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火山岩油藏开发中的几点认识

2020-10-20 04:35张文杰
石油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D油田是国内仅见的火山粗面岩油藏,具有埋藏深、地层温度高、裂缝发育的特点。经历了天然能量和注水两个开发阶段。2003年产量达到峰值后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年产油仅有1.8万吨,采油速度仅有0.08%。由于油藏储层的特殊性,开发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挖潜措施,常规技术应用效果差,酸化压裂和注氮气泡沫驱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稀油;注水开发;氮气泡沫驱

1 油田基本情况

图1 D油田开发井位图

1.1主要地质特征

D油田构造位置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D构造带,是国内仅见的粗面岩油藏,开发目的层为s3中下粗面岩上报含油面积12km2,地质储量2744.6×104t油藏埋深2800-3300m,油藏类型为裂缝型块状边底水火山岩油藏(图1)。

D油整体是裂隙式喷发形成的狭长、产状陡、块状火山岩体,平面发育3个古火山口,岩相主要为喷溢相熔岩,构造上东高西低、南北狭长,东西高差近400m,地层倾角20-30°。岩性脆,易碎,区块断裂发育,被12条断层切割形成多个断块。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基质孔隙度高,但渗透率低,裂缝孔隙度不增加,渗透率几千毫达西,但多数被充填好大喜功储集性能差,均质系数仅为0.22,非均质性强,具有裂缝-孔洞双重介质特征,是复合型储层。构造主体部位裂缝较发育,但平面、纵向分布不均。边底水较活跃,水油体积比5:1,水体较大,油井易暴性水淹,从见水到水淹仅4-6个月。

1.2开发现状

油田目前油井总井62口,油井开井41口,日产液417m3/d,日产油50t/d,综合含水88.1%,年产油能力1.8×104t,累产油149.1×104t,采油速度0.07%,采出程度5.4%。注水总井17口,注水开井5口,日注水508m3/d,年注水能力17×104m3,累注水159×104m3;年采注比0.89,累计注采比0.40,累亏空242×104m3,地层压力22.7Mpa。

2主要做法及效果分析

2.1以压裂酸化为主导技术,实现基础井网井高产高效

2001年部署的滚动探井小25井酸化压裂后自喷,日产油22t,同年在小22、23、25块共布井23口,实施16口,初期建产能354t/d,勘探方向由北向南转移。

2002年根据小28井及小25块新井投产效果,部署14口扩边井,在小16-40块部署开发井4口,在小24块部署控制井1口。因边部储层变差,此次部署的19口井仅实施3口,初期建产能16t/d。

基础井网实施48口,按照一套层系、300m正方形井网部署实施,在投产过程中,90%的油井经过压裂酸化改造,获得高产。基础井网日产油980t,压裂酸化井日产油828t,单井产量大于20t的油井达21口。

2.2开展局部井间加密,取得一定效果,但加剧了底水上升速度

试井分析300m井距井间干扰不明显、单控储量大(26.1×104t)、油藏压力高(28MPa),按一套层系210m井距,在裂缝发育区实施11口直井,在锥间带实施4口水平井,直井单井日产油34.8t/d,与周围直井相当,实现年产6.5×104t。水平井增大油井的泄油面积,产量是周围直井的1.8倍。分析加密井实施效果,加密井较老井效果变差,无水采油期从30个月减少到13个月,且油田含水月上升速度增加1.5%。

2.3开展注水开发试验,但有效期短,效果差

2005年开展注水试验,平面上面积注水,纵向上底水注水,转注20口井,8口油藏边部井注不进(28.2Mpa),12口井注得进(2.8Mpa),累注水145万方,累注采比0.38,地层压力恢复到23.6MPa。纵向上受重力影响,总体表现为底部吸水較多;注入水沿主裂缝方向突进;注水推进速度快(平均22m/d),注水有效期短。

2.4不断探索配套开采技术,但实施效果不理想

主体部位开展裂缝性油藏堵水试验,井筒内机械堵水不能解决地层水在井筒外沿裂缝侵入,常规凝胶堵剂不适合埋藏深、地层温度高的油藏;水玻璃堵剂造成地层堵塞,油井不出液。油藏边部油井实施深抽,地层供液能力有限,累计实施深抽29井次,见效4井次,累增油1050t,措施有效率不足14%。

2.5开展氮气泡沫驱驱油试验,取得较好增油效果

2013年开展氮气泡沫驱试验,见到了良好的增油效果。选井组完善,注采对应关系好,构造位置有利的小12-13井组作为氮气泡沫驱试验井组,累计注氮气230×104m3,折算地下体积17191m3,按充满系数0.8计算,受效半径为40m。同比水驱井组最高日增油11.2t,含水下降5.4%,阶段增油1370t。

3 结论

(1)对于火山岩油藏开发,常规技术措施增油效果较差,压裂酸化措施和氮气泡沫驱措施具有较好的增油效果。

(2)氮气泡沫驱与传统水驱相比驱油路径不同,氮气向构造高部位聚集,挤压、多方向驱替剩余油,波及体积大,见效井数多,是火山岩油藏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成本较高,经济实用性差。

参考文献:

[1]温静.“双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J].特种油气藏,2004,11(4 ):50-53.

[2]陈振亚等.明15块空气泡沫驱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 ):4363-4367

[3]张旭,刘建仪,孙良田,等.注空气低温氧化提高轻质油气藏采收率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4 )::78-80..

[4]时庚戌.辽河油田开发实例[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24-128.

作者简介:

张文杰,女,1982年出生于辽宁北镇,满族,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于辽河油田从事油藏地质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