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展
有人说,一篇文章的成败往往不是在动笔之际,而是在动笔之前。这个“动笔之前”主要是针对选材而言的。很多同学的作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句通顺,但就是无法感染读者,当然也无法取得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材不理想。那么,在选材方面,该如何着手呢?
一、写“小人物”的真故事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根据新课标要求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这些课文不仅教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可以作为写作的范例。
学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我特别注重从课文的选材上引导学生写作文。这个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关于“小人物”即普通人物的故事。这个单元写了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身上虽有缺点,但同时又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标题、详略安排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点,而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了熏陶和启示。整个单元学完了,我布置作文任务:写一个自己认识的普通的人。
我给学生总结了这一单元课文的选材特点:普通人物的典型特点。《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身上小毛病不少,却对幼年鲁迅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爱,她大字不识,还给鲁迅买书;《台阶》中的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了一生;《老王》中的老王自己穷苦还不忘给别人送东西,厚道善良;《卖油翁》中的卖油翁倒油计术高超,谦虚沉着。
我引导学生关注“小人物”的“大”特点,同时又要求学生不胡编滥造,材料力求真实、准确,不要写那种“在车厢内将歹徒踢出三四米远”的虚假情节,那种“老师带病上课昏倒于讲台”的不可信的事。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的质量。我还要求他们选的材料不能过于常见,不要一写就是给“希望工程捐款”“奉献爱心”;妈妈织毛衣,送雨伞;老师补课,解难题……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他跟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只要认真观察和思考都是作文素材。
二、写“小人物”的真性情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的精彩和人生境界。学完这个单元,我让学生处处留心,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
杨帆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在教室从不大声说话,也不太和别的孩子来往。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因为初中生都有些叛逆,对父母谈论得比较少。出乎我的意料,杨帆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我立刻叫了她。她站了起来,声音不大却很清晰地说:“我的妈妈是个盲人,她很爱我,每次我回家,妈妈都准备很多好吃的给我;我给她吃,她总说自己吃过了。爸爸总是在旁边微笑着示意我吃。我知道媽妈舍不得吃,都给我留着了。”杨帆的眼里泪光点点,她说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她开了头,同学们已没有了羞涩,没有了顾虑,争先恐后地倾诉,表达对父母的歉意和感激。有的学生说:“我过去不懂事,让爸爸妈妈操心”“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有的学生感悟,父母的爱都很小,甚至不易察觉。学生都那么真诚,没有丝毫掩饰和不好意思。
这种场景令人感动,我顺势引导:无论儿女多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至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相信读过《背影》后,父亲那深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啊,父母的爱可以轻柔似涓涓细流,可以厚重如巍巍高山,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否定父母的爱。让我们对父母亲真诚地说上一句:我们懂你!并利用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懂你》。我看到孩子们的头高高昂起,表情严肃而庄重,有的同学眼里还噙着泪花。那节课是在大家的合唱中结束的。真情是永恒的话题,人都有情,情到真处自然会流露。我们用感悟、用爱相处,用心交流,在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倾诉心声的机会,让学生在真性情中前行。
以上我主要谈了如何通过选材来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指导学生写作的道路上我会积极探究,随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