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探究

2020-10-20 05:47宋洁
学周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宋洁

摘 要:以优秀乡土文化为基石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符合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也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文化自信背景下乡土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策略进行全面的探析,旨在为提高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自信;乡土资源;开发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95

伴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往来愈发频繁。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将乡土资源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进行文化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乡土资源的开发意义

简单来说,所谓的文化自信就是国家主体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在当前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人不仅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度不断降低,爱国主义情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从某方面来说,新时期文化自信培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经济全球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自信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历史和社会教学作为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就目前而言,由于部分高校课程的开设往往过度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概论内容,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与预期培养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整体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极为不利。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在保障受教育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将乡土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经过大量的教研数据分析可知,乡土资源的开发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降低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徐特立先生认为,“教育最原始最基本最唯物的教材是乡土史教材”。从某方面来说,由于文化自信高度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而教学素材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长此以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导致学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的产生,而且对其文化自信培养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在了解家乡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基础上去进行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热爱家乡是爱国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综觀当前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家乡辉煌的历史过往、灿烂的历史文化、生动的名人事迹等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生动材料。相比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素材,乡土资源的引入不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更是在培养学生爱家爱乡情感的基础上,为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创造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乡土文化资源在地方教学中也具有重大作用,既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热爱家乡是爱国的基础,它密切联系家乡的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重要渠道。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的基本概述

(一)乡土文化资源的科学选择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各个城市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名人和文物更是有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纳入历史与社会课堂实践教学中,与传统的应试课程教学素材相比,不仅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特点,而且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乡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文化自信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科学合理地选择乡土资源教学素材,也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具体而言,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对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探析,借助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让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在素材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文物进行简单的概述,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区域文化氛围,为其爱乡之情、爱国之情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要点,突出文化自信

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教育部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联系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要点进行课程教学,也是现阶段推动课程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与其他基础性课程相比,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土壤三方面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延绵不绝、体系完备,中华文化与农业文化具有紧密联系;我国境内地域文化特征较为显著。因此,在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为有效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以便学生更好地在宏观上认识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要想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心力,突出文化自信,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文化史教学的重要性,紧紧抓住中华史的最大特质,在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心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创造良好条件。

(三)革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发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而且极易导致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最终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革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教师可以对以时间为序和以门类概括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其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奠定良好基础。另外,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辅助性教学工具,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原本抽象、烦冗的课程教学内容变得具象化、简单化,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自身的课程专业程度和综合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且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历史和文化教学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教育机构为尽快弥补教师资源的不足,不断降低人员选拔标准,導致聘用人员无论是从自身的教学能力来说,还是从专业素养来说,都难以满足课程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为从根本上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进行人员选拔的过程中,需要提高人员选拔标准,确保所聘用的教师无论是自身的文化素养还是专业水平,都能满足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为后期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人员选拔完成后,还需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以便教师充分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最终在强化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为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和社会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乡土资源的价值,将其引入历史与社会教学,并通过不断地革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产生自豪感、归属感,进而产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舟,郭家乐.“文化自信”内涵的三维解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

[2]孙干.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4).

[3]谷保庆.在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3).

[4]贾炜.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文化自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6).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