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戰争胜利75周年,前往湖南芷江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静静观赏屋内悬挂的19幅受降油画——芷江受降、枣庄受降、“密苏里号”受降和中国战区16个对日受降区的受降场面。
这19幅油画平均尺寸6平方米,出自70岁的芷江籍画家钱德湘之手。
从未忘记的梦想
1945年8月21日,一架日军零式运输机在中美空军混合编队的六架战斗机押送下,载着侵华日军代表飞抵湖南芷江。日军降使今井武夫一行奉冈村宁次之命向中国军民投降。其后,日军分16个降区、101处开始缴械投降。
五年后,钱德湘出生在这个曾经的盟军空军基地、湖南西部的侗乡小城。“抗战故事我听了太多,脑海中时常想象过去的画面。”
1968年,钱德湘下乡插队,一个长沙知青对钱德湘说,“真希望你能用油画重现芷江受降的场景。”
这句话仿佛一颗石子,在18岁的钱德湘心中激起久久无法平息的波澜。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抗战时期与芷江有关的一切资料,文字、照片,甚至亲历者的口述。”钱德湘说。
2008年,钱德湘再次回乡参观受降纪念馆,此时的他已在油画界颇有名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说:“您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饱满,能不能请您画一张芷江受降的全景图,今后在纪念馆展出?”
等待了40年的机会终于到来,钱德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海量的资料收集
吴建宏说,在钱德湘去台湾寻找受降视频的时候,一些参与过受降的军官后代提醒他,应把目光转向美国,请他务必在美国寻找到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
钱德湘四处打听,只有一位日本学生给了他一段十几秒的视频,在那段视频中,今井武夫俯首低头,神情沮丧,坐在今井武夫一侧的日军参谋桥岛芳雄神色慌张,不停用手巾擦拭额头上的汗。
短短十几秒的视频,钱德湘看了无数遍,直到画面一帧帧地印刻在他脑海中。
2009年,钱德湘和夫人谭明利回到国内,在北京宋庄租了一间画室,用一年的时间将芷江受降油画完稿。
钱德湘与吴建宏商议,将1945年的16个受降区举行的受降仪式全部以油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画出16个受降区的受降仪式意味着海量的资料收集。寻找资料的主力是钱德湘的夫人——精通英语又善于梳理总结的谭明利。
谭明利说,每当钱德湘要构思下一幅画,她都要提前两三年开始阅读资料和搜索,并且建立资料文档。最终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
按照谭明利提供的关键词与文件名,工作人员找来了足足一车的光盘和胶片,一个熟悉的受降场景出现在了钱德湘夫妇眼前。
2014年,他们将视频“护送”回了国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抗战历史影像资料的空白。
钱德湘将这19幅油画称为“集体创作”。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