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研究

2020-10-15 00:53陈立巧
时代人物 2020年17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

陈立巧

关键词:网络诈骗;非法占有

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平台发布的2019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旗下猎网平台在2019年共收到有效诈骗举报 15505 例,举报者被诈骗金额高达3.8亿元,人均损失为 24549 元,较2018 年人均损失略有增长。数据显示,2014~2019 年,网络诈骗人均损失呈逐年增长趋势,至 2019年,创下近六年新高。上述所涉及的网络诈骗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包括虚假购物、虚假兼职、交友诈骗、网络钓鱼、金融理财、网络游戏交易等等。网络诈骗的严重性己经不容小觑。

与传统诈骗犯罪相比,网络诈骗犯罪是行为人在互联网环境中实施诈术欺骗他人的犯罪行为。网络诈骗犯罪在客观上遵循着类似于诈骗罪的行为发展过程:行为人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利用互联网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因欺骗行为产生或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对方遭受财产损失。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诈骗犯罪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网络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方法,骗取他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网络诈骗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刑法意义

目前我国在刑法第192条集资诈骗罪和第193条贷款诈骗罪的法条中表明了非法占有目的。在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法条中并没有写明非法占的目的,但它实质上已贯穿到该罪名中,得到学界与实务界的双重肯定。网络诈骗并不独立成罪,而是对众多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技术实施诈骗犯罪的总结与归纳。从网络诈骗犯罪的具体构成中可以看出,实施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观思想也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占有目的是指终局性排除权利人的占有,将他人财物转为自己占有,并对财物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

非法占有目的在界定网络诈骗犯罪的罪与非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网络借贷行为,这种以借贷之名行诈骗之实的现象容易混淆网络诈骗与网络借贷。网络借贷是指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的民间借贷行为,是平等主体之间基于真实意思自治而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出借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息收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如果出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借款本息收益,而是在于采取各种各样的欺骗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制造虚假的债权债务关系,致使债务人因不知晓真实情况而受其蒙骗,进而非法侵占他人财物,则可以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意图,构成网络诈骗犯罪。因此笔者认为网络诈骗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在认定网络诈骗犯罪的罪与非罪的问题上有着关键的作用,特别体现在上述所提及的网络借贷行为中。

此外,网络诈骗犯罪可谓是高智商犯罪。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行为人的诈骗手段具有隐蔽性,行为人熟悉法律,利用刑民案件办理中的漏洞,通过一环接一环的欺诈行为实施犯罪,即使被害人去报案也只能以民事案件结案。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暴力性的行为较为容易梳理其行为的刑事不法,但在欺詐行为中是否触及刑事不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根据刑法对非法占有的定义进行分析。

网络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路径

目前司法认定上,一般通过行为人主动供述或根据客观证据的分析,来对主观层次上的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认定。但是,存在于行为人内心世界的犯罪目的,无法像客观事实一样,有直观的外在表现。行为人往往不会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更加不会轻易如实供述主观上的犯罪目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故综合利用刑事推定,通过相关客观证据对行为人的行为目的进行认定,更易于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触犯刑事不法。

首先看行为人是否存在虚假承诺。与传统诈骗罪类似,网络诈骗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目的,采用欺骗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其实质是让对方陷入认识错误进而违背意愿处分财产的行为。行为人以上述方式取得他人财产后对他人的财产进行处分,使权利人丧失了对财产所有权的控制。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行为人利用被害人贪图便宜的心理,以奖金、高额利息等骗取被害人的信任,从而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因此,可以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虚假承诺,从而推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其次看行为人财物处置的状况。尽管网络诈骗的犯罪形式具有多样性,但是行为人实施网络诈骗行为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排除权利人的占有,使自己享有该财产的所有权,进而处分他人的财产使自己获得利益。如果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就急切地将财物或抵债或变卖或隐匿或携他人财物物逃匿,如果存在这种行为则可以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除此之外,行为人使用欺诈行为取得他人的财物后,存在变更联系方式、修改常住地址等行为,使被害人无法联系自己进而易于占有被害人的财产,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也是显而易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上述客观事实要素,但也不能孤立的认定行为人具备非法占有目的。依据片面的事实机械拼凑的证据难以证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遵从司法推定原则的基础之上,综合考量各种事实要素,采取综合的认定步骤和顺序,对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进行合理推定,才能更加全面合法有效的认定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既要审查对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也要审查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证据,排除合理怀疑,这样推定出来的结论才会相对的客观、公正。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共同犯罪问题研究
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校园网络诈骗防范措施研究
网络诈骗犯罪的法治思考
新形势下浅析高职院校防范网络诈骗和校园贷风险的策略
法务会计视角下网络股票、期货诈骗证据研究
新型网络诈骗及防范对策探讨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
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的培养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