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肢体障碍患者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研究

2020-10-20 00:17王明森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

王明森

摘 要:文章以满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康复景观对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与作用,并在肢体障碍患者、康复景观、循证设计及相关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的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观点,引导肢体障碍患者参与到康复景观环境中,实现其与康复景观环境的有效互动,从而达到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设计;康复景观;肢体障碍患者;循证设计

注:本文系201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面向肢体障碍患者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研究”(SK2018A0921)研究成果。

康复景观是一种覆盖面广、持续性强的康复身体和辅助治疗的景观环境。目前,我国的康复景观还处于起步阶段,康复景观研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现实意义。

我国肢体障碍患者基数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肢体障碍患者人数为2412万人,占残疾人数的29.07%[1]。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肢体障碍患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残疾人群中有康复需求的高达60%以上[2],现实中却仅有3%的人有康复的机会。肢体障碍患者作为弱势群体,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爱,给予更多的康复条件,不断提高此类人群的生命质量[3]。

康复景观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患者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患者的生理感受愉悦,心理压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一、肢体障碍患者的特点

(一)肢体障碍患者的生理特点

肢体障碍一般是患者某处或连带性的肢体不受意识控制运动,或者受意识控制但不能完全按控制自由活动。导致患者肢体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外伤、神经系统缺损、肌肉骨骼病变、先天肢体异常等。患者肢体障碍的部位有上肢功能障碍、下肢功能障碍和躯干肢体功能障碍三大类。

(二)肢体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

生理缺陷对肢体功能障碍者的工作和生活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患者的内心往往会有自卑、孤僻、敏感等不良心理,导致其悲观失落、冷漠多疑、人际关系不佳等,还容易诱发患者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一)康复景观

康复是指患者恢复或保持健康的一种状态,康复与景观相结合就引出了“能让患者恢复或维持健康状态的景观环境”的理念[4]。康复景观是康复医学与景观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的的景观环境类型。

(二)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循证设计是通过合理的设计,让患者释放压力、舒缓心情进而促进康复的一种设计理念。循证设计最早是德克萨斯A&M大学Roger Ulrich教授于1984年提出的,Ulrich教授运用严谨的研究方法证明了环境对康复的积极正向作用[5]。

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注重科学合理地配置景观元素,为使用者营造具有康复效益的景观环境,通过景观环境的针对性配置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三、康复景观的作用

康复景观为患者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与空间场所,能从客观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概括来说,康复景观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促进生理康复

患者可以在景观环境中主动参与和体验,如环境体验、康复锻炼、人际交往互动等康复行为。心理学、行为学等已经发现环境对患者康复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的空气、阳光、植物、声音等元素都有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身处绿色植物环境中,可调节皮肤温度下降1-2℃,心跳速度每分钟下降1-8 次。良好的康复景观环境中饱含的负离子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血清素浓度,增强免疫力等。

(二)促进心理健康

康复景观可以使患者感受良好的环境氛围,消除患者的一些不良情绪,使其身心得到放松,保持心理健康。康复景观环境中的植物、色彩、声音等元素作为治疗因子,对患者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及味觉等产生刺激,对患者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引导,调节其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四、康复景观设计实例

康复景观的康复效果在一些实践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印证。如以康复性治疗为设计初衷的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该花园(图1)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整个花园由沉思区、探索区和园艺疗养区组成,其中设置了很多面向肢体障碍患者的景观元素和功能设施。

沉思区:环境雅致,氛围舒缓(图2),地面大石板铺装,栏杆扶手刻有盲文,便于特殊人群的使用。此区域有植物绿荫,也有低矮围墙上落入浅水池的流水,置身此处能感受到景观环境所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探索区:主要景观有水池、人造瀑布和高低不一的植物景观,这些友好的景观元素吸引着患者去看、去闻、去听,感受环境带来的乐趣(图3),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体验接触自然,潺潺的流水声让人忘却生活中的喧嚣,充分感受景观环境带来的全方位體验。

园艺疗养区:主要是由不同花期、不同高度的芳香植物营造环境,通过植物景观让患者接受园艺治疗,促进身心康复。

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在构思和设计上将重心转向了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景观元素和设施的功能具有了一些特殊性,从患者的身体需求、心理感受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优美的景观环境,而且突出了景观环境对使用者的康复作用。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康复景观是一个典范,为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路和经验。

五、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研究

康复景观需要更好地发挥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康复作用,促进患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肢体障碍患者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本文提出以下观点:

