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怀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执政党、国家和整个社会面临的重大命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教学秩序,在线教育成为应急状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与城区相比,乡村网络教学技术还难以充分保障,在线教学平台承载力有限,乡村师生信息素养较低以及在线教学观念滞后等,进一步凸显了城乡在线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
城乡在线教育在信息生产、信息使用、信息意识和信息支付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乡村师生在接触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方面均处于显著劣势当中。由此可见,城乡在线教育数字鸿沟本质上是城乡师生接触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的城乡分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及其发展态势也被称之为“信息分化”。有学者将“这些机会和能力的组合称之为信息可行能力集合”①。根据信息生产、使用、支付和扩展的客观完整过程,乡村师生在信息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可行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信息生产环节,乡村教育的适切性,即智慧教育产品和教育信息资源的供给方开发的信息化产品对于乡村教育的适合程度。只有在教育信息供给方提供契合乡村在线教育的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时候,发展乡村数字教育才具备技术的可能性。第二,在教育信息接入和扩展方面,乡村教育的可及性,即乡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就绪程度,以及信息资源向落后乡村地区的有效传递和开放共享程度。第三,在教育信息消费方面,乡村学生家庭的可担性,特指乡村居民在教育信息产品和信息资源的消费过程中是否具备支付能力。第四,在教育信息使用方面,乡村师生的知能性,即乡村师生是否具有使用现代通信技术改善教与学现状的意识和意愿,是否掌握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知识,是否具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应用的能力。
总之,教育信息生产的适切性、信息接入的可及性、信息支付的可担性和信息使用的知能性,共同构成了信息可行能力集合。若能通过内外合力,形成信息可行能力集合,便能有效弥合城乡在线教育的数字鸿沟问题。
弥合乡村教育的数字鸿沟,需要优化乡村地区在线教育的治理结构,通过政策赋能、技术赋能和项目赋能,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帮扶机制。
政策赋能:推进“互联网+”嵌入乡村教育治理。一是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信息化建设目标,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乡村在线教育智能化供给,补齐乡村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短板,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为乡村所有学校和家庭提供基本的互联网接入端口,增强乡村在线教育的可及性和乡村居民信息化成本的可担性。二是建立城乡在线教育服务的融合机制,打破城乡教育的信息壁垒,大力推动教育数据的开放共享,将城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延伸到落后乡村地区,推进城乡在线教育服务均衡化,让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并为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三是全面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乡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乡村学校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让乡村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乡村教师在线教育的知能性。四是提供契合乡村在线教育的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可及性,建立面向乡村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为乡村在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大数据服务,实现乡村教育信息化的适切性。
技术赋能:利用教育大数据驱动乡村在线教学。“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②由于乡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区,即使硬件设施到位,运用大数据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分析学情,依然是乡村教育的短板。因此,乡村教师要学会并习惯利用数据驱动教学,突破以往经验主义教学的含糊与低效,尊重差异,最终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首先,数据采集从“模糊印象”到“大数据精准记录”。多平台、多途径整合构建学情采集体系,可以采集记录分析学情大数据。基于学情大数据,乡村教师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可以精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风格、需求等,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起点,从而为乡村在线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数据。其次,数据诊断从“只看成绩”到“全方位增量评估”。除了學生的学业成绩外,乡村学校还需要课堂动态学情分析,包括课堂学习状态、学习神态、互动情况等,以及课后作业问题归因分析等,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分析,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从而全方位诊断学生进步情况,使在线知识传授真正上升到在线教育。最后,教学改进从“课后补救”到“体系化及时调控”。大数据系统高频采集学生课堂、作业、检测和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并依托深度数据分析,将常规教学的教学目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反馈等进行分层实施。通过对大数据系统积累的数据分析,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教学,最大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生、教师、家长可利用网络平台“跨时空”开展学与教活动,为泛在学习提供可能。
项目赋能:多位一体推动乡村教育互联网应用。一是开展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项目,“将网上指导、师生互动、作业批阅、学情分析、答疑辅导等作为培训重点,让乡村教师熟练使用教育资源智能检索工具、跨越时空教学的可视化展示工具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工具”。③同时,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学科专项培训,培养乡村教师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精准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乡村教师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创新教育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二是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项目。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弥合数字教育鸿沟的有效手段,结对学校要认真制订结对帮扶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共享的学校网络空间专题栏目,做好与“大课表”的对接,启动并开展常态化结对帮扶工作,动态呈现结对帮扶推进过程,并及时做好材料报送与宣传报道,力求做细做精“互联网+义务教育”项目,积极探索结对学校共同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探索新型教学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提升乡村在线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开展乡村居民信息知能教育项目。随着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和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乡村居民的信息技术普及化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乡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乡村居民信息技术的宣传、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携同子女破解在线教育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阻断乡村居民在信息能力匮乏方面的代际传递,消弭下一代城乡教育的信息鸿沟。
