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毅
传统的摄影多用横构图,这个可以从摄影器材和观看方式两方面来理解。无论是胶卷相机还是数码相机,横向拍摄的操作最为方便。以前,人们习惯于在纸质媒体或显示屏上观看这些照片,感觉也很方便,因为这些展示空间绝大多数是横幅的,而且尺寸足够大。然而,如今很多人习惯使用手机拍摄,竖屏比起横屏拍摄更加简便顺手。让我们改变一下视觉角度,看看手机摄影里的竖构图是如何吸引我们的眼球的。
图1是在2020年广州市越秀西湖迎春花市入口拍摄的。花市入口有一个很漂亮的花坛,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将整个花坛纳入画面。若使用横构图拍摄整个花坛,虽然画面饱满,但元素太多,在手机屏幕上观看觉得没有视觉冲击力。若使用竖构图纳入整个花坛,则太浪费空间,更不好看。于是,我运用“摄影减法”只拍摄花坛最精彩的部分,将花坛上方的“蝠鼠咬金钱”图案作为主体,将花坛下方的卡通玩偶作为陪体。主体在画面里要尽量完整,而陪体只要部分就可以了。就这样,我截取了一个竖构图的画面。
由此可见,用好竖构图就要懂得取舍,先取主体,再取陪体和其它元素,然后大胆舍去其它元素。
高而细的景物天然适合以竖构图呈现,重要的是营造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从而突出主体景物。可选择在画面两侧加上细长的前景,或者加“框”(即运用框式构图),例如图2。
若要拍好竖幅的风景照片,则要让画面具有层次感、纵深感。具体来说,取近景、中景、远景元素,在画面中分低、中、高层次布局,主体可位于近、中、远任何一处。通常我们需要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以便把不同距离的景物元素纳入画面。例如,图3是从桥上拍摄的秋日湖景。
对于三人以上的合照,我们需要将人物安排成数排(每排不要太宽),取上方或下方的背景元素交代环境。如果背景元素在上方,那么,拍摄点需要比较高,需要举起手机或者站在椅子上,例如图5。相反,则要将手机放低,比如贴着地面。
对于单人、双人或三人的人像照片,竖构图可以将主体(被摄人物)与其他人和环境元素隔离开来,从而突出主体。竖构图更适合表现人物,因为人的身体在平面的投影以立着的长方形为主,包括全身、半身、面部等的投影。主体两侧的元素一般要舍去,以免有“截断”主体的感觉,而主体上方或下方可适当取相关的元素。例如图4,画面突出正在写“福”字的父子俩——父亲正握着儿子的手,教他写毛笔字,为了讲明白这个故事.画面截取了铺着写字用的红纸的那部分桌面。
如果画面的元素是“点”与“面”,那么需要考虑所截取“面”的形状,以及“点”在所截取的“面”的位置。“面”的形状有三种:①竖幅——显得有高度;②横幅——显得宽阔;⑧正方形——显得平稳、对称。“点”在“面”的位置一般遵循“九宫格”构图方式,至于取“九宫格”哪个点,要看我们想表达什么意思。
图6是在广州西塔(广州的地标建筑之一)外拍摄的。为了展示西塔玻璃外墙的高大,采用豎屏拍摄。在选取元素的时候,特意选了两个高空作业的工人,因为他们的位置接近“九宫格”中对角的两个点。他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看起来不稳定,不过,正因为如此才有向上的动感。
如果除了主体,适合纳入画面的元素占用空间少,甚至没有适合的元素,那么,大家可以尝试国画创作中“留白”的方法,在画面留下大片的“空白”(只有背景色)。“留白”可以把观看者的目光引向主体,同时引入丰富的想象空间。
2019年10月,我在广州市红专厂艺术馆参观了现代艺术展览《关联与断裂》。在由废旧车间改造而成的展馆里面,有一间较小的展室黑暗而寂静。在室内一角,一盏射灯的灯光打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在光斑中间,摆放着一个躺在沙滩椅上的模特。我用手机拍摄了一幅照片(图7)。画面下方是圆形光斑以及躺在沙滩椅上的模特,画面其它部分都是黑色的“空白”。在构图中留下这一片长而狭窄的“空白”,是基于我对这个作品的理解。这个作品的重点不在于模特本身,而是模特与环境的“断裂”,所以画面一定要交代环境。
让我们改变拍摄习惯,尝试竖构图吧!我们的手机照片或许因此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