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顺
农业作为中国的立国之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开展好农技推广工作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然而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影响到建设效果。为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入了新时代,站在了新起点。抓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理念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为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好基础。
一、当前国内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行机制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根据基层农技推广调研情况可知,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可行的运行机制。第一,在人员管理方面的机制尚有待完善,乡镇机构尚无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与竞争环境,从而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第二,考评机制有待完善,在对基层农技部门的考评体系中未纳入农民的认可度与评价,并且考评工作不够规范、严格,经常受到人事关系的干扰,导致内部管理失衡,难以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
2、尚无一套可持续性的保障机制
自实施“以钱养事”政策后,农技推广经费及财政预算标准等事项均有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大多数县、乡财政缺口很大,投入的经费不足,甚至还存在经费被挪为他用的现象。因为缺少可持续的保障机制,支付完农技人员的薪资后所余经费很少。因此,不少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年推广经费极少,不到1万元,极大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此外,与乡镇其他事业单位同级人员相比,基层农技人员的薪资待遇要低得多,也易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其工作被动、效率低下。
3、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养有待提升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很多是中专毕业,文化水平不高,年龄相对偏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如今,不少农技人员对选调乡村表示排斥,年轻的技术人才大多不愿下乡工作,认为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基层农技人员极少有机会接受学习与培训,加之乡镇机构环境落后,可以外出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
二、新形势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
1、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农技推广工作可以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金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转变传统观念,高度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给予人力、物力方面的扶持。其中,要重点加强资金扶持,根据打造多元化、多渠道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总目标,在抓好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设立公益性推广基金。将农技推广工作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与财政支出中,并围绕经济增长环境、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乡镇农技站要尽快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改善工作环境,并提高基层人员的薪资待遇,以便能够留得住人才。
2、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第一,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改进与优化,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科学设立相关技术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与岗位目标、工作任务等事项,严格贯彻落实目标岗位管理责任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例会,总结工作经验与不足,探讨解决对策。此外,健全考核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全面客观地反映工作人员的业绩,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成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合作机构。无论是哪种级别的农技推广机构都必须坚持公益性推广,在此基础上加强与非公益性农业推广组织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机制。这样将公益性推广资源与非公益性推广资源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需求信息反馈体系。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老弱病妇为主,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农户中农业经济成分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完善农技互动体系,搭建平台供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农技推广人员交流。
3、重视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水平
对于在岗农技人员要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并选派优秀的农技人员到科研院所、現代农业示范园参加实训,逐步提高农技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拓宽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渠道,采取“合同管理、多方考核、绩效挂钩”的办法进行管理,将薪资待遇与业务考评相挂钩。定期评选最美农技员,大力宣传他们的工作事迹,给予表彰,使更多人认识到农技工作的意义,愿意参与这项工作。
(作者单位:274327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集镇农业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