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
近日,上海出台的应届毕业生落户新政引发热议。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这四所上海名校应届本科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上海。
消息一出,有网友认为这是“唯学历论”,会加剧“名校情结”;也有人认为,就连上海都坐不住、要加入“抢人大战”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上海的这一个新动作,恰恰发生在中央支持北京设立自贸区之后。
要知道,上海是国内提出减量发展的超一线城市,也是户口含金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此番上海落户政策调整,背后有何玄机?
2018年8月,上海推出落户新政:清华、北大本科生直接落户。彼时,这一积分落户办法引发很大争议,将上海置于两头不讨好的境地。一些人觉得,落户放开只针对清华北大,口子太小,惠及人数有限,实质意义不大。也有人赞许这一新政,认为“口子”不能开太大,毕竟这座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级城市,容纳能力已逼近天花板。
有了两年前的“试水”,这次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下称《办法》),可视为对2018年老《办法》的一次加码微调。
这次的主要变化,集中在将直接落户范围扩大到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的应届本科生。不仅如此,上海落户新政还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应届硕士,全国范围内的博士生,在对一流院校的“留人”力度上有了显著的加强。
据各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约为3.1万人,结合教育部要求各部属高校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过30%的政策来看,约2万应届生为非上海生源应届生。若以2019年数据为参考,9月23日发布的《办法》或约覆盖2万非上海生源应届生。
微调的一小步,却是上海的一大步。上海是国内落户门槛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户籍含金量可比肩北京。
对此,参与政策制定调研、执笔《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怿公开表示:“从2018年的北大、清华,到如今增加了四所在沪高校,这是一种信号,希望更多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只要是优秀人才,城市总是会向这些人才开放的。”
回溯21世纪第一个10年,京沪吸引力有目共睹,每年新增的常住人口都是四五十万人的级别。从2016年开始,在抢人大战蔓延全国的背景下,京沪反而开始严控人口,此后人口净流入情况开始零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即便如此,上海却一如既往的高冷。就连电商网红一哥李佳琦落户上海,也一度饱受争议。
今年6月下旬,上海市崇明区人社局发布了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公示名单,李佳琦赫然在列。
毋庸置疑,李佳琦是电商直播领域的“流量一哥”,在直播经济炙手可热的今天,直播让其“名利双收”。但即便如此,李佳琦落户上海,还是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其争论焦点在于:“流量带货一哥”能不能算“特殊人才”?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外地到上海的打拼一族而言,要想拿到上海户口,得耗费不少的心力。据了解,人才引进居转户的落户条件需持有居住证满7年,同时参加城镇社保满7年并在上海缴纳个人所得税,还要在上海被评聘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对应。
如果按照既有的人才标准去考核,即便在电商直播领域“C位出道”,李佳琦也难以拿到社会户口。不过,对人才的认定标准也在动态调整中。今年5月,人社部曾拟对职业工种进行调整,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就是为了让带货播主有正式的“身份”。
但李佳琦落户上海引发的舆论争议,也间接说明上海的严防死守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2018年,上海的出生率再次下滑到0.72%,同样是垫底水平。到了2019年,上海的出生率再次下滑到0.7%。
高冷的背后,是这座巨型城市的无奈。在现行城市治理模式下,京沪体量已接近人口承载的极限。未来随着交通、管理和技术的优化,城市人口天花板将大幅提高,但短期内只能严防死守,否则城市很可能陷入超负荷运作的境地。
那么上海再次放下身段,背后有何考量?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隐含了上海不容乐观的人口结构。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35.2%,较2018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老龄化加重的同时,出生率下滑导致新出生人口严重减少。
2017年,全国平均出生率为1.243%,上海仅为0.81%,排在省市的末尾,仅比天津和辽宁高一点。而到了2018年,上海的出生率再次下滑到0.72%,同样是垫底水平。到了2019年,上海的出生率再次下滑到0.7%。
也就是说,上海早已陷入深度老龄化的人口困局。一边是人口老化,一边是难以留住的年轻人,城市又怎么会有未来?
