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10-15 01:25陆静超
奋斗 2020年16期
关键词:宜居农民生态

陆静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既要解决当前的难点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起来,在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加以推进,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以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必须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发展产业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关键性举措,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和首要条件。产业扶贫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可以摆脱少数贫困农户的“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經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首先要进行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定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一村一品”和“一县一品”等发展模式;其次要发挥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关键作用,推动品牌建设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因此需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和引领。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多元渠道带动农民就业,建立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普惠共享原则精准脱贫,共同致富。

二、以生态扶贫建设宜居美丽家园

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生态扶贫建设宜居美丽家园,就要着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开展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与休耕轮作行动,精准使用中央财政生态补偿资金,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创造机会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以工代赈获取报酬。加大对农业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建立生态宜居美丽和谐乡村。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解决好“垃圾围村”、卫生改厕、村庄绿化和村道硬化等突出问题,落实农药、化肥、除草剂“零增长”行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对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搞好村容村貌,推动农村人居条件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和完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不断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完善易地搬迁扶贫方式,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恢复乡村良好生态。尊重农户意愿,消除搬迁农户后顾之忧。将生态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就业保障。

三、以金融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金融是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均发挥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当前应着力完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信贷模式与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与高效性。积极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完善融资保障机制,强化信贷风险防控,科学引导投资者有效预测经营风险,提高其风险可控性。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农民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提高诚信意识、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以金融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应充分发挥金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扶持作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金,开发信贷产品,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建立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体共同致富。通过设立乡村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要激励和推动作用。建立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培训长效机制,强化经营主体内部管理,引导和帮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支持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网上交易、团购交易、品牌连锁经营、专卖网店以及直供直销点等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替代传统销售体系,线上预售、冷链直达。

四、以高效治理建设和谐文明乡村

构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就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始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它不仅决定着乡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也决定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创新治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形成“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科学高效治理格局。以高效治理建设和谐文明乡村,要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应着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贫困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以高效治理建设和谐文明乡村,还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随着近年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我国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留守农民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缺乏农业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要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鼓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和管理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杜金莹

猜你喜欢
宜居农民生态
耕牛和农民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农民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发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