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型,激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在潜能。
从“被动”到“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在线教学的行为转型。一是,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便捷优势,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夯实学习基础。在线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学习生活空间,多数农村地区寄宿制式的全天候有教职员工教育管理的学习生活模式被打破,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相对较高,养成预习习惯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明确有效的课前预习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能促成较好的在线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度相对于城市地区要低一些,因而目前农村孩子对于在线学习的接受度和适应度也相对逊于城区孩子。当农村学生均散落在各自家中在线上课时,容易出现注意力游离于教学情景之外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更应注重利用在线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生动的课中和课后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三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优化学习方案。学生的自我评估是促进在线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孩子而言,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均较为缺乏。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进程与预期学业成就相比较,分析差异及其原因之所在,明确自己的差距,及时对学习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既要从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学科统筹等方面考虑,也要从学习状态、努力劲头等角度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从“主演”到“导演”:实现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角色转型。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在线教学方案,当好学生的“领航人”。不少乡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逊于城区学校,乡村教师队伍的教育信息化意识也相对薄弱,加上乡村教师总体专业化程度相对低一些,一定程度上會影响乡村在线教育的效果。因而乡村教师有必要改变观念,通过业务学习和自我反思,充分理解学生在线教育的优势与劣势,从信息技术的交互特点出发,利用在线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基于乡村孩子的特点,提出明确的在线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活动中需要花费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明晰的任务清单,为每个活动提供必要的反馈。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架起学生和教学资源交互、学生和教师交互、学生和同伴交互的桥梁,以增加虚拟空间的教学临场感。其次,重视协作学习,当好学习“催化剂”。不管是线下课堂教学还是在线教学,学生与同伴的交互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学习资源较为匮乏,学业水平参差不齐。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建立线上同伴学习群,更有利于让同组内的学生突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地实现优势和资源互补,并相互促进,组与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让每个学生在互助、竞争中达到最佳的在线学习效果。最后,提供在线支持服务,当好学生学习的“后勤兵”。为了更好地弥补乡村孩子信息技术短缺的现象,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提供持续、有效、及时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
从“监管”到“协同”:实现家长参与在线教学的范式转型。所谓家长做“老师”,并不是给家长提出过高要求,而是希望家长掌握科学、正确的辅助教育的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即家长当“老师”要从监管走向协同⑤。一方面,把握对孩子自主学习的关注度。由于在线学习突破了传统集中学习的模式,原来学校管理学生的重任大部分落到了家长肩上,需要家长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督促,确保孩子跟上在线学习节奏。但在乡村家庭中,一些家长因文化水平较低、对在线学习不了解等原因,有的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闻不问,有的却又过度关注和监督,影响在线学习的效果。因而家长有必要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会适度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另一方面,与孩子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作息制度。家长要了解在线学习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和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方面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会与孩子协商讨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作息计划,既关注学习效率,也关注用眼卫生和在线时长,并陪伴孩子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交流和运动,保障孩子全面发展。此外,家长可与孩子协商制定赏罚方案,激发孩子的在线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陪伴孩子成长。在一些农村家庭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的风气,有的家长不爱学习,甚至热衷于酗酒、赌博,这对学生在家在线学习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家长有必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向老师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提高指导和陪伴水平,在陪伴中培养亲情,在陪伴中支持和鼓励,在陪伴中探讨和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在陪伴中探索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奋点,在陪伴中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
【注: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疫情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云端OFFICE:疫情防控背景下区域培育教育科研队伍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YZX2020259)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吕普生:《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可行能力框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②王丹、刘祖云:《乡村“技术赋能”:内涵、动力及其边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③付卫东:《精准施策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4日。
④斯琴图亚:《基于活动理论的班级知识建构共同体的社会—认知动态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⑤陈玉成、孙鹤娟:《从“监管”到“协同”:家长参与教学的范式转型》,《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