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义 陈柏因
摘要 以学习给养观点为理论基础,对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恐龙骨架”案例教师指导单呈现的内容要素和学习给养分析。研究发现,该指导单包括背景知识、学习目标、活动资源、课标要求的内容要素,為师生提供了唤起兴趣、观察展品、动手操作、解读展品、促进交流的学习给养。研究还从教师指导单利用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馆校结合 科学博物馆 学习给养 教师指导单
中图分类号C636
文献标志码B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以科学博物馆为代表的场馆的教育功能愈发受到重视,科学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的合作更加紧密。目前我国馆校结合项目的主要形式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在此过程中科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科知识、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需要熟悉场馆的资源并开展场馆教育活动,成为“复合型科学教师”。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能够胜任“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活动的复合型科学教师匮乏,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部分科学博物馆通过开展教师培训,设计教师指导单等措施来支持学校教师在场馆中开展教学活动。
2012年,我国学者鲍贤清针对博物馆的学习设计提出“学习给养”(Leaming Affordance)概念,从空间、展品和中介物三方面剖析博物馆中的学习给养,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学习单案例,认为学习单等中介物的设计和开发是博物馆实现学习给养统合和识别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单作为博物馆为协助教师指导学生而设计的引导参观、自我学习的教育资料,能够与学习单这一常见的辅助性学习资源作为中介物共同发挥提示学习给养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我国科学博物馆中教师指导单的使用尚不普遍,研究者尚未形成教师指导单设计的统一的标准和设计框架。欧美国家对馆校结合的探索历程较长,在馆校结合的过程中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部分展览设计了教师指导手册和学习资源。科学博物馆教师指导单包含哪些要素?蕴含着哪些学习给养?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教师指导单开展场馆教育活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学习给养的观点对欧美典型科学博物馆设计的教师指导单进行分析,为我国馆校结合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单的设计提供参考。
2 理论基础
学习给养观点作为分析教师指导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对建筑中模式的思考和对生态心理学中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探寻。学习给养是指存在于博物馆空间、展品及其相互组合中的属性,描述了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是外部环境对学习主体行为可能性的提示,是相互嵌套、可以涌现、被遮蔽的,并存在程度上的不同。博物馆中的学习给养是空间、展品、中介物三者的综合体现,博物馆为参与者提供了唤起情绪,观察、动手操作展品,帮助解读展品,促进交流等学习给养。
展品的教育功能有限,还需要依靠设计中介物一起传递信息。以教师指导单为代表的中介物既能作为学习材料呈现给参观者,为其提供学习给养,又能帮助展品呈现学习给养。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科学博物馆设计的指导单进行深入分析,以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给养为理论基础,从内容要素和所提供的学习给养两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本研究将典型性和可获得性作为样本选取的原则,选取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师指导单作为研究对象。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欧美科学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建立于1753年,是欧洲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展品,为观众提供多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资源,并且在其官方网站上有较多教育活动案例,易于研究者获取。
4“恐龙骨架”案例介绍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划“恐龙与鸟类”系列教育活动,以恐龙和鸟类为主题,针对4-7和7-11岁儿童,综合了科学、数学、英语、音乐、戏剧和体育等课程中的知识。该系列活动设置恐龙时间表、发现恐龙、恐龙骨架、恐龙角、恐龙晚餐、喂鸟、恐龙栖息地等16个活动,每个活动均配备教师指导单,指导单涵盖活动目标、活动资源、活动流程、活动注意事项等版块。由于各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单的形式相近,且恐龙骨架活动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选择该活动的教师指导单(图1)进行介绍与分析。教师指导单包括活动说明和教师说明两部分:活动说明部分对恐龙骨架活动的学习目标、所需资源、背景知识进行说明;教师说明部分为教师提供活动指引和课程标准的信息。
教师指导单的活动说明部分指出恐龙骨架的活动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恐龙和人类有着相似的身体结构,包括脊椎、四肢、胸腔和头骨。学生需要根据恐龙的骨架构造,说出并确定脊椎、四肢、胸腔和头骨的位置;还应找到恐龙骨架的一部分,将其与人类身体的退化部分联系起来,能够识别和描述人体和恐龙骨骼之间的差异。在该案例中,自然历史博物馆会为学生提供学习单和画有恐龙骨架的图纸,而学校需准备剪刀、写作材料、胶水或胶带等活动材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准备全身镜。此外,活动说明部分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指出迪皮(Dippy)是梁龙,是一种大型食草性恐龙。它生活在距今约1亿5 000万年的侏罗纪时代,其化石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1898年,科学家将化石挖掘出来。
指导单的教师说明部分为教师提供了详细的活动指引,包括对展品原理的介绍以及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支持。指导单引导教师告诉孩子们,古生物学家们把迪皮从化石所在的岩石中小心翼翼地挖出后,将其骨骼重新拼在了一起。在骨骼形成化石之前,其位置一直在移动,因此现在骨骼并未处在理想的位置上。科学家将它的骨骼和其他如今存活的动物进行了对比,以更好地识别。该指导单指出,大多数具有骨架的动物其骨骼数量相近,功能相似,所以我们人类的骨骼和迪皮的十分相似。
活动流程紧扣活动主题和目标。首先,让学生查看并阅读迪皮身上不同部位的标签,剪下标签并将其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以识别迪皮图纸上的不同身体部位。再鼓励学生像迪皮一样四肢站立,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姿势,思考他们和迪皮两者在骨骼方面的异同。接着,让学生沿着恐龙的轮廓将其剪下,使用空白的一面画出迪皮的外部细节并为它着色,并将皮肤粘在骨骼上,形成翻盖式的恐龙,以便对骨骼和外部部位进行标记。然后,由教师和学生讨论、选择颜色或图案来装饰迪皮,并将其与栖息地联系起来。最后,可以让学生使用全身镜,或者两人一组来识别他们标记过的迪皮的身体部位。使用便利贴给对方贴上标签,和其他小组一起进行自我评估,或者绘制对方的画像,亦或给自己的画像贴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