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一段艰辛的经历,王心耀并不例外。成长于文革时期,十年磨难,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遭受浩劫,有关于绘画的书籍被封禁,酷爱涂鸦的王心耀得不到正规的培训和资料参考,依靠相关有家世背景的朋友之间互相借阅来学习和作画,这便也引起了他对艺术不小的兴致。
他的绘画生涯悄然开始于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王心耀接触到了现实主义学院派系统教学体系,紧接着改革开放送来了春风,也带来了“八五新潮”。这是一场中国美术界迎来的革命,西方绘画艺术在这时涌进了中国,在这次风潮中,湖北省作为活跃重地之一,王心耀也受到了百花齐放思想的冲击,在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突破了思想。同时,他不仅仅在思考技术性的问题,对社会的先进性也是思绪万千……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指明灯,更是心灵和智慧的双重引路人。王心耀刚学有所成时便投身教育事业,将自身的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而离开教育界之后,又曾投身杂志社,一路风生水起,做到了《幸福》杂志主编,然而他却言语间充满了不甘就此过一生的感觉。“当了主编以后,意识到长期做下去当个干部,大量的行政工作和事务性工作肯定会影响我的专业进步,那么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和我学习的初衷与理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人生理想充满抱负的人,惧怕如此的安逸,于是机缘巧合,在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又一次毅然辞职。他忆及当年就是不甘做一名干部和官员,只醉心于美术事业默默耕耘,他为艺术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无所谓管理还是自己研究。但即便是做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他的出色仍被众人看在眼里。在校院极力而诚恳的邀请之下,最终他还是出任了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职,同时也投身到江汉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聊到这里,他充满了欣慰,从来都无悔自己的选择。毕竟,这是一个能为艺术事业发展而做些有意义事情的岗位。
在高等教育放低门槛的今天,王心耀坦言,自己是因为在学历含金量极高的上个世纪取得了那样的学历背景,才有了后来的一段段不平凡的经历,自己也才能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直至走到今天。他语重心长地阐述学历的重要性,一句句饱含丰富人生底蕴的话语令人铭记于心:“人如果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要珍惜;没有,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学历只是一个符号,学历和终身学习是两个概念,我一直认为,其实到最后更多的是通过一个契机来改变自己。学习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在磨砺中终身地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王心耀的作品中常常看到他会将国画的写意和磅礴大气运用到油画上,而在国画上,他把西方的绘画材料、表现方法、肌理感等也融合得恰到好处。他坦言自己比较偏向于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来作画,“我是以中融西,我觉得中国绘画它最神奇之处和最高妙之处在于至简,在于写意。而在表现手法上,国画会有局限性,像纸墨砚是延续至今很原始的传统材料,那么到现代工业社会里,其实已经发展了很多现代化的新材料,如丙烯、油彩、塑型膏等,那么在当代我们不应该违背科学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和成果,所以我会把这些东西借用进来更完美地诠释作品。”王心耀坚持对美的追求、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从未放弃对西方现代技术的接纳与融汇,正可谓海纳百川,才能汇于江海。
而当面对世俗的冲击时,王心耀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在过去的体制内受限制更多,他对艺术似乎有着超乎常人的坚守:“艺术家首先要真诚,尤其是要表达的思想需要尊从本心,由心而作才能让艺术走入人心。”对艺术的坚持往往也要面临与世俗大众审美的碰撞,面对非议时,王心耀认为不应该妥协,坚守便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没有对初心的持守,艺术便失去了意义。
如今的王心耀,这位眉眼中流露睿智的学者,已经将世俗的东西看得淡然,他已了然于胸的宏大格局和对艺术及教育事业的执着令人钦佩。现在最让他看重的是艺术的境界:“对历史的贡献、对美术的贡献是最有意义的。”这样的艺术人生,大象无形,令人动容。
BOSS: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界的发展,您认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艺术流派对艺术家有什么影响?您的艺术历程丰富多变,始于八十年代的新时期美术,这些对您的作画风格是否也有一定影响呢?
