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职业一直伴随着某种危险,或是被感染、或是高强度的工作,危难关头,越发考验医护人员的担当和职业情怀。
抗疫特别贡献奖
2020 最佳医院管理团队
获奖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获奖理由
勇当先锋,守护祖国北大门。
南征北战,尽显强者之风范!
漫漫黑夜,他们勇往直前,点亮生命之光。
前路艰辛,他们不忘初心,为爱倾其所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抗疫团队
8月的最后一天,一架自西而来的飞机划破了哈尔滨泛起寒意的秋夜,于凯江和他带领的医疗队回家了。
过去一个月,在遥远的新疆,他和战士们日夜奋战,守卫3个重症病区的生命,取得赫赫战果。
在更早之前的战“疫”中,他领导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已在省重症救治中心、风暴中心武汉、边境小城绥芬河等各大战场披荆斩棘。
身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疗中心,哈医大一院在这条漫长、艰辛的路上,勇往直前,倾尽所有。而正如那架在黑夜中悄悄降落的飞机一样,低调、朴实的哈医大一院人从未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他们做的一切只为肩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赵长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于凯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疫情暴发后,哈医大一院第一时间启动发热门诊,成立由党委书记赵长久、院长于凯江任组长的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医疗工作组、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对外联络组、宣传组、防控学术组,规范诊治流程,加强院感防控,完善保障措施。
作为全省医疗行业的领头雁,哈医大医院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2月上旬,黑龙江全省疫情形势骤然严峻起来,截至2月7日,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到295例,是非湖北周边省份中确诊病例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病死率也偏高,排在全国第2位。
为了应对紧张的局势,于凯江被任命为全省重症危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全权负责全省重症危重症救治工作。他随即展开了全省的实地调研,3天之内,先后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鹤岗、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等地进行了调研。
情况令他担忧,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呼吸系统症状不很明显,但却合并了急性脑梗、急性心梗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通常很难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得到有效治疗。经过反复思考,他主动请缨,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成立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设在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
接到命令后,医院在20小时内完成了对群力院区的改造,2月12日,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收治第一例重症患者。很快,救治中心集中了哈医大各附属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以及来自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地专业护理人员,一场全省协力的战“疫”就此 打响。
鉴于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救治中心集中了心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每天进行多学科会诊(MDT),对于患者的突发性疾病,进行及时救治。医护团队对每一位转入的患者做全面检查,对全身脏器进行充分评估,实施“一患一策”。救治中心还配备了气道管理组、气道治疗组及负责患者后期营养恢复的康复组,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应给尽给”,全力挽救每一位重症患者。
截至5月25日,两个阶段的救治中,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共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33例,承担了省内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省危重症集中救治中心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于凯江所言,集中救治可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尽最大可能发挥综合医院综合实力优势。救治中心完成省内第一例新冠肺炎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第一例新冠肺炎冠脉造影术和第一例新冠肺炎DSA下腔滤器植入术就是最好的说明。
哈医大一院关键时刻的担当与付出,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保证省级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工作的同时,哈医大一院也在尽最大努力保障普通患者的就诊需求。医院南岗院区保证急诊24小时开诊,疫情期间每日接诊救治的哈尔滨市区急危重症患者约占全市急诊量 的50%。
哈医大一院副院长马松峰介绍,医院还建立互联网发热门诊,抽调40名呼吸科、感染科等内科临床医生轮值,随时保障5名专家医生在互联网发热门诊中心,免费提供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心内、神内、内分泌、妇科、儿科等50多个线上医疗咨询专科门诊同步开诊,800多名医生开通了线上门诊咨询权限。
哈医大一院互联网医院开通不到5个月内在线总咨询量31000余次,热门科室如皮肤科回复率近100%。
马松峰透露,未来医院将构建一个智慧医疗生态系统,不仅开展远程会诊,还包括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信息资源互通、远程教学和培训、第三方药品配送、医保线上支付等,为患者提供更智慧的服务模式。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另一条战线上,哈医大一院的旗帜也在高高飘扬。1月27日,医院45人组成的第一批医疗队从哈尔滨出发奔赴湖北一线。2月13日,哈医大一院党委书记、黑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赵长久率第二批援鄂医疗队160名队员出征武汉。
就在赵长久率队到达的前一日,武汉单日新增13436例确诊病例,抗疫到了最吃紧的时刻。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两个重症病区,面对大批到来的患者,他们临危不乱,首先建立队员—组长—领队三级审核体系,互相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汇总问题、收集当地医院情况及查阅资料,医疗队迅速制订了工作制度汇编,统一标准、简化工作流程。该举措得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其他医疗队的赞扬,并被推广应用。
赵长久告诉记者,哈医大一院医疗队一大特色是建立并推进了各支国家医疗队领队联合大查房制度、医务处联席会议制度、护理部联席会议制度、感控联席会议制度、专家会诊制度、疑难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通过不断交流、不断达成共识,各支国家医疗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各医疗队医疗质量稳步提高,为患者提供了高水平、连续化、同质化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医疗队强调既要严格遵守诊疗方案,又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加强基础疾病治疗,较早提出“一人一案”,有效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此外,医疗队还成立气管插管“尖刀班”“心理干预小组”“中医辨证施治小组”等专项工作小组,学习其他定点医院经验。
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重症患者救治的关键手段。“重症患者往往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MDT意义重大。”赵长久说,医疗队中的8个心内科医生、8个神经内科医生、2个内分泌医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抛弃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次抢救的机会是医疗队时刻铭记的诺言。一位71岁的老人病情危急,医疗队为其安排特护,护士在床头24小时陪伴,有危险随时抢救。经过7天7夜、22名护士的守护及数十次抢救后,老人转危为安,最终痊愈。“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斗,我们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为了生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赵长久说。
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时,总结了重症救治的7条典型举措和经验,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包括整建制接管、7版诊疗方案、5项核心制度、多学科综合诊疗、及时抢救、营养支持、中医药治疗。
事实上,这些经验正是哈医大一院切实的实践。一系列硬核举措之下,医疗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共收治110名患者,出院92人,危重症转轻症12人,因基础病严重的危重病人转相关学科治疗6人,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其中不乏“98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祖孙三代同时出院”等典型案例。
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鏖战65天,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收治334名患者,重症与危重症比例超过90%,其中孕产妇43名,新生儿26名,出院296名患者,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
援鄂医疗队奏凯后,哈医大一院的援助任务仍在继续。作为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派往乌鲁木齐参与救治的18位国家专家组成员之一,于凯江于7月31日率队抵达乌鲁木齐,开始了另一个战场的战斗。
凭借医院在保卫龙江、支援武汉、守卫国门战斗中积累的重症救治经验,于凯江提出早期干预和集中救治等理念,将全疆所有重症患者集中到乌鲁木齐进行救治,对患者尽早进行俯卧位通气、气管插管、体外循环、EMCO等治疗,为新疆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医者的职业一直伴随着某种危险,或是被感染、或是高强度的工作,危难关头,越发考验医护人员的担当和职业情怀。此刻,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想到的是,这件事必须由我来做,而不是这件事总会有人去做。”于凯江和他领导的哈医大一院无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