(一)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的生理适应性

1.营造形式适宜与动静互补的空间环境

基于肢体障碍患者的生理特点,在康复景观环境中既要营造环境幽雅、安静宜人的体验空间,也要营造可以让患者参与的活动空间。体验空间可以让患者与空间环境对话,使身心得到充分放松;活动空间如游艺空间、园艺空间等,这些空间可以使患者身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还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交流,增强信心和合作精神,提高患者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2.注重景观环境与景观设施的无障碍性

无障碍性是指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中,为肢体障碍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环境,设置便于患者参与的设施。相对于正常人来说,肢体障碍患者对环境及设施的要求更加特殊,要求设施的尺度、结构和形式更加人性化,充分考虑患者的使用感受,注意道路的防滑和排水,在有高差的区域,尽量设置无障碍坡道来代替台阶,当道路坡度大于8%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休息需求,每间隔10~20m设置一处休憩设施[6],预留1.5m2以上的轮椅停留平台,以满足肢体障碍患者的使用需求。

(二)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的心理适应性

景观环境的心理适应性的优劣,决定了患者是否想在景观空间中停留和停留时间的长短。康复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肢体障碍患者的心理需求。只有当患者发自内心接受一个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才能对其有所作用。

1.康复景观的形态和色彩

形态包括点、线、面、体等构成要素,元素的合理组织能使环境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引导人的活动轨迹,要合理把握景观元素的尺度和秩序,尺度过大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压抑感,秩序不佳也会给患者带来烦躁和不安。

色彩对人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色彩是环境中最能被人感知的要素,具有第一视觉特性[7],色彩有改善心情、调节情绪的作用。孙基哲发现绿色元素会带给人幸福、安静、祥和的感觉,绿色在视野中占25%的比例时,精神感受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8]。Adachi发现蓝色花能有效地提高环境的美感,使人心情平静[9];自然清新的黄色花也能让人拥有愉快的心情。可以看出,色彩和谐的康复景观色彩环境,可以消除患者在环境中的抵触和不安情绪,增加环境的亲切感,会使人的心情变得愉悦,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2.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一方面科学选择具有康复作用的植物,不同植物对人的心理调节、身体康复作用也不尽相同(表1),另一方面精心选择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因为植物也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之一,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对于肢体障碍患者来说,可以借植物来言志,如选择“岁寒三友”——松、竹、梅等植物,可以激励患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积极面对自身的状况,从心理上激发患者康复的决心。

在植物的配置上,要展现植物的审美价值,通过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等植物的合理配置来塑造植物景观,充分利用彩色叶植物、芳香类植物、观果植物、观形植物的不同特点,展现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气味等美感,营造和谐雅致的植物景观环境。杨欢等学者认为,良好的植物景观可以改善病人生理和心理状况,达到治疗目的[10]。

(三)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主要指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患者在景观环境中通过社会交往充分地释放生活压力,包括情绪紧张、压抑以及不安全感等,以帮助患者舒缓身心。社会交往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康复景观环境尽可能多地提供符合患者交往行为习惯的空间,从而增进社会交往,满足患者的社会性需求。

在康复景观设计时注重空间交往环境的营造,为患者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和更多的交往机会,在设计中也要加强空间的聚合感,通过形式营造社会交往的氛围。除此之外,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中要有吸引患者产生交往需求的环境氛围或者设施,合理设计休憩座椅、小型广场等公共空间,也可以针对患者组织社会交往性的活动,提供康复景观的认知与体验、康复知识课堂等服务,为患者提供社会帮助,创造交往的可能性,以满足肢体障碍患者对交往活动空间的需求。

六、结语

康复景观疗法可以让肢体障碍患者舒缓压力、康复体质,避免肢体障碍患者生理上的问题转化为心理问题,从而实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疗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本研究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行业人士关注康复景观,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也为肢体障碍患者营造一个健康、安全、高效的康复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013.

[2]程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3):201-205.

[3]徐广贵.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下残疾人社会工作对比与反思[J].中国社会工作,2018(22):40-41.

[4]穆尼.康复景观的世界发展[J].陈进勇,译.中国园林,2009(8):24-27.

[5]吕志鹏,朱雪梅.循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0):25-29.

[6]GB50763-2012.无障礙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

[7]王艳,叶青.色彩的视觉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04(137):39.

[8]孙基哲.室内植物可以挽救人的生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2.

[9]ADACHI M.Psychological effect and preference of flower color[J].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2002(1):11-16.

[10]杨欢,刘滨谊,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7):13-18.

作者单位: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课程中线型要素的形式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浅析生态设计在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环境装饰设计中舒适气氛的营造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