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
有一首老歌这么唱:“哗啦啦啦啦下雨了,看到大家都在跑。吧吧吧吧吧计程车,他们的生意是特别好……”对于居住在南方的同学来说,今年夏天的记忆多半和雨水有关。确实,今年的降雨量比往年多了不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能将一个城市瞬间切换成“看海”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的降雨排水问题,人们花了不少心思,甚至绞尽脑汁。可以说,一个城市是否足够现代化,排水系统成了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
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城市排水系统的前世今生。
科技全能量
说到排水系统的老祖宗,还得在国内找,谁让咱中国历史悠久呢!
在河南新郑西北方向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9000年前的地下排水系统。那是什么时候?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時的排水设施虽然简陋,但效果还是棒棒哒。看来,我们的先人就意识到防汛的重要性了。
另外,我国考古学家在河南淮阳平凉台古城遗址里,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陶制排水管。这种管道,可以说是现代排水管道的雏形。
到了商朝,我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排水系统。河南偃师的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地下排水道,采用了雨水和污水分流的管道,把王宫和城里的水分别排到护城河外。对,就是雨污分流,现在全国不少城市的改造目标。
秦汉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排水系统也更加复杂:除了能够排水,还具备供水和蓄水的功能。隋唐时期的地下排水系统,设置有格栅,能够有效阻拦垃圾和杂物进入下水道。宋朝则更一进步,在设计和建造方面日益成熟,江西赣州的福寿沟是当时排水系统的巅峰之作。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越来越完善。就拿当时的都城北京来说,它的河道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达到了1.07公里,是唐朝都城长安的2.4倍,蓄水能力很强,城墙的东、西、北面都建有向外泄水的涵洞。这也是北京城很少有洪涝灾害的原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的排水系统,设计得别具匠心。
下面,就让我们来到赣州古城和紫禁城,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设计排水系统的。
设计精巧的福寿沟
江西赣州古城的下水道系统,从结构上看,像是篆体的“福”字和“寿”字,所以得名福寿沟。
福寿沟修建于北宋时期,由水利专家刘彝主持建造,是一种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在当时的世界十分罕见。
福寿沟的地下排水沟渠遍布古城,和地面的雨漏、明沟相连,能够汇集全城的雨水。当时的排水口被称为水窗,能把城内的雨水通过沟渠排放到章江和贡江。整个古城建有12个这样的水窗。
赣州古城还有许多水塘,相当于今天的蓄水池。这些水塘,平时有福寿沟中的活水流过,既能沉淀沟中的淤泥,也利于保持水体自身的活性。一旦城外江面涨水,水窗关闭时,它们就起到蓄水的作用,消除内涝。
此外,赣州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固,除用青砖筑墙外,还用铁水浇筑砖缝。这道城墙,战时是城市的屏障和防御工事,到了洪水季节,则是重要的防洪堤。
福禄沟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发挥着排放污水的功能。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向华夏的能工巧匠致敬!
紫禁城排水“三大招”
每当京城暴雨降临,紫禁城的积水并不多,而且很快就排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紫禁城的排水系统有“三招”,请看——
第一招:充分利用地形地势。这个说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就是很管用。明朝在建造紫禁城的时候,就依据地形地势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密的设计。京城的地势北高南低,所以紫禁城的走势也是北高南低,地面留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
第二招:管网系统四通八达。紫禁城各个宫殿、院落,均设有众多的排水设施,如干沟、支沟、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当暴雨来袭时,雨水首先通过地表径流,汇入这些排水沟渠。排水口还设置了栅栏,能够拦截垃圾和杂物。最后,所有的雨水通过沟渠汇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内河,全长2000多米,河帮、河底全部用白石铺砌;在流入紫禁城的入口处,设有水闸,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则可以关闭。
第三招:在城外建三道防线。为了将雨水排出紫禁城,工程人员还修建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第二道防线是西苑太液池和后海;第三道防线是外金水河和紫禁城护城河。这三道防线不仅是城内用水源,而且具有快捷的排水功能,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未来的“海绵城市”
古人在排水系统方面创造的杰出成就,足以令我们感到自豪。到了近代,由于我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城市建设方面居于落后地位,根本没有先进的防洪排涝系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路网纵横交错,城市排水系统也在不断更新。
和地面基础设施相比,我国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还存在欠缺,往往一下暴雨就造成了“看海”的场面。这既有规划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投入不足的因素。好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把建设海绵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海绵城市?它指的是采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技术来排水,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调节和迁移。
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计划,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将来,我国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把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我国80%以上的城区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就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河南淮阳平凉台古城遗址中的排水系统
福寿沟排水系统示意图
福寿沟内部实景
紫禁城的排水渠
龙头不仅是艺术品,也是排水管
在了解了我国排水系统的历史后,让我们走出国门,看看其他国家的排水系统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罗马——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下水道
