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初中语文游记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移步换景,分析写景角度;细细品读,品味游记的语言;深入感知,揣摩游记的情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 游记 《壶口瀑布》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76-02
游记是记叙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散文,蕴藏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大量有利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游记作品,这些游记作品语言精妙、结构清晰、意境高远,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掘游记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陶冶。笔者现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散文《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移步换景,分析写景角度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课文导读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这句话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从这句话可知,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是游记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所到之处、所见景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壶口瀑布》主要描写了水量丰沛和枯水季节时壶口瀑布的不同状态。这篇课文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作者到壶口瀑布之后,所游览的景点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文中景色的变化都是作者观察时视角的变化造成的。鉴于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游记时,提出这样的要求:“依循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将课文中描写瀑布景色的4个自然段转化为4个画面,并分别为这些画面起一个名字。”学生就作者写景的视角进行交流:首先,作者首次在水量充沛的雨季观看壶口瀑布,瀑布浪沫横溢,此景可以命名为“瀑布横溢图”;其次,作者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看到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此景可以命名为“瀑布奔涌图”;再次,作者转换视角,将描写的重点聚焦在三股向深水沟奔流的水流,可以将其命名为“瀑布飞溅图”;最后,作者主要描写了壶口瀑布边上石头的外形,可以将其命名为“瀑布凿石图”。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角度进行思考与概括,让学生不仅把握了文本表达的顺序,也对景物的特点进行归纳,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细细品读,鉴赏文章语言
(一)增删对比,辨析语言之美
文学性强的文本,其突出价值在于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鉴赏和迁移。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为此,教师就需要从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诵读感知、交流分享等方法,让学生在品析过程中对文本的语句进行增删对比,在逐步品析和体悟的过程中感受游记散文之美。
比如,对于课文中描写瀑布之水奔涌的语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很多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之后能够立马指出作者采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认知性的层面,学生对文本语言之美就不会有更加深入的体味。这时,笔者将课文中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关键性语句删除,提问:“把‘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等语句删除,你能够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在对比之后立刻意识到,这样的语句读起来不仅觉得瀑布的水流小了很多,而且整句话也不够灵动了;有的学生关注了被删除的部分,认识到如果加上删除的部分读起来更有鲜明的跳跃之感,能更生动地展现河水内在的湍急与磅礴;还有学生指出未删除语句朗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而这种感觉与课文所展现的画面有着相同之处。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之下,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删除前后的差异上,通过对比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更好地推动了语言素养的发展。
(二)多维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写在纸上的终究是一种符号,要想真正懂得或者了解这种符号,就不能只是在认识汉字的层面上,而需要听出音乐独有意蕴,见到丰富的意象,更要能够领略到其中内在的情味来。”其实,值得学生诵读的不仅仅是诗歌,游记也是语言运用的典范,需要通过诵读加以品味,从而形成全新的认知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感受游记的韵律之美。比如调整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原本散文式的语言转化成诗歌化的语言。以“河水从五百米的河道上排排涌来……”这段话为例,教师可以将整段话修改成为一行行的诗句,并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这种形式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认知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之美,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
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的方式衬托朗读,比如以《黄河颂》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加深认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深入感知,揣摩文章情思
意象是游记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维度,很多学者都对游记作品中的意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对于游记散文来说,意象是倾注了作者情思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解构游记中的意象,充分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思维,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品味作品的情思之美。
在《壶口瀑布》这篇课文中,作者以水流、石头等意象,展现了瀑布之水与石块相激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在具体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客观地展现了瀑布之美,也在语言文字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怀,并相机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说‘壶口瀑布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此时,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其关注点就不只是表面上的语言了,而是透过语言表达的表层,看到语言背后蕴藏的情感状态及其指向的审美意蕴。比如作者在描写石头时写道:“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陳,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学生从“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等语句中,感受到水不仅有柔情,还有“怒”意,体味到了其中蕴藏的审美意义,即聚力相争、奋力向上。
在这样的感知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就得到了升华。可见,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作者的情思进行深入的体悟与思考,经历从文本表层向深处进发的过程,强化对文本情感和内涵之美的认知体验。
游记具有丰富的美学资源,教师应紧扣游记的特点,从游记写作角度、文本语言、内在情韵等方面引领学生领略游记之美,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李宛芳(1984— ),女,玉林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