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飞
(湖南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常德415000)
当前,随着引入产品质量的差异来摆脱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模型面临的困境,关于产品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贸易一个非常热点的领域。在生产率异质性的基础上引入产品质量的差异,有助于分析和解释贸易模式及贸易伙伴的选择问题;有助于对厂商规模、生产率水平与出口价格之间的关系作出新的更符合事实的解释;有助于对于从前一直认为的厂商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重新作出考察和认识;同时为分析国家间人均收入收敛、劳动者技能溢价等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效应提供极佳的视角。
研究者们的主要兴趣之一就在于探讨出口质量升级的动因及实现机制。从动因上来说,比如出口受到质量约束,出口本身要求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①Hallak J.C.,Sivadasan.J.,“Product and Process Productivity: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Choice and Conditional Exporter prem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1,No.1,2003,pp.53-67.;通过质量升级应对行业激烈的竞争②Antoniades A.,“Heterogeneous Frms,Quality,an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95,No.2,2015,pp.263-273.;进行质量升级,从而摆脱(绝缘)进口品竞争对于行业就业和产出的影响③Khandelwal A.,“The Long and Short(of)quality ladder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77,No.4,2010,pp.1450-1476.。从实现机制上来说,质量升级往往伴随着中间投入品质量的不断提高④Manova K.,Zhiwei Zhang.,“Export Prices Across Firms and Destinatio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7,No.3,2012,pp.379-436.;也伴随着高技能劳动者的不断投入,去补充和替换低技能劳动者⑤Verhoogen E.,“Trade,Quality Upgrading,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3,No.7,2008,pp.489-530.。在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机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主要思路集中在中间品的进口上,一是分析中间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⑥张杰,郑文平,陈志远:《进口与企业生产率——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2期,第1029-1052页。;二是分析中间品进口对出口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⑦诸竹君,黄先海,余骁:《进口中间品质量、自主创新与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8期,第141-162页。。
前述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探讨质量升级的动因,本文采取不同的思路,基于当前中国中等收入,扩大内需,消费结构升级这一现实,为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动因与机制提供一个需求方的解释。Linder①Linder S.B.,“An Essay i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Wiley,New York,1961.认为,需求是比较优势之源,一国会出口其国内需求很大的产品。Krugman②Krugman 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0,No.5,1980,pp.950-959.对此论断以正式的模型加以表述,提出了“母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理论,“母市场效应”是指在行业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一国会成为有较大国内需求产品的净出口国,即需求会促动生产,并形成出口优势。本文认为,厂商质量升级的动因在于满足国内消费者随着收入上升,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机制是这样的:中国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在生产上有更高的资本和技能密集度,从而有着更高的质量;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存在显著的“母市场效应”,这使得中国成为高质量产品的净出口国。
本文的研究与三类文献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国际贸易中关于非位似偏好(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研究的文献。这类文献强调需求方对于贸易模式的决定,重视人均收入对于总需求的影响。从消费者层面来看,Hunter③Hunter L.,“The Contribution of 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 to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30,No.5,1991,pp.345-358.对多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进行了估计,认为这一弹性在0.45(食品)和1.90(医疗产品)之间,消费者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会增加对于高收入弹性产品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Linder认为,富裕的国家对高质量的产品有着更高的需求,由于靠近需求是比较优势之源,这导致富裕的国家在生产高质量产品上也具备比较优势,他然后推断,生产和消费模式的一致性会使得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有着更高的双边贸易量,Linder关于一国人均收入水平与质量消费之间正相关关系的论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Fajgelbaum等④Fajgelbaum P.,G.Grossman.,E.Helpman.,“Income Distribution,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9,No.4,2011,pp.721-765.、Caron等⑤Caron J.,Fally T.,Markusen J.,“International trade puzzles:a solution linking production and preferenc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9,No.3,2014,pp.1501-1552.在生产方规模经济、垄断竞争的框架下探讨非位似偏好所决定的产品专业化消费、生产及贸易模式,并为制造业技能溢价和质量升级提供需求方的解释,这些文献给予本文极好的启示。
