现。与前面两个授受动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くれる」这个授受动词的词义本身就已经包含了接受者为“我”。但是,正如前文中所说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很多不同点,其中一点就是日本的「集団意識」(集体意识)。日本受独特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千百年来沿用至今的敬语体系。尤其是在日本的封建时期,上自天皇,下至贱民,等级制度的规定都非常严苛、极端,给现代日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在敬语体系中,“我”与“我方人员”为同一“阵营”,外人若需对“我”使用敬语体系,则同时适用于“我方人员”。同理,若“我”需要对对方使用敬语体系,则“我方人员”也需要对对方使用敬语体系。这种“我方阵营”与“对方阵营”的互相交往、摩擦中形成的日语语言文化体系,同样体现在「くれる」这个授受动词之中。因此,「くれる」适用于两种场景,分别是:①别人给我;②别人给我方人员。其中助词「は」前面接的是施予者,助词「に」前面接的是接受者。由于「くれる」一词的中文意思是“给我”,因此本身就包含了接受者的属性—“我”或者“我方人员”,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将接受者省略,这也是授受动词的考点之一。
例如,在句子“小林给我词典”中,适用场景为,即“别人给我”。判断使用授受动词「くれる」。施予者为“小林”,因此助词「は」前面接的是「小林さん」。接受者是“我”,因此助词「に」前面接的是「私」。
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小林さん は 私 に 辞書 を くれる。
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如前文中提到,「くれる」一词本身就包含了接受者为“我”,因此经常会在句子中把接受者成分及后面的助词「に」省略掉,如
小林さん は 私 に 辞書 を くれる =》小林さん は 辞書 を くれる。但是,这种省略接受者的情况只能出现在接受者是“我”的时候,当接受者为“我方人员”时,不能省略。
又如,在句子“老师给我弟弟书本”中,适用场景为,即“别人给我方人员”。判断使用授受动词「くれる」。施予者为“老师”,因此助词「は」前面接的是「先生」。接受者是“我弟弟”(我方人员),因此助词「に」前面接的是「私の弟」。
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先生 は 私の弟 に 本 を くれる。此时接受者为“我的弟弟”,不能省略。
三、结语
日语授受动词涉及的场景复杂、情况多变,接受者、施予者在不同的授受动词之下又有不同的助词接续,因此对学生来说是块“难啃的肉”。但是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是有规可循、有模板可依的。只要牢牢记住三个方面六个场景,在考试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型都能做出来。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六个场景就是授受动词的根本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对中学生进行授受动词讲解的时候,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引导启发,让学生感受中日之间授受动词的不同;二是循序渐进,对不同的日语授受动词要以具体、真实的场景进行设例,在确保学生掌握一个使用场景之后再进入下一个场景,否则会产生混乱;三是授受动词之间的互相替换练习,这是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最容易忽略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日语授受动词理解、掌握程度的最有效手段。限于篇幅,本稿只能对授受动词中“物品的给予”进行简单的讲解,关于“动作的给予”、“敬语的讲解(纵向)”,笔者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日语授受动词讲解系列。同时,也希望笔者的总结能为各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日语教师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小明.2012.新编日语教程2[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王星.2002.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1):第35-37页
[3] 左莉娜.2014.论日语授受动词的文化內涵[J].运城学院学报(3):第96-98页
作者简介:
陈德华(1992-),男,广东梅州,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