因此,再度放寬落户门槛,上海打的是抗衡城市老龄化的算盘。
此外,即便作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上海在产业结构上同样存在隐忧。开埠后养成的买办传统,与国企、外企的强势,使上海形成了路径依赖,造成其创业基因的先天性缺失。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赛道上,上海并不具备优势,曾一度缺乏华为、腾讯、阿里这样的信息产业巨头,在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上,比深圳、杭州略逊一筹。这一点上,直到下沉电商平台拼多多的壮大和哔哩哔哩(B站)的不断破圈,才让上海勉强“扳回一城”。
近年来,上海对本地高校生源的吸引力,也出现了削弱的迹象。即便本地毕业生还是选择留沪为主,比例也出现了下降。拿当地最顶尖的复旦、交大来说,近三年,复旦大学本硕博毕业生就业选择上海的比例从75.17%减少到72.75%,上海交大的这一比例则从69.46%减少到65.89%。
因此,在严控城市人口数量的基础上,上海除了有的放矢、精准抢人,还需要留住本地优秀的毕业生。
抢夺高学历的“塔尖人才”只是开始,上海同样需要更多普通的年轻人。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看来,城市产业升级只需要高技能人才,其实是一大误区。他曾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劳动力是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越多,对生产过程和生活服务业中相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超大城市下一步的户籍增量改革,应向普惠迈进,对长期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低技能人口,大幅度降低落户的教育门槛。
因此,上海这次开放四大高校,算是二次试点,若试点顺利,未来上海可能会面对更广阔范围的高校开放绿色通道。人潮涌动,优胜劣汰也将更加激烈。
置身整个中国经济版图来看,上海再次“放下身段”,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上海降低落户门槛的三个月前,珠三角传来消息,广州拟跨地区向长三角抢夺人才。
今年6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下称《草案》),其中有一条规定颇受关注:完善人才积分落户政策,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
此举堪称打破固有常规。以往来看,一个城市即使要针对特定地区放开户籍,也是面向周边城市,不会涉及外地城市,例如宁波8月中旬宣布,长三角三省一市(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社保缴纳在落户时可累计纳入宁波缴纳年限,主要局限于邻近省会。
而此次广州人才落户,不仅面向珠三角城市,还面向长三角城市,堪称跨省纳才。广州官方解读:“面向特定地区放宽户籍限制,缩减专业人才入户时间,这在国内地方立法中尚属首次”。跨区域社保互认,意味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被破解。作为全国首个跨省互认社保的一线城市,广州比宁波力度更大,其存量改革的意义,不亚于上海此番的增量改革。
并且,广州此举并非空穴来风,具备政策依据。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根据这一政策设定的门槛,除了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天津、成都、广州、南京、武汉外,其他所有城市都将全面放宽或取消落户限制。
上海再次降低门槛留住人才之际,北京也有新动作。9月初,中国服贸会上高层定调:中央将支持北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曾经,北京是隐在幕后的发号施令者。而今天,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要求下,北京站到台前亲自挂帅、设立服贸区,实属罕见。而这样一个国内首个以服务贸易、数字经济为核心主题的自贸区,也势必会在争夺高端人才方面有所谋划。日前,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就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将综合运用人才引进、积分落户、居住证、住房、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吸引国内外数字领域优秀人才。
前有广州,后有北京,再算上给予人才高额补贴的深圳,新一轮抢人大战中,一线城市悉数入局。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还能继续“高冷”下去吗?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抢人大战已经演化成一个新常态。
地随人走的新城镇化思路下,中心城市城市骨架可以继续做大、继续扩容,可以分到更多建设用地指标。而阻碍人口流动的因素,已逐渐从行政因素(户籍)逐渐转向经济因素(房价、房租、生活成本等)。
早在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根据这一政策设定的门槛,除了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天津、成都、广州、南京、武汉外,其他所有城市都将全面放宽或取消落户限制。实际上这9个城市中,只有京沪的落户条件最为严苛。
上海落户再次“松绑”,直接把一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推向了高潮,同时提出一个疑问:随着人口流动的障碍减少,“零门槛”落户时代是否会到来?现在是上海这样的减量城市在不断突破,未来不排除北京也会在抢人上有新动作。而当一个超级大城市愿意顶破天花板向上生长,释放的不仅是這个城市的活力、机会与财富,也是在给其他城市提供象征意义和借鉴经验。
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只会愈发明显。
毕竟,抢夺人才、留住更多年轻人,是城市产业升级、深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和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