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设计与美丑无关

2020-10-20 05:30
车主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一辆车朵花美学

當我们看到一辆新车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会去判断它的美丑,并立刻发表出自己的第一直观感受,这是我们的本能,然而在这件事上,美丑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仁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美丑的不同认知取决于每个人的经历和美学素养。看过一千朵花的人判断一朵花的好看与否和只看过10朵花的人必然不同,深度了解植物学的人再看这一千朵花做出的判断还会进一步不同,深度了解植物学,而同时也花多年时间钻研过西方美术史的人再看这朵花做出的判断也会不同。

一个人知识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他的判断。而在深度了解和浅层接触之间又分布了大量的不同人群,于是每个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汽车设计也是如此,在汽车发展的早期,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奔驰一号几乎没有造型设计,我们看到的这辆车就是它所有机械结构暴露在外的样子,所以在那个时代没有美学设计可言。

经了几代的发展,汽车终于在60年代进入了一个造型美学导向的黄金时期,那个时候有机械进步的向上力量驱动,有工艺日趋成熟的技术背景推动,而且涉及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尚未发展成熟,对汽车外观造型缺少相关约束,所以在那个自由主义的时期,诞生了大量的经典汽车造型设计,因为妥协少。正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汽车的零部件数量还不够多,汽车的产品点也不够多,所以一辆车的价值中造型所占的比重更大,受到那个黄金时代的影响,我们时至今日仍然认为,一辆车是否在美学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区。

汽车造型是否优美,其实只不过是它作为商品的一部分衡量指标,而其对应的消费人群对审美的需求占比是多少,对于这辆车的外观造型至关重要。因为绝大多数汽车已经不再是艺术品了,至少在这个时代,愿意将汽车作为艺术品买单的人还是少数,因为艺术品就意味着它有大量的艺术附加值,必定价格不菲。所以绝大多数的汽车,其本质属性仍然是工具属性的商品。而作为商品,想要吸引消费者和用户,美只是一种吸引力,还有科技、性能、舒适性等等,即使在视觉美学这一层面,吸引力还包括这辆车的视觉识别特征,即能否让人对这辆车产生深刻的印象,记住它,并且认为它应该很贵。所以一辆车在外观上除了可以靠美来吸引消费者,还可以靠其他更多的属性,比如夸张的造型,或者凸显某种特质的装饰性设计。

汽车厂商终于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便纷纷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打造他们的产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厂商推出的新车刚刚面世便引起激烈的争议,随后的市场表现则让持反对意见的人无话可说,争议的双方都没错,错就错在他们争议的点,并不能够影响这辆车的市场表现,因为打动消费者的点,在这个产品的其他地方。而审美这件事本身就是见仁见智,与其去想办法做让大家都觉得好看的车,不如去做让大家都能记住的车,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为美学做一些修正,贵一点的车,还能保持个优美的比例,廉价车则为了追去车内空间利用率,干脆把比例也抛到九霄云外,前几天专访某个品牌的外方设计师,他认为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比例的喜好和欧美差异较大,其实不是这样的,不是他们看不出好看与否,而是当绝大多数消费者购车面临真正的选择的时候,性价比其实更加重要,这个时候比例这种美学要素是可以排在后面的非重点要素,在汽车需求的金字塔中,空间、价格、舒适性这种底层建筑是最先需要满足的。

不仅仅是普通的家用轿车,即使是某些昂贵的高性能车,在美学方面仍然会显得有些离经叛道,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让人记住这个点,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在从前的时代,产品品类少,互联网还没有充分发达,信息还不够爆炸,我们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量还没有超越我们的消化能力,而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才会引起关注,所以我们的审美倾向就变得越来越向那些能够让人产生深刻印象并记住的方面偏移,这个时候放弃一些传统美学认知的东西,也是时代背景造就的。

不能说从前的车马很慢是理想的乌托邦,也不能说今天的信息爆炸就是浮躁的时代,这就是变化,我们必须接受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去看待这件事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时代都在经历着变化,我们不能去定义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但是我们可以去给这种变化贴时代的标签,未来50年后我们再来看今天的汽车设计,我们可以将其称为“2020风潮”。

猜你喜欢
一辆车朵花美学
印花派对
Helpful Flower乐于助人的花朵
陌生人眼中的小镇
美食家
纯白美学
亲车大赛
春食色彩美学
画花
“妆”饰美学
对汽车的经典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