二是国际贸易中关于质量的衡量文献。对于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衡量,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用产品价格来近似衡量其质量水平;另一种方法是用出口价格相等时的销售额来衡量其质量水平。本文认为,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其质量的做法也是合理的。因为产品质量与要素密集度有着重要关联,高质量的产品更加资本密集⑥Schott P.,“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9,No.6,2004,pp.647-678.;生产高质量产品需要投入更多高技能劳动者,高质量产品更加技能密集⑦Verhoogen E.,“Trade,Quality Upgrading,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3,No.7,2008,pp.489-530.。本文通过建立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发现,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也有着更高的资本和技能密集度,这样,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有着更高的质量水平。
三是国际贸易中关于“母市场效应”的经验研究文献。在位似偏好的假定下,学界对于“母市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分成了两条主要的路径:一是考察两国产业相对需求和相对产量的相关性,即需求的增长是否导致产量以更大比例增长,如果是则说明“母市场效应”的存在。二是考察产业相对出口对相对市场大小的弹性,如果这一弹性为正,则说明“母市场效应”的存在,这样一条路径一般需要使用引力方程⑧祁飞:《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基于母市场效应的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由于本文关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引起的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需要在非位似偏好的假定下探讨“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建立产品出口额与其需求收入弹性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一关系为正,说明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有着更高的出口额,从而验证“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就需求方而言,假定对于每个行业k,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其中α1为常数,θk为行业k消费者的需求收入弹性。假定国家之间具有相同的非位似偏好,那么θk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差异。Q k为行业k的总需求,以CES形式来表述:
其中j k表示行业k包含着的连续的产品品种,jk∈[ 0,1],q(j k)表示单个品种的需求,σk表示行业k品种之间的替代弹性。这样,行业k的价格指数为:
其中P k(jk)为单个品种的价格。根据这一价格指数,单个消费者在行业k产品上的总支出(E k=P k Q k)为: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子,由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决定,与人均收入y负相关,α2=
就生产方而言,假定每个行业k均有C-D型生产函数,要素的价格用w f来表示,要素密集度仅在行业间存在差异,用βk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因国家、行业、产品品种不同而呈现差异,用Zk(jk)表示。假定国家n的劳动力为Ln,要素的总供给在每个国家都是固定的,用V nf来表示。
下面来探讨模型的均衡。给(4)式加上国家下标,得到国家n在行业k产品上的总支出为D nk=L n E k,即:
同时,根据C-D型生产函数,要素市场出清时,在国家n行业k,某一要素f获得的总收入应等于行业总支出与该要素的要素密集度的乘积,这样有:
根据(6)式,结合(5)式,我们有:
这样,(7)式建立了行业需求的收入弹性θk与行业要素密集度βk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开放经济情形下,假定国家i运输行业k产品到国家n的冰山贸易成本为τn ik>1。那么国家i向国家n在行业k产品上的总出口额为:
其中S ik为出口方固定效应,与国家i行业k产品的生产成本负相关,它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参数Z ik(j k)、要素价格wif和要素密集度βk。
参数ηk与生产力在行业内的分散程度负相关,当行业ηk越高时,国家间在生产力和要素价格上的差异对于行业双边贸易流会有更强烈的影响。而φnk为用贸易成本平减了的总出口方固定效应。
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机制,一国消费什么样的产品,就会生产并出口什么样的产品。从消费而言,主要是估计所考察的各制造业部门的需求收入弹性,考察哪些行业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有着更高的国内需求;就生产而言,主要是考察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与其要素密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验证厂商为满足国内需求,投入更多资本和高技能劳动者,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从出口而言,主要是考察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1.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了2009—2017年,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各类投入产出数据和贸易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和WIND数据库。行业国内需求=行业总产量+该行业总进口-该行业总出口,本文使用这一方法计算了消费者在制造业各行业的总支出。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制造业各部门的产值数据使用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而各产品的贸易数据使用的是海关HS码,我们将HS码两位数的产品进行了必要的加总,从而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对接,经过合并加总后,将制造业部门分成了12个行业进行考察。行业水平的要素投入数据,包括资本、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及其他各类自然资源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关于要素密集度的衡量(技能密集度、资本密集度、资源密集度),本文采用行业高技能劳动者的数量、行业资本总额、行业自然资源总额占到行业总劳动投入的比重这一方法进行衡量,同时利用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来区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
