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自铭 王丛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精髓,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国家复兴丶民族融合、文化传承和自身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學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1],它是集百家之长,融中华各民族文化之精髓所形成的文化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道德观、荣辱观、义利观和是非观等价值观念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们。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自身在思想上获得正向引领,从而在未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未来国家建设者中的一员。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有其自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但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抑制,反而是发扬本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因此,无论是满足自身发展,还是符合社会期望,又或是传承本民族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义不容辞的选择。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树立“主人翁”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儒释道等名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蕴含了诸多爱国为民的理论思想,如范仲淹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理论思想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正确的价值引领。这种价值引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准“自身定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缺少家国情怀及民族传承的思考,人云亦云,无个人理想,无未来规划,缺少自身定位),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认清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汇聚而成,各少数民族均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与中国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存在于中国,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
(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中华文明的演化,汇聚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及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少数民族均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同胞中的青年骨干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未来。为促进民族融合,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有必要的。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似于一种媒介,作为沟通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它不同于法律条文,以生冷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们爱国,更多的是以人文情怀引申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共鸣。这种精神共鸣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更强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引申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相知相融。
(三)有助于各民族文化交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它不是单一的属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它值得全体中国人共同传承。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承担着将少数民族这个“小我”融入到中华民族“大我”中来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也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承担着将少数民族文化这个“小我”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我”中来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各民族单一的学习本民族文化,这无法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勃勃生机,少数民族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观念(如荣辱观丶义利观丶道德观)学习并继承,无论是学以致用还是传递给身边其他少数民族这都极大的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有助于“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德智体美劳齐头并进,因而也就需要“文”(“文”在本文中指学生自身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道德素养等精神意识层面的知识)“武”(“武”是指在大学中所学会的工作技能,专业技术等应用于工作实践的知识)兼备。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武”兼备的过程中存在区别于常人的独特性。他们来自经济、文化、教育均落后的偏远地区,步入大学以后,在“武”的知识学习中较为刻苦。然而,受以往教育的局限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的方面存在不足。历史上诸子百家等各学派的经史子集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典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温养着人的精神世界。“文”有不足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身,使得“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一)时代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瑰宝,但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却受到时代的影响。第一,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人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多,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分散学生精力。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边远地区,日常讯息闭塞,五花八门的信息在诱惑着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熏陶的,精力分散这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第二,时代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快节奏的生活致使大多数人急于求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积累中,妄图速成,以取巧的方式弥补“文”的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时代发展引申出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体会到文化本身的内涵,流于表面。
(二)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混淆
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传承伴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这很容易使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知本民族文化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失误,出现以下两类情况。第一,认不清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大小关系,片面的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从而更热衷于学习本民族文化。第二,错误认知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歪曲的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舍弃,从而拒绝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种情况都是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混淆,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三)教育体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
“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部分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没有专业的国学老师,同时又迫于学生基数导致的升学压力以及父母对孩子殷切的期望,现阶段学习成绩依旧贯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学过程的始终。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归结为上大学之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是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它遍布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由于中小学期间对成绩的重视,部分中小学校依然注重应试教育,促使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成绩,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则较少,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先天不足”。第二阶段,步入大学以后,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基本以专业教育为主,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关注较少,缺乏系统性学习。这两个阶段表明了受教育体制的的影响,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和教师心中的重要性并不太突出,也体现了教育体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
(四)学生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难克服的就是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这属于思想意识的问题,需要自身转变思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外在因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环境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展现出的“别致”,从而对外来文化产生更多的好感。这种好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随着这种好感的持续深入,会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变,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如外来文化,从而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内在因素,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使得当地民众在思想认识上意识不到文化的重要性,迫于生计单纯的追求物质需要。存在这一观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于成长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这种功利思想的存在,导致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注重学习典籍,将经史子集融入课堂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领悟经史子集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以达到思想上的转变。课堂教学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国家提倡课堂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类课堂严密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熏陶着当代大学生们。在时代传承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理论文字的形式传承至今。典籍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6以文字理论流传至今的核心经典。在成语中“引经据典”的典指的就是典籍。经史子集是古人将典籍按照内容所分的四大部类。将经史子集融入课堂思政,“同时代相关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实状况”[2],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注重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学习,深入领悟经史子集中蕴涵的道德内涵,从而转化为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
(二)注重思想教育,以自觉态度学习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注重思想教育,“思想与文化始终是相伴相生的”[3]。思想决定了人的行为,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思想教育。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小及传承关系存在混淆,这需要思想教育引领。《朱子语类》有云“事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引领思想教育,首先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度,理清少数民族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小及传承关系;其次通过对广度的认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培养这种学习兴趣使学生以自觉地态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落实中:可开展传统文化讲座,组织传统文化答题竞赛,创办传统文化社团,举行民族文化展览会等活动。摆脱沉闷的灌输学习,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兴趣转变态度从而达到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注重环境建设,引传统文化浸染校园文化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一定范围内潜移默化的改造着处在环境中的人,从而使人达到思想和行为上的统一。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大众,“仁义礼智信丶忠孝廉耻勇”这十个字时刻引领着人的行为,同时也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莫大的帮助。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丶利用学校的空余展板宣扬传统文化丶组织少数民族诗经朗读大赛和将传统文化引入寝室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染校园文化,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逐渐获得全面发展,又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去,这是一种双向促进。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传统文化浸染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四)注重知行合一,用规范行为践行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要注重“知”“行”合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经史子集还是受环境熏陶,都属于在“知”的层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而无“行”不足以为知“知”,无“知”而有“行”只可谓盲“行”。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先知而后行的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规范的行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生活中,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与朋友善,忠于祖国,诚实守信,少数民族大学生用这些行为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學习中,要有一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勤勉学习,以“智”作为价值取向,崇尚知识,不以利而读书,对待学习脚踏实地,善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少数民族大学生用这种方式学习,既可以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真谛,又能切身实地的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DB].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2018-8-23.
[2] 张惠.以儒家文化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01-01.
[3] 杨亚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