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
摘 要:在新建市政道路或改扩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基或软厚的杂填土地基,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既重要又有一定难度。现结合多年软基处理施工经验,简要阐述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软基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1 软基施工中常见工程问题
1.1 地基承载力、稳定性问题
在动力荷载和静力荷载的作用下,当道路地基的承载力满足不了设计要求时,地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造成道路破坏,影响正常使用。
1.2 沉降、水平位移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地基在环境的变化和荷载的作用下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变形。当道路不均匀沉降超过设计允许的临界值时,道路将受到破坏,影响正常使用。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经验,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将会更大。
2 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
地基处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分类、技术原理及适用范围
3.1 置换处理分类、技术原理及适用范围
置换处理包括以下方法:换土垫层法、挤淤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石灰桩法。
3.1.1 换土垫层法
简要原理:挖除地基杂土及软土,分层回填砂石、碎石等压缩性小、强度高的材料,分层碾压、分层夯实。更换垫层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量,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适用范围:各类软土地基。
3.1.2 挤淤置换法
简要原理:在基底从中间向两侧抛投碎石,将淤泥置换出路基的范围,以此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沉降量,提高路基强度。适用范围:淤泥、淤泥质粘土等。
3.1.3 强夯置换法
简要原理:采用人工或专用机械的方法把块石、碎石、砂砾等质地坚硬的材料夯入地基,挤密地基土,形成密实的柱状体,与柱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适用范围:粉砂土、软粘土等地基。
3.1.4 石灰桩法
简要原理:采用人工或专用机械的方法在地基中成孔,随后按一定比例掺加粉煤灰、火山灰或者生石灰,并进行振密或夯实而形成的密实桩体,桩体与桩间土之间形成复合地基,一起承担上部荷载。适用范围:杂填土及软粘土等地基。
3.2 排水固结(预压)处理分类、技术原理及适用范围
排水固结(预压)处理包括以下方法:加载预压法、超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低地下水位法。
3.2.1 加载预压法
简要原理:在软土地基上施加荷载后,孔隙水随着排水系统被排出土体,土体的体积随之缩小,地基固结,强度增长,达到设计标准后卸载,使地基土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适用范围:软粘土及杂填土等地基。
3.2.2 超载预压法
简要原理:工作原理与加载预压基本相同,在被加固的地基上采用堆载达到施加预压目的的排水固结方法,当预压荷载大于使用荷载时,称为超载预压法。适用范围:软粘土及杂填土等地基。
3.2.3 真空预压法
简要原理:在软土地基中设置排水系统,上部覆盖不透气的封闭土工膜使其与大气隔绝,土工膜四周压实不漏气,然后通过真空泵抽真空,使覆盖膜下形成负压,从而将孔隙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土体,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适用范围:软粘土等地基。
3.2.4 降低地下水位法
简要原理:采用排出地基土壤水,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适用范围:透水性好的软土地基。
3.3 灌入固化物处理分类、技术原理及适用范围
灌入固化物处理包括以下方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挤密灌浆法。
3.3.1 深层搅拌法
简要原理:采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或石灰等与软土搅拌,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形成圆柱状加固体,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适用范围:淤泥等地基。
3.3.2 高压喷射注浆法
简要原理:高压泥浆泵通过喷嘴向土壤中喷射水泥浆,冲击和破坏土壤。边提升喷嘴边喷射浆液,使浆液与土体搅拌混合形成凝结体,提高地基承载力。高压喷射注浆按作用半径分为单管法、二管法、三管法等。适用范围:淤泥等地基。
3.3.3 挤密灌浆法
简要原理:将浆液材料通过高压压入地基,对周围松散的土体进行挤密,填充土体的孔洞,凝结成均质而密实的加固体,改良地基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适用范围:可压缩性好的地基,排水条件好的粘性土地基等。
3.4 振密、挤密处理分类、技术原理及适用范围
振密、挤密处理包括以下方法:强夯法、挤密砂石桩法。
3.4.1 强夯法
简要原理:采用“30~100t履带式起重机+夯锤”的方式对土体进行夯击处理,土体在夯锤的作用下而被锤击、压缩,以此提高地基土强度。适用范围:回填土、杂填土、素填土等地基。
3.4.2 挤密砂石桩法
简要原理:采用专用机械将砂、碎石通过振动、冲击的方式挤入土体,在此过程中,将对周边的土壤进行压实和挤密,并排出土壤水,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目的是减少基础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适用范围:砂土等地基。
3.5 加筋处理分类、技术原理及适用范围
加筋处理包括以下方法:加筋垫层法、低强度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长、短桩复合地基。
3.5.1 加筋垫层法
简要原理:在软土地基上加铺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加筋材料,在路基基础上形成复合土,提高整个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适用范围: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地基。
3.5.2 低强度混凝土桩
简要原理:采用成桩机械在地基中制成低强度混凝土桩,并与桩间土形成为复合地基,提高地基整体稳定性,减少沉降量。适用范围:深度较大的各类软弱地基。
3.5.3 钢筋混凝土桩
简要原理:采用成桩机在地基中打入低强度混凝土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提高了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减小了地基的沉降。适用范围:深度较大的各类软弱地基。
3.5.4 长、短桩复合地基
简要原理:长桩主要是转移荷载,控制沉降,提高承载能力;短桩主要用于减小应力、减少不均匀沉降,提高承载力。复合地基由长桩,短桩和桩之间的土壤共同组成,共同承担较高的荷载。CFG桩和混凝土桩通常用于长桩,碎石桩和搅拌桩通常用于短桩。适用范围:深度较大的各类软弱地基。
4 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地基处理方法较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亦存在差异,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及现场试验的加固效果,选择经济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法,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处理效果持续改进和优化软基处理施工措施,更好的解决软土地基问题。
参考文献:
[1]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城市道路软土地基处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S].
[4]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5]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