2.估计各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 根据(5)式,由于λn没有明确的数学表达式,基于其与人均收入的负相关关系,本文用y n来近似替代-λn,经过整理,对下式进行估计:
(11)式的泊松伪最大似然(PPML)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各行业需求的收入弹性
由表1就可以看到,12个部门的需求收入弹性从较低的食品、饮料、烟草制造业到较高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依次排列,它们都偏离了单位需求收入弹性,这验证了非位似偏好的存在①这里的结果与Hunter、Caron等基本相似,均是食品制造业需求收入弹性最低。与他们的研究形成区别的是,本文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这一点实际上不难理解,由于本文所考察的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包括了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配件、羊毛丝织品等,单就纺织品而言,其需求收入弹性并不高(HS码两位数结果为0.8625),但是由于皮革制品(1.1365)、服装配件(1.1674)、羊毛丝织品(1.1876)等具有相对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这样使得本文所考察的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这一大类的需求收入弹性整体变大了。。
3.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质量更高 由于高质量的产品有着更高的资本和技能密集度,为了证实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有着更高的质量,我们检验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与其要素密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也进一步验证Linder提出的一国消费与生产模式的一致性。
对(7)式这样一个对数线性模型进行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PPML),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行业需求收入弹性与其资本密集度、技能密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资源密集度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更多高技能劳动者,从而去补充和替换低技能劳动者,这一结果与Caron等一致,也符合Verhoogen关于对外贸易过程中厂商质量升级推动劳动者技能溢价的理论预期。与Caron等不同的是,他们发现行业需求收入弹性与其资本密集度之间存在不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投入产出数据显示,行业需求收入弹性与其资本密集度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2 行业需求收入弹性与其要素密集度
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有着更高的资本和技能密集度,这说明厂商为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投入更多的资本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升级产品质量,同时也验证了Linder关于一国消费与生产模式趋于一致的论断,这与Hallak②Hallak J C.,“A Product-Quality View of the Linder Hypothesi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92,No.3,2010,pp.453-466.的结果是一致的。
4.高需求收入弹性行业的“母市场效应”基于(11)式对于各行业收入弹性的估计结果,本文接下来检验行业需求收入弹性与其出口额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是正相关关系,则意味着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行业更高的国内需求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行业“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根据(8)式,结合(5)式,对下式进行估计:
其中X n k为国家n在行业k上的总出口额,αn和αk分别为国家和行业层面上的固定效应,ξnk为残差。β系数为正,意味着“母市场效应”的存在,也说明富裕的国家出口更多高收入弹性的产品。
(12)式的泊松伪最大似然(PPML)估计结果见表3:
表3 高收入弹性行业的“母市场效应”
由表3可以看到,β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高需求收入弹性部门有着更高的出口额,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对于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更高的国内需求转化为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得富裕的国家成为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的净出口国,这验证了高需求收入弹性行业“母市场效应”的存在。
本文为中国出口质量升级的动因与机制提供了一个需求方的解释。中国制造业2009—2017年的投入产出和贸易数据显示:中国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在生产上有更高的资本和技能密集度,从而有着更高的质量;高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存在显著的“母市场效应”,这使得中国成为高质量产品的净出口国。
本文的研究强调了国内需求对于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决定作用,必须重视伴随人均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关于需求方引起的质量升级,还存在一些其他尚待研究的问题:
第一,正如众多非位似偏好文献所揭示的,除了人均收入外,收入分配也能影响到总需求,从而影响到贸易模式。一国随着收入不平衡程度的上升,对于产品质量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中国当前正经历着城乡间、地域间、行业间、异质性劳动者之间广泛的收入不平衡,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的收入不平衡程度上升了,从理论和实证上进一步研究收入分配决定的消费结构及其贸易模式很有必要。
第二,当前,中国正调整外贸政策,降低多种消费品进口关税,积极主动扩大进口。而进口品种与质量本质上受到内需的主导,同时,扩大进口可能通过高质量中间品投入、技术外溢、节约要素投向优势产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等多种途径促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探讨内需决定的进口战略及其对制造业质量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很有前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