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摘 要: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及设计教育脱胎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的图案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审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划分和教育意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艺术设计最终摆脱了纯艺术与工艺美术的制约,从自身发展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但从几十年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二者是不可分开的。在迅猛发展的经济、科技刺激下,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重“效率”轻“美感”、重“技术”轻“内涵”、重“电脑”轻“手绘”的弊端。艺术是最具有温度的形式,而艺术教育一直以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人性教育为目的,无疑给独立发展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明晰了发展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发展线索,二者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是一种相互交织互渗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设计;审美教育;文化传承
一、当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
木心曾经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吴冠中又说“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可见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艺术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技巧来反映现实传达感情,展现高于生活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形式。艺术教育通过审美规律的引导,能够运用一切关乎美的形式原则,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认知,使其发现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艺术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正如席勒所说“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只有做到内外美的统一达到更高的层次与境界,才能真正创作出美的事物,呈现出一个美的世界。
(二)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性
《说文解字》中教的释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个体角度上讲教育是传授学习之意,从纵向的整体角度来说是传承之意。什么是文化?一切群族的社会现象和个体以及群体的内在精神展现与传承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传承是教育的核心,而艺术又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者也必然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艺术工作者以艺术为媒介创作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的作品,以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的人性教育
《说文解字》又有“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艺术是人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同有形的物质媒材与无形的高级审美规律的一种和谐关系的展现,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高级美的呈现,而这种形式是可被感知的,是具有温度的。艺术教育能通过有温度的艺术形式来恢复人天性中灵魂深处最纯洁的真、善、美的集体共鸣。艺术教育根本就是人的教育,是使人性完善、丰富的教育,是一种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教育方式。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
(一)重“效率”轻“美感”下的审美缺失
在当今一切提倡高效率时代下,除了学习一些专业技巧使作品快速具有基本使用功能之外,很难再慢下来去精心研究学习提升作品格调品质的知识。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再看到从有用到无用的细节俱佳的设计作品,被称为一个“没有经典的时代”。经典永远离不开高级的审美形式,它是高级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完美结合。因此,在这样一个提倡效率、集体缺乏审美的大环境下,设计商品作为大众的桥梁,提高设计作品的审美质量,对提高大众的集体审美认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刻不容缓。
(二)重“技术”轻“内涵”下的文化缺失
“艺术设计”摆脱“工艺美术”桎梏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这只是一个专业名词概念的分化表象,而作为设计专业本身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并没有形成明确而系统的教育方法。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不断完善起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普遍缺少生命力,而更多的设计作品从形式美、构思上等都是堪忧的。创新是设计的生命,但不等于脏、丑、怪等乱象。好的设计作品需要根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应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是渊博知识、丰富的生活实践及科學的探索精神基础上的创新,需要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的支撑,这能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依靠投机取巧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最终会昙花一现,所以打下文化的根基是一切艺术、设计的根本,是其生命力的源头。
(三)重“电脑”轻“手绘”下的温度缺失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是从19世纪初期的纯艺术单一技术中走出来的,由于起步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所以在走进电子信息科技时代以前一直发展缓慢,形成了科技快速发展与设计技术滞后不协调的不兼容状态。电脑的问世与普及无疑给艺术设计带来了便利,成为推动设计进步的重要工具。它扩展了设计空间,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对绘画材料的依赖,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弊端。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高效率的对接方式,电脑设计制作就很好地迎合了时代需求,由于电脑设计的快速便利,减少了设计者对细节的感性思考过程,失去了审美、感知的重要体验过程。艺术设计对电脑的过度依赖会使作品失去由于体验而产生的温度和感染力。
三、当下艺术教育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
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绘画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如何去挖掘美、运用美、创造美的一个审美教育过程,通过对一切审美共通规律的认知,不仅可以把形式美感直接物化为设计作品本身,还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领域,把美好的意识形态与观念融入作品中,达到内外美感的高度统一,具有和谐的视觉、心理感受。“艺术设计”以“艺术”在前“设计”在后强调了艺术功能的重要性,艺术是一切美的造物主,而设计也是创造美的造型活动,“艺术设计”是美和实用的综合呈现,前后关系也明确了美在设计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在实际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丰富的审美感受对于创作出更高级的艺术设计作品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是艺术设计教育摆脱重“效率”的重要教育方式。
(二)文化传承性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设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是在西方完善的设计体系下催熟的产品,我们的设计教育也被动地被西式的技术化设计教育模式牵着走,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艺术设计才开始出现以本土文化为指向的转向。何为设计理念?它是设计师在空间构思过程中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使作品呈现个性化、专业化与众不同的效果。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中国设计师提高作品内涵深度的重要课程,是区别西方设计风格模式非常有力的软技术教育,是强化设计作品理念,摆脱脏、乱、怪等弊端的重要工具。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中的多种思潮都有着超脱于时代文化的底蕴,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文化只有在传承中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
(三)关于人性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意义
电脑设计的高效率性必然深受设计者青睐,但是它让设计失去了“画设计”带来的体验式感知,失去了原本以“人”为本的温度设计。电脑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程序化的体现,但是它永远无法替代人脑的创意思维。手绘技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感知体验过程,能更加细腻地让人感受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缓慢式的手绘进程中不断对设计思路进行调整,使观者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制作过程中带来的温度感。有温度的设计作品才会感染人,才会有市场。一切有溫度的作品都是来源于人本身,都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转化。因此,设计教育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教育与培养,因为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人的外化形式与展现,对人性和心灵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独立思考的方式去分析、总结并解决问题,最终唤起学生对知识、智慧的热情。艺术教育需要审美教育来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维度,需要文化教育来提升设计的深度,需要人性教育来提升设计的温度,从而具有更高境界的设计思维意识,培养出高层次的优秀设计师。因此,当下艺术教育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开的,是一种相互交织互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瑞兹曼.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艾斯纳.艺术视觉的教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