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秋风送爽好拼搏,乘风逐浪正当时。9月7日,第九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第一批赛题)决赛第一轮评审及答辩在宁圆满结束。选手们经历了多少个无眠夜,不断解锁新技术,汲取新知识,优化算法,完善作品。在初赛中胜出后,优胜选手们又历经决赛第一轮评审、决赛答辩,获得了骄人的成绩。青春因梦想而灵动,梦想因拼搏而绚烂。就让我们追随获奖选手的脚步,共同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
( 第一批赛题 )决赛第一轮评审
小荷才露尖尖角
8月28日,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的初赛中晋级的,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高职的145支赛队,以功能演示、作品设计思路讲解、PPT展示、视频播放、文本讲解等方式全面展示作品,云端角逐,一决高下。
需求在变,评审形式也在变中求新。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评审教师和来自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南京苏宁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航天龙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家出题企业的数十位评审专家,采取远距离、云端、无接触的方式高效高质地完成了此次评审工作。
整体水平高
高职作品较去年有明显提高
“近80%的作品功能實现较好,整体水平较高。”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教授武君胜在“A5-视频全量目标分析和建模”的评审结束后表示,“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做出这样的作品令人欣慰,特别是作品20706,让人眼前一亮,在基本功能出色实现的基础上,还能有所突破和创新,非常难得。此外,作品20922也表现不俗。总体来看,今年参赛学生的总结、表达和提炼能力都较高,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功能和创新点。”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视觉分析,极大地推动了视觉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A5题目要求对街景中包含车辆、行人和建筑物等景物的高清视频进行目标检测、分割和统计。“这道题目做出来不难,做得出彩并不容易,能够做到速度与识别率兼顾的并不算多,算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武君胜总结道。临近决赛答辩,参赛选手应该怎样优化作品?“大刀阔斧地改正肯定来不及也不现实,把现有的作品已实现的功能和创新点进行总结提炼,争取决赛答辩展示时更加精彩。”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黄虎杰建议。
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赵蕴龙连续两年参加了大赛评审。评审完B1-代理层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中间件实现流式查询、 B2-酷猫云盘管理器两道赛题,赵蕴龙指出,今年高职队伍的参赛作品整体水平、平均水平、答辩水平均强于去年。“特别是B2组20376作品,不但题目要求的功能全部实现,还设计了很多附加功能,做了一个服务端,可以实现离线下载,可以进行统计、整体设计架构也有创新。”
“黑马”频现 惊喜不断
令大赛组委会老师感到惊喜的是,有的作品在初赛中成绩并不理想,勉强晋级决赛,但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优化算法、功能完善,在决赛中成为夺目的“黑马”。
例如“A3-Linux下基于签名技术的软件保护作品”这一赛题的作品19397,在初赛中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没能入围决赛,是通过挑战赛才拿到了决赛的入场券,决赛时分数却实现“华丽的逆袭。”对此,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企业评审专家闫博文向本报记者表示:“初赛时因为文档中没有介绍使用了黑名单机制,导致验证程序时不是预期的结果,故认为功能不完整,分数较低;后在挑战赛介绍中描述了使用黑名单机制,功能完整;复赛时添加测试了多平台的支持;修复了静态编译elf签名失败问题,故其它项的评分也高了些。”
“A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场景智能应用”是本届大赛最受学生青睐的赛题。经过初赛遴选,共有68支队伍入围决赛。来自东软教育科技集团的企业评审专家马振烁表示,与初赛相比,部分赛队的作品发生了“质”变,特别是19070、20168、19483这几个作品,在功能实现上有明显进步。“在决赛评审中,可以看到有不少队伍对自己的初赛作品做出很大优化与完善,这几个作品以较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实现了多个技术难度较高的场景识别,并且可以清晰地讲解自己的代码。”马振烁说,“有的作品做得很好,但PPT介绍占用时间过多,展示作品的时间较少,没完全展示出已经实现的功能,期望同学们以后能引以为戒,合理安排答辩时间,提前演练,把作品的精华完整呈现出来。”此次评审历时三天,共评出三等奖队伍84支,二等奖(第一批)29支,决赛答辩晋级队伍32支。
产学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成为检验教学水平、学生创新能力的试金石。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七大建设任务。据了解,大赛参赛学生设计作品时用到的知识大多都是课本之外的,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这就需要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正如赵蕴龙所言:“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增设更多行业需要的企业课程,加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比重,开展校企协同育人。”
