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天润
摘 要:Vlog是一种新兴的视频形式,通过视频、音乐加文字的组合,展示个人生活状态。在后现代视阈下,元叙事逐渐失去其合法性,多元化、差异化成为时代主题。在这个大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风格和收编在Vlog这一新的短视频形式下有了新的体现。文章结合后现代语境,联系青年亚文化的抵抗、风格、收编,浅析以Vlog为例的短视频发展现状。
关键词:后现代;Vlog;青年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0-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92
Vlog(video blog),直译过来为视频博客、视频日记,最早诞生于2012年的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16年。这种新兴的视频形式,强调展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和人格特征。
一、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Vlog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利奥塔认为宏大叙事已经消解,各种元语言失去其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和差异化。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拍摄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性行为,而视频发布也变得越来越常态化。Vlog这种短视频形式以其新颖的叙事模式、更加年轻化的表现方法等诸多新特性,赢得了青少年群体的追捧,成为时下一种热门的互联网社交方式,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改变生活记录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不难预测,Vlog未来将对既有的短视频领域发起新一轮挑战与冲击。
(一)多种感官符号的拼贴整合
一般认为,后现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用詹姆逊的话说,就是从现代主义的词语中心转移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图像中心[1]。以Vlog为例,虽然从广义上来讲属于博客、日志的形式,但它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不同于它的上一代——Blog。在发布的内容方面,Vlog大致可分为生活日志类、产品测评类、美食分享类、健身教程类、旅行记录类等几种类型。从制作过程来看,制作Vlog需要专业的视频摄制工具、视频编辑工具,最后将零散的视频素材进行整合重构,形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其叙事模式也与传统的Blog有很大的出入,传统的Blog基于强大的文字逻辑进行叙述,可以进行长篇大论。而在快餐时代,短视频以简短精练为目标之一,因此,即使是流水账式的Vlog,也会通过精简视频或图片素材,在尽量不增加时长的前提下展示内容。它一反Blog时代长篇大论的形态,具有视觉结构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通过对视频素材的拼贴整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故事。至于表现方法,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Blog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文字+图片”,而Vlog则实现了对于“视频+语言+音乐+图片+文字”等多种符号的拆解与整合。上述特性决定了Vlog拥有强大的视觉吸引力与说服力,并产生极强的现场感、参与感。
(二)真实记录与鲜明的人格化属性
在当今的网络大环境下,Vlog已然不是单纯的拍摄活动,而是喜爱这项活动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重表演、台本化、公式化的短视频不同,Vlog之所以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生活记录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对真实记录和人格的强调。真实是Vlog首要追求的,观众们真正想要看的并非简单的日记式的记录,更追求带有镜头背后的拍摄者自身独特个人风格的内容。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Vlogger,通常不仅是因为其内容出众,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个人素养、审美取向与价值追求对观众有着源源不断的吸引力,这也使得Vlogger在真实的表达中不断强化自我人格化属性,从而形成个人化IP。也正因如此,这两个关键词才成为Vlog作品中最受关注的特质。
二、风格的建构:拼贴与重构
约翰·费斯克认为,特殊时代的“文化”意味需要“风格”通过象征化或符号化的活动来表达[2]。亚文化是一种文化方式,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化,并借用各种符号向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自我认同。“风格”是伯明翰学派关于亚文化理论中的一个高频关键词,甚至是核心问题。亚文化与大众文化并非互不相容,它们是一种互借共生的关系。青年亚文化借用大众文化中的诸多符号,把不同的文化商品作为未成品和原料进行拼贴、戏仿和即兴改编,对大众文化、权威和经典进行解构,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亚文化现象[3]。一个优质的Vlog,快节奏的剪辑,可以使观众还在回味上一部分内容时及时补充新内容,以使观众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兴奋点上。而这种快节奏,并不仅仅指每一帧匀速地快速推进,还可以是以静衬快、以慢衬快,即通过静止的图片、镜头或放慢速度的视频素材达到一种节奏上的反差。较高的清晰度、灯光的辅助应用与后期调色,都是高品质画质的强有力保障。一个高质量的Vlog作品通常会带有清晰的标签,以便帮助观众更加清晰地对Vlog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有效识别,这也是一道门槛,能够清晰地将优质视频与路人视频区分开。快节奏剪辑、高画质、标签化是Vlog独特的风格,而这些风格就是青年亚文化运用、摹写、复制主流大众文化的诸多处理方式,通过拼贴使用和重构,构建自身的有力体现。
三、温和的抵抗:包容与接纳
我国著名的Vlogger王晓光曾这样说: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标准化的,但对于年轻人来说,用视频表达可以不那么尊重传统。我们觉得需要平稳、清晰,他们可能觉得“拍到”是最重要的。亚文化作为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文化,自然对主流文化有很强的抵抗性,其抵抗方式并非极端而激烈的冲突,而是较为缓和且体面的“协商”,主要在审美、休闲娱乐、消费活动中有所体现,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4]后亚文化。研究表明,其具有虚拟性、短暂性、碎片化、异质化和个人主义等特征。在后現代主义下,如今的青年亚文化正表现出诸如上述的鲜明特征,且这些特征愈发明显。新的媒介传播和消费时代出现的各种更富流动性、虚拟表现性和混杂性的亚文化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Vlog体现出来的,已经不是过去青少年的轻狂叛逆、离经叛道和低迷颓废,而是以一种对理想自由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和热爱,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处境,以此来与传统的主流文化的中庸相抵抗。基于Vlog独特的风格化,青年亚文化在这其中越发有去贬义化的趋势,甚至在逐渐变为中性甚至褒义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基于上述观点,这些带有些许褒义色彩的亚文化也会推进主流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接纳亚文化。
四、宽容的收编:商业化运作
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探讨了亚文化被整合和收编到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的两种主要途径:“第一種是商品的方式,即把亚文化符号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即转化为商品的形式);第二种则是意识形态的方法,即支配集团——如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即意识形态)——对异常行为贴上‘标签,并重新加以界定。”[6]除了意识上的收编,当下文化产业面临的更为普遍的是商业化的收编。而亚文化与营销手段的结合,则是一种更为鲜明的商业化收编方式。结合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亚文化变成具有商品风格或消费风格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投放到市场后,就与消费者紧密相连。而在网络环境下,这种商业联结利用亚文化群体的庞大基数,引发讨论潮,继而实现商家的盈利。另一方面,媒体对于文化的收编,也不再限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强制规训,而是以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姿态,参与到亚文化的发展中。萨拉·桑顿认为媒体无论如何都会裹挟进青年亚文化的意义和组织当中,而它在其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再述,而是参与到亚文化本身的发展和建构当中[7]。
五、结语
一个地区的文化繁荣程度,与这个地区亚文化的繁荣程度成正比。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应被主流文化收编的态度,放在当下,似乎已经有些与时代脱节。因为如今的亚文化也有积极的一面,青年亚文化群体正在逐渐脱离叛逆颓废的标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更多的热爱表现自我,也希望可以有更多优秀的Vlogger投入到青年亚文化自身的建设中。同时,Vlog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参与度高,必然会导致题材或内容的同质化;基于兴趣化大数据分析,造成“信息茧房”的效应,这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同时,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人们对社会本身的黏性会逐渐降低,而愈发沉浸在茧房制造的特定的话语场中。针对如上挑战,“Vlogger们”作为内容生产者,应积极创新,不断开发新玩法,保持用户黏性;而用户方则需要提高冲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Vlog才能在一个良好的青年亚文化场中更加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Stuart Hall,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M].Londer:Hutchison,1976.
[5][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著,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6][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杨小柳,周源颖.“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