说起西方国家的城市排水历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人用岩石砌成地下排水道,把暴雨形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在这些地下排水道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史书记载,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检查排水设施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排水道中游历了一番,足见其是多么宽敞。
如今,部分罗马地下排水道在经历了2500多年的雨水和污水冲刷后,仍能正常使用。岩石不言,默默地展示着这段古老而又悠长的历史。
巴黎——恢宏的地下博物馆
如果能把城市的下水道當作景点参观的话,那这个城市当属法国巴黎。巴黎排水系统修建于19世纪中期,是迄今世界上最复杂的排水系统之一,前后经历126年才得以修建完成。
巴黎排水系统总长2347公里,远远超出了巴黎地铁系统的长度。除规模庞大外,设计和管理也极为合理。城区下水道均在地面以下50米,管道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如此宽大的排水系统,不仅有利于快速排水,还有利于电力、通信设施线路的布局。
你可能不知道吧?在巴黎,如果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首饰从地面掉进下水道,完全可以找回来。因为下水道如同地面一样,也标注了街道和门牌号码,失主只需拨个电话明确掉落东西的地点,就有工作人员响应,而且这项服务是免费的。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近年来,巴黎还兴建了3条地下蓄水隧道和8个蓄水池,蓄水能力达到80多万立方米,从而缓解了暴雨来袭时城市的排水压力。同时,工程师们还修建了四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
由于设计合理、整洁美观且规模宏大,巴黎的排水系统享誉世界,已经成为代表性的旅游景观,每年吸引了10多万人前来参观游览。
伦敦——工业时代的地下奇迹
英国BBC曾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作《工业时代的七大奇迹》,其中,伦敦下水道就是这七大工业奇迹之一。
伦敦的排水系统建于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建造这条下水道的起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霍乱传播。
170多年前,伦敦是一个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传染病流行的城市,死于霍乱的市民就超过了1.4万人。
后来,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霍乱是由水源污染造成的。由于伦敦没有普及自来水,饮用水多是靠水泵抽取的地下水,而那时地下水已经被严重污染。于是,改造伦敦地下排水系统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1856年,一个名叫巴瑟杰的人承担了设计伦敦新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兴建大量的排水管道,把污水与雨水分开,将城市的污水全部排往大海。当时不少人担心伦敦的地下被挖空了,城市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强度水泥,用这种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建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到了1865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基本完工,但实际长度超过了设计方案,达到2000公里。通过改造,污水与地下水被隔开,解决了地下水源被污染的问题。从那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泰晤士河的内涝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如今,人们行走在伦敦的大街上,丝毫不会觉察到地下存在着庞大的排水系统,但是却享受着它的恩惠。巴瑟杰对于现代伦敦的建设功不可没,市民们为了纪念他,特地为他塑立了一座雕像。
埼玉——存放雨水的地下宫殿
日本是海洋性气候国家,经常会遭遇暴风雨天气,却很少出现内涝,这主要得益于它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一般都建有地下河。地下河采用直径10余米的管道,长度达数十公里,直通大海。一旦降雨,雨水会很快被排入海中,避免了内涝的发生。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日本在埼玉县修建了一座宛如地下宫殿的暴雨排水系统。这套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组成,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32米宽,也就是说,它的高度相当于22层楼房。这些立坑建在地下50米深处,由6.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
这套排水系统中还建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高25.4米、长177米、宽78米,内有59根混凝土支柱,总贮水量为6.7万立方米。任凭地面上狂风骤雨,雨水都会被排放到这里储存起来,不会造成内涝。
新加坡——无处不在的沟沟渠渠
新加坡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从当年11月到次年1月是雨季,几乎天天下雨。
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之初,政府对每一座楼、每一个街区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提前规划。如果你行走在新加坡,会发现大多数道路的两边都有排水沟,人行道上也有很多沟沟盖盖,它们都是用来排水的。房前屋后的排水渠也修得很好,它们和城市的主要排水管道相连,保证雨水能及时排泄出去。
这些大大小小的明渠、沟壑星罗棋布,形成了新加坡高效便捷的排水、蓄水网络。每当雨季来临,雨水被分别排入城市的17个大蓄水池,经过处理净化后,成为新加坡城市用水的水源。
德国——神奇的透水路面
去德国旅游的人会发现,大雨天时,很少见到路面积水。奥秘在哪里呢?原来,这与德国城市的透水路面有关。
在德国,不同的区域会铺设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路面,一般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设。这种砖本身遍布孔眼,砖与砖之间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有良好的渗透率。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铺设,并用土填充砖孔,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具有绿化功能。居民区、校园和公园的路面使用率高,则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设,这样更合理。此外,德国人还在道路边修建了引流雨水的排沟壑,直接连通市政排水管道。
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全境共有51.5万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可环绕地球13圈,每年可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
为增强城市排涝能力,德国近年来开始推广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该系统把低洼草地、渗渠等与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和高效的排水网络,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雨水分流到低洼草地和地下渗渠中,避免造成内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