“中国软件杯”大赛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促进了校企间的互补、互利、互动、多赢。企业通过出题,释放人才需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赛,了解产业技术,更新专业知识;高校通过参赛,对接产业需求。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承办,由中国信息化周报、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行。
( 第一批赛题 )决赛答辩
厚积薄发终有时
9月7日,第九届“中国软件杯”(第一批赛题)决赛答辩成功举办。决赛答辩是2020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系列专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博会现场,答辩画面受到工信部信发司司长谢少锋和软博会主办方领导等巡馆时的关注,也吸引了诸多参观人员的驻足。
软博会现场直播 见证精彩
受疫情影响,第九届“中国软件杯”(第一批赛题)答辩仍旧采取远程形式,以云端、在线、无接触的方式进行。大赛组委会在软博会现场设置直播平台,面向软博会参展嘉宾和专业观众,对答辩进行全方位直播,大家共同见证“软件新星”的华丽诞生。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十多位评审教师参加了答辩评审工作。
从大赛初赛、决赛第一轮中脱颖而出的32支队伍(其中18支队伍来自985、211高校,占答辩总数的52%。),过关斩将,再决高下。来自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等学校的11支隊伍最终获得了第九届“中国软件杯”(第一批赛题)决赛答辩一等奖。
选手们有备而来,面对各位评审老师专业、深入、有挑战性的提问,镇定从容,侃侃而谈。如果说参赛选手设计的作品能在决赛第一轮中崭露头角靠的是“技术水平+逻辑能力”,那么在决赛答辩时更多依靠的则是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最终的获胜者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实力选手。大赛特约评审专家黄玲佳表示,疫情期间,学生不能到校,老师指导不易;面对各种困难,参赛队伍创造条件完成了作品,并且有不少不错的作品脱颖而出,感觉这届比赛除了促成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对学生的身处逆境砥砺前行的精神也有一定的磨练。希望第二批赛题参赛者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优秀的作品。
解锁硬核技术 创新永不落幕
参赛选手们风趣地说,参加大赛就是不断打怪升级、解决难题的过程。来自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教的对不队”团队获得了一等奖。他们选择的是赛题B2-酷猫云盘管理器,该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龙芯的适配,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在决赛的前一天完成了适配。队员贺洛洛坦言:“中途甚至很多次都想放弃,但都坚持了下来。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放弃,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更好。”队长郭建认为用户为先的理念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完善:“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功能上,除了赛题的要求,我们还做了一些调查,做到了创新。在界面上,力求逻辑简单、交互友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为用户着想,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同样获得一等奖的华侨大学“HQU-CV701”团队,三名队员来自同一个实验室,都是课题组“交规视频分析”的成员。团队选择的赛题是A5-视频全量目标分析和建模。队员魏梦婉提到:“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是交通场景的视频分析,目标再辨识等,本次作品设计的模块都是基于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比如多分辨率均匀输入模块、四重定向池化模块、蒸馏模块等,这些模块的设计成果都已经在相关领域期刊上发表。”
在已有基础上创新,起点就会更高。队长沈飞表示:“比赛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和他们在比赛群里通宵讨论,互相学习。团队对各个模块都做了很大创新,但是一次尝试将模块组合,我们一直担心多个模块的组合会使精准度和速度性能降低。幸运的是,模块间的兼容性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虽然有很多磕绊,但团队小伙伴非常给力,指导老师朱建清的耐心讲解也让我们信心倍增,使得团队最终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厚积薄发,正如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赵蕴龙所言,在大赛中表现不俗的团队,大多都是平时就已经做了相关功课或是研究,有积累才能设计出好作品。
“同舟共济”队队长唐少强是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他表示参赛是个计划外行动:“我学的专业虽然是轨道信号,但主要是算法,偏软件一点,我们最想将国产操作系统应用到列车运控系统上,就对sylixos展开了研究,碰巧看到大赛,就参加了,初衷是这样可以促进专业学习。”队员邱宇认为,收获新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参赛最珍贵的收获。“无论是kubernetes还是sylixos,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知识,在项目进行中遇到了许多难题,最终都被逐一解决,当每一项功能实验成功之后,我们内心感到无比满足。”
获奖选手实至名归,才华与实力兼备,通过努力,实现完美蜕变。是昨天的努力造就了选手们今天的实力。创新是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源泉,也应成为软件极客们不变的追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邵兵总结:“进入本次决赛答辩的队伍作品完成度高,满足了题目的各项需求,功能实现完善,完成了目标任务分析,算法较为合理。但若想在答辩中更胜一筹,不能拘泥于赛题本身,还需在算法、功能、创新、建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