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自始至终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随着疫情蔓延和深化,政治甚至压倒了科学。
这有几个原因。
首先,即便它像SARS一样最后仅限于中国和周边小范围,热衷于树立假想敌以服务于国内政治的国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政治攻击机会。
其次,它出乎意料地走向了全球大流行,甚至在讨论层面转化为政治考验和制度竞争,这就更加把病毒从科学领域拉扯出来,成为政治非理性任意揉捏的面团。
再次,全球大流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以及社会生活停滞,以致社会内部发生实质性病变。新冠肺炎已经从人的身体之病,变成全球社会之病。社会病变意味着社会结构变动,而社会结构变动又必然反映在政治领域,于是矛盾溃堤。
科学与政治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前提是政治对资源的控制与分配能力,被用于支持科学行动。如果政治主要表现为一种斗争工具,那么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它转移了人们对科学的注意力,甚至削弱对科学的尊重,激发出蒙昧主义和反智主义,继而变得不是认真对抗病毒,而是认真对抗科学。
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得益于国家的领导力和对科学的尊重。而轻视科学,对抗科学,舍不得眼前利益,则可能致使病毒不断扩散。美国和印度仍在快速增长,欧洲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之后,近期又出现反弹。
社会控制措施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奏效,对病毒的遏制,完全依赖于疫苗的研发周期。
如何研究和生产出一款安全而有效的疫苗,这本来是一个绝对的科学问题。然而,疫苗一旦出现,它又无法避免与政治的瓜葛。它的研发进度、产能以及供应的市场方向,会决定哪些國家先走出疫情,恢复经济,因此,疫苗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有能力的大国在进行着速度的竞赛,也已经对未来的分配状态虎视眈眈。
俄罗斯在8月份疫苗尚未经过三期试验,就宣布“面世”,并且在全球收集订单;美国的特朗普政府为了给选举增加砝码,在疫苗研发上推出了“曲速行动”,甚至和科学主管部门直接发生对抗。一旦疫苗推出,哪个国家优先,国内什么人优先的问题,也正在摆上台面。
面对疫苗,人类应该记住前一阶段的教训:原本,我们可以不用牺牲这么多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