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极具创造性、打上邵医烙印的全链式疫情防控体系的推出,让“邵医模式”顷刻间转变为邵“疫”模式。
抗疫特别贡献奖
2020 最佳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获奖理由
从“邵医模式”到邵“疫”模式,变与不变之间,流淌的是一个品牌的担当与价值。院内院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全链防控建体系,敢为人先创新局,他们诠释何谓邵医团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抗疫团队
响当当的“邵医模式”再次迸发出变革和创新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充分发挥现代化医院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基础和优势,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有效整合线上线下、前线后方、国内国外资源,搭建严密的院内院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全链式疫情防控创新体系”。
一系列极具创造性、打上邵医烙印的防控策略的推出,让“邵医模式”顷刻间转变为邵“疫”模式,其背后彰显的是邵医人“生命至上 使命担当”的追求与梦想。
邵“疫”模式的核心是两个关键词:创新、以人为本。
刘利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
蔡秀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疫情发生后,邵逸夫医院按照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控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全院动员、全面部署、全速行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院长蔡秀军、党委书记刘利民为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医院管理团队大胆创新、果敢决策,整个防控过程中,除履行好政府“规定动作”,还基于自身基础和特色,带领全院职工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自选动作”。
疫情防控,科普先行。邵逸夫医院借助多年来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探索和积淀,在国内最早开设新冠肺炎线上专家咨询问诊及线上心理防疫专线,累计为5 万人次提供23.8万多条在线咨询服务,线上讲座及知识推送累计超1000万人次观看。
医院开发并上线新冠肺炎免费自测系统,服务全国近600家医疗机构、超1700多万人。在国内率先实现慢病在线复诊、药品配送到家、移动医保结算等功能,患者家中即可完成就诊需求,已服务20余万人次,其中“慢病续方+药品配送”14395(截至5月底)人次。
“通过互联网医疗,一方面可以满足部分患者的就诊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对患者做有效筛选,减轻医院发热门诊压力,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蔡秀军介绍,疫情期间医院每天派驻数位全科、感染科等科室医生开展线上门诊。
为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邵逸夫医院院内防控持续升级加码。
自2月17日起,医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凭健康码入院分区域就诊机制。“健康码”可采集行动轨迹、体温、咳嗽等症状和数据,患者及家属在医院就诊出示健康码和体温监测,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实行分区域就诊制,这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分诊、预检效率,有效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疫情期间,住院陪护成为很多医院头疼的问题,而邵逸夫医院一条紫色的“陪客手腕带”就完美解决了问题。蔡秀军介绍,医院最初使用“陪客证”制度,发现“一证多用”情况后,就立马升级为“一人一带”的陪客腕带。手腕带成为患者与陪客出入病区的唯一身份识别符号,最大程度降低了院感风险。
此外,医院还推出“高考食堂”模式。原来餐厅一张桌坐4人,新模式下只坐一位,且一律朝向同一方向,两桌距离一米开外,用餐人员不得交流,不得传递菜肴。在院内隔离病房,邵逸夫医院率先引进了人工智能“送餐机器人”,将饭菜和相关药品送到隔离病房患者手中,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邵逸夫医院“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管理理念和“给您真诚、信心和爱”服务理念,而这也是“邵医模式”向邵“疫”模式转变的文化支撑。
邵逸夫医院的变革和创新也延续到了抗疫前线。
抗疫期间,医院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先后派出九批次191名医务工作者,奋战在省内外九大战疫一线。其中,援鄂医疗队员共184人,为浙大附属医院中派员最多。在两个多月的抗疫中,医疗队奋战在湖北武汉市、荆门市多家集中定点收治医院,以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姿态,为当地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刘利民带队的浙江省首批对口支援湖北荆门(重症)医疗队在荆门面对的是严峻的形势:当地医疗资源短缺,ECMO仅有1台、无转运呼吸机、无新冠ICU床位;重症救治分散,确诊患者分散在8家县市级医院,没有标准的重症监护室,荆门市确诊病例病死率一度排在湖北省第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派出的11名重症医学科男护士,被称为“男护士天团”
刘利民带领医疗队不到24小时就将荆门一医北院区一个普通病房改建为了基本符合院感要求的重症监护室(ICU),将全市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到医疗队驻点的荆门一医北院区进行救治,这一举措为荆门全市防控形势打开了局面。
医疗队在荆门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邵医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总院定期开展杭州、武汉、荆门远程联合会诊,坚持邵医专家三地一体共抗疫情,针对ICU危重病人设计“一人一方案”个体化救治策略;医疗队将邵医人文理念带到荆门,不仅治病,而且“救心”,主动缓解患者和家属双方的焦虑恐慌;率先在ICU打造呼吸机、监护仪一体化中央监测系统,大大减少医护人员暴露机会和风险。
截至3月24日ICU闭舱,邵逸夫医院重症医疗队直管的新冠肺炎ICU累积收治32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症27例,重症5例,治愈出院荆门首例使用ECMO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另一条战线,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副院长虞洪带领的142位专家组成的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院区八楼重症病区。这支医疗队充分发挥整建制接管优势,将“邵医经验”“邵医模式”“邵医技术”移植到了所在病区。
虞洪介绍,医疗队将邵医模式和整建制模式相结合,创建了具有武汉特色的邵医模式:沿用科主任领导下的首席医生负责制;制定疑难复杂病例多学科讨论制度;“一协调二分派三落实”的“三步法”保障防疫物资,做到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团队队伍优势,在诊疗的同时,关注细节,开展全人照护。
此后,虞洪重组战队转战至武汉肺科医院1号ICU病房,积极参与救治最为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为了百分之五的救治希望,医疗队奋战三小时,为一名已休克的危重症患者争取到生存的希望。医疗队援武汉期间累计收治97例患者,管理ECMO患者6例,出院患者57例。
邵医援鄂队员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吴晓虹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虞洪、谢琳燕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施恩凯所在医疗队集体、虞志敏所在的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均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作为国内首家通过JCI认证、国内首家两院区同时通过HIMSS7级认证及JCI评审、国内首家加入Mayo Clinic医疗联盟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邵逸夫医院疫情防控创新模式引起了国际高度关注,而与全球携手共克时艰亦是邵逸夫医院作为一家有责任和担当的国际化医院所追求的目标。
全球疫情不断升温后,院长蔡秀军主动向世卫组织呈递了医院在抗疫领域的“全链式疫情防控创新体系”,内容在WHO总部及西太地区进行分享。医院开展常态化远程视频连线,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巴西、阿联酋、卢旺达、土耳其等30个国家开展学术研讨会议,赢得多方点赞。土耳其专场连线中,土方全国超20%呼吸科医生观看连线。卢旺达专场连线中,其卫生部长称赞“卢旺达卫生部的所有同事都会从中获益”。
3月27日,应Mayo Clinic邀请,邵逸夫医院通过远程视频向Mayo Clinic医疗联盟全球47个成员共享疫情防控经验。蔡秀军代表医院全程用英文向美国、韩国、阿联酋、印度、墨西哥等地医疗机构介绍了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经验。该专场连线也获《求是》杂志编辑部署名文章点赞,为全国唯一一家选登医院。
从某种意义上讲,邵逸夫医院向国际输出的是邵医方案,更是中国方案,代表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面对人民生命健康时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而能够代表中国,则是邵逸夫医院建院20多年来坚持变革和创新、引领公立医院发展的必然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邵逸夫医院也在集聚新的变革力量。如蔡秀军所言,当前医院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将继续砥砺前行,聚焦聚力高质量,努力成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