王心耀:时代产生英雄,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无论是一个人的视野或是见识,都离不开这个时代的大背景。艺术史上“八五新潮”后,在这种特有的氛围、国际化的视野、开放性的社会风尚的大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艺术家们,这是很重要的。和当时的欧洲中世纪启蒙思想很类似,而其出现的思想也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反映,因此,艺术离不开社会,社会同时也反作用于艺术。另外,改革开放也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那么整个思想也会受到压抑,各个领域很难有很高的成就,也很难有伟大的发展。
我接受的是当时苏联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在造型、色彩方面是很按部就班地系统学习,所以我早期是偏向于伦勃朗那种很古典的风格,慢慢的我开始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中国画的特点和西洋画有很大的区别,国画更注重的是写意,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过去国画多以范本、临摹、借鉴为主,西洋画则是以写生为主。在生活当中,我觉得它们之间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像是技巧、笔墨,包括一些绘画方式等都可以运用其中。在两者之间游走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乐趣:我会把西方的厚重感、造型,融入在我的作品里,它对国画是一种丰富;同样我会把中国画的写意、大气、至简运用到西洋画里,这样也改变了过去完全单一的西方模式。这么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慢慢地就走到我今天的风格了。
BOSS:您是江汉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湖北省劳动模范、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武汉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这种种头衔象征着您在美术界的成功和声望,对您而言这些意味着什么?一项项殊荣带给了您怎样的沉淀?
王心耀:其实到我这个年纪,会越来越觉得这些头衔没有多大意义。可能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需要有人关注你或是帮助你,那他肯定觉得这些有用。而到一定时候,当我们感觉到真正做学问还是要靠自己,特别是像现在这个社会进入了比较多元化的阶段,所以很多艺术家容易浮躁。作品卖得高,也不一定证明艺术品质有多高,还有很多苦行僧,他们的受关注度可能并不高,但他们确实有着良好的素养。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社会的进步需要各种力量去推动这个社会的艺术繁荣,这个也没有错,因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所以能遵循正确的轨道,遵守社会或行业的正常秩序是有必要的。好的艺术家,又有好的推动者、经纪人,这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和良性发展。
BOSS: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您的历程和发展与自身的学历背景及实践历程分不开,而今天的辉煌成就正是一步步厚积薄发的成果。请您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上谈谈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尤其当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下一代教育,有何心得可以分享?
王心耀:教育决定了民族的素质,也决定了民族的未来。尤其是“美育”的教育,近年来又重新被高度重视。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以美育来代宗教。”那时候就把美育放在那样的高度,可见其重要性。以前受苏式体制的影响,把技术放在前面,把文化艺术放在后面,更多的是在追求“制造”,而忽视了艺术教育。这个“制造”是一种加工式的制造,而非创造性的制造,那么它的附加值相对就会比较低。其实艺术在一定层面上也會推动技术的发展,比如后来出现的很多新型材料,也是基于艺术推进,它对科学技术层面有很大的影响,但很多人忽视或可以说未曾认知艺术的这种力量。在一定范畴来说,其实艺术的功能非常强大,它会不停地反映社会现象,然后去刺激社会,最后甚至改变社会。所以假设我们的民族没有一个对“美育”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这块,那可能就会跟世界拉开距离。
我们国家这几年开始注重这些方面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留学生走出国门获取更多元的知识,然后带回来,这必然会带来国人眼界的开拓。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我们的国民整体素质还没有完全跟上去,通过国民素质教育提高,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来改变我们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那么我坚信中国一定会持续繁荣昌盛。
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很关注孩子的教育的成长。因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丰富的学习经历,会改变孩子对世界观的看法。一个人受到良好教育,不仅仅只是在知识领域和视野,其中也包括内部的受压能力、理解社会的能力等,丰富的人生经历,将会是一辈子的财富,这些都能学得很好,我相信他们的幸福感肯定要比别人高,这就是教育程度带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