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
不久前,河南宣布,全省除郑州中心城区之外,全面放开落户门槛。此前虽然也有一些城市推出类似举措,但在一个人口大省推出这么大力度的举措,尚属破格之举,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各地推动全面城市化的决心。这意味着只要愿意落户,几乎再无限制—以往曾被围追堵截的“外来人口”,现在都已被视为受欢迎的潜在“新市民”。这也意味着,各地的“抢人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河南近些年经济狂飙突进,但与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它的人才、劳动力吸纳能力却颇有不如,这最明显不过地体现在人口流动上—2018年河南全省户籍人口10906万人,但常住人口却只有9605万,换言之,足足有1300万河南人在省外生活工作。如果说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差距一时难以追平,那么最能快速见效的毫无疑问就是政策杠杆,全面开放落户足以吸引一部分“漂”在外的劳动力回归。
近些年来愈益明显的是,各地都在打造自己的经济增长极,经济、文化、人口进一步聚集在大城市,以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益最大化。如果说以前还只是让农民“洗脚上岸”、连片开发城区和地产的粗放型模式,那么现在就真正进入了资本更密集、人才也更密集的都市經济。欢迎来到都市圈竞争的时代!
从全球来说,有半数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仅占陆地面积1.5%的都市区,但这需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人口的自由流动,这样欠发达地区富余的劳动力才能得到转移,并更优化地配置资源,实现“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最终目标。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大量外来人才和劳动力,那么长三角要成为制造业中心绝无可能,而在这个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区域,人均意义上的地区间发展水平全国来看也是相对最平衡的,城乡差别较小。实际上,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早已悄然开始了,但那时大抵还是劳动力的自发流动,落户门槛也一直都在,从未像近年这样白热化。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可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则明确,大城市取消或放松落户限制,而此前一年的2018年,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已经轰轰烈烈,成为当年的标志性社会现象了。
现在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各地进一步明确打造都市圈经济,“做大做强”这四个字频频见于媒体。对很多省区而言,这往往首先就意味着强化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实现行政扩权:2016年成都代管简阳市、去年济南吞并莱芜市、今年长春接管公主岭市,都旨在强化省会的实力;安徽则早在2011年就拆分了原地级巢湖市,将其一半归入合肥,合肥又建设米字型的高铁枢纽网络,经多年集聚,实力已凌驾于芜湖、蚌埠等竞争者,在省内被戏称为“霸都”。河北则提供了一个反例:正是因为石家庄经济实力在省内尚且不敌唐山,也就很难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颇不乏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的成功案例(如纽约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日本的大阪/神户/京都),但在国内,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破除行政壁垒”,往往要合并之后才能便于调控整合资源—可能唯一的例外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但公平地说,这些“做大做强”的呼声也的确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这既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因为利益切身相关,因为人们正确地意识到,在这样的都市圈竞争中,成为增长极的那些城市才能拥有更好的机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其实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