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李军华,张善杰
(上海海事大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1306)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各行业的竞争主体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信息化已成为大多数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也早就启用竞争情报在支撑决策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情报学家包昌火认为:“竞争情报不仅是企业的一项工作、一种功能,而且是企业的一大战略,是企业逐鹿市场、夺取商机、以智取胜的基本战略”。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部分科技情报机构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科技情报信息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服务需求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高校图情机构也不断转型发展,积极参与到产业创新发展中去,提供类型丰富的信息服务。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产业出发,建立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并针对平台、模式和体系构建等进行研究[1—6]。国内亦有关于区域或跨区域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建设的探讨[7—8]。高校图书馆及科技情报机构面相企业需求,进行信息服务及信息平台实践研究[9—11]。新形势下,建立行业情报平台对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仍然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行业情报服务平台创新服务需求。我国行业情报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行业情报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创新主体的需求。因此,情报服务工作模式亟须创新,建立行业情报服务平台,如建设专题数据库(尤其是专利数据库)和产业数据库等。
(2)产业园区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情报服务系统。我国工业产业发展迅速,与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关系重大。工业企业一般集聚在产业园区内,及时掌握国内外政策、产品、科技、市场行情等实时变化趋势[12],对其尤为重要。因此,基于产业园区完善情报服务体系,无论对于产业转型和发展,还是国家政策宣传推广,以及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它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中小企业增强战略管理中竞争力的需要。事实上,我国已有的相对完整、系统的情报服务平台,大多属于大企业,如一汽集团情报信息业务平台、宝钢专利情报平台等。一汽集团1956年在长春汽车研究所设立情报科,多年来已经由体系建设、能力建设、资源整合、方法优化发展到与研发、与规划、与战略、与决策紧密结合的更高层面。而宝钢情报服务平台更是已经拥有一个可以支撑公司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服务团队,以及多样化的能够满足公司不同需求的情报产品和服务模式。中小企业人财物资源受限,大多无法建立完整的情报服务系统,情报组织和工作管理流程无法做到全面系统,企业决策多以经验判断为主,企业战略管理总体状况远不如大企业理想。
高校图情机构开展情报服务存在先天优势,特别是新形势下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主要体现在资源、市场以及高校图情机构的转型发展等方面。
(1)馆藏资源
国内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优化馆藏结构,文献资源体系逐渐科学合理,涵盖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信息,基本涉及全学科领域,为信息服务建设提供了文献依据。几乎所有大学都购买了中国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司,如中国知识网络(CNKI)、维普资讯网(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国外数据库资源SpringerLink,Elsevier SD和ISI Web of Knowledge等全文数据库,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和卫生等各个领域。另外,部分国内高校图书馆加强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立二次、三次文献数据库,同时结合本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组织信息,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各类专题、专业数据库,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形成有特色的信息产品,以便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服务。通过构建情报服务平台势必将会把图书馆资源优势转化为情报服务的能力优势。
(2)人才资源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施行,高校图书馆服务团队得到进一步优化。除了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还开始拥有一大批具备学科背景及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这样,团队人员不仅精通信息加工和分析,能够进行情报加工及开发,甚至可以提供深层次的行业情报。人员配置逐步合理,这保证了在构建企业情报服务平台过程中的系统开发、维护等人力资源需求。
此外,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并且一直与图书馆紧密相连。他们既是图书馆服务的用户,又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参与者,可将他们添加到情报服务网络。例如,作为平台顾问,提供有关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和预测,最新技术的热点或评论的信息,并提高情报服务产品的权威性。
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应对新环境,保持图书馆的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的共同趋势。
自21世纪初以来,各行各业的信息相互渗透,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图书馆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图书馆不得不应对新环境,同时保持自身传统价值功能。转型与发展已成为全球图书馆的普遍趋势。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是管理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拓展战略情报服务,全面支撑管理决策。面向校院两级,提供学科态势分析、国际竞争力分析、人才评估评价、学科定位分析等全方位的战略情报分析服务。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辅助人力资源处开展人才评估;进行专业领域国家青年千人人才入围特点分析、青年高被引学者的发展轨迹分析等,为校院人才引进和聘期考核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针对智能机器人、高温超导、智慧城市等重点技术领域,研究态势分析等。
近年来,图书馆情报服务事业也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不断加强技术业务和服务模创新。特别是国内高校图情机构情报服务走入企业和产业园区内部,以提供科技人才、科技数据、科技查新、科技评价、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竞争情报等为主要内容,助力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的角色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竞争情报成为他们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武器之一,并将成为信息服务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有不少企业从中发现了商机,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有关竞争情报的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商、软件提供商、培训机构等开始介入这条情报产业链。
如今,从整体而言,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并不匹配。情报产业链中项目服务层次普遍较低、实用性不足、成本相对较高,而企业对高知识含量信息服务需求较高。另外,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但尚处于初级或转型阶段,对情报服务的需求不明确,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该需求会日益增加。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情报产品的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图情机构加入情报产业链将大有可为。
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海事情报服务平台构建为例(如图1所示),详细阐述行业特色型高校图情机构情报服务平台构建实践探索。本平台依托教育部科技查新站(G12)和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满足本校特色学科发展需求的同时,聚焦港航和物流产业发展及研究的情报需求,针对相关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专业领域人员开展情报服务工作。除了通用的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可保障全面的文献检索,还特别聚类200余个包括海事类、物流类行业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2 300余种中外文报刊和370万余册文献;二次开发建设海事特色数据库,涉及“港口、航运、物流”“海事政策与法律”“商船、海洋环境与工程”三大海事文献与信息集群。平台输出产品涉及信息简报、专题报告、行业情报网站、产业发展报告等。整合后的资源和极具针对性的情报产品可以更好地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另外,平台支持行业专家在线对平台服务、产品等提出需求和建议,同时情报人员也能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咨询行业热点和难点等。
图1 上海海事大学海事情报服务平台
多年来,经过不断调整,平台服务产品日渐丰富,效能日益提升,海事特色情报服务平台功能和效益正在凸显,逐步发挥其在我国航运、物流和海工产业发展中重要辅助作用。这与发展中的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关系密不可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数据库保持更新优化
平台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搜集用户问题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跟踪数据资源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数据汇集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用户建议,每年对数据库进行调整,摒弃使用率低、用户使用体验差及更新速度慢等数据资源。试用行业中新涌现或行业推荐的数据资源,试使用情况,新增部分资源,以更新和改善数据库状况。行业网站——国际海事信息网(SIMIC)及微信公众号用户量增加,在行业内产生一定影响;《航运纵览》浏览量和行业关注度逐年提升,并收到一定量用户使用建议,利于情报产品的更新和升级;《中国物流科技发展报告》和《物流文摘》获得物流学会等行业协会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人员服务能力提升
平台内情报服务人员积极参加行业年会、交流会、培训会等,如竞争情报年会、不断提升专业素能,同时通过行业内部交流,集众家之长,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参与行业专家讲座、学习行业技术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不断增强平台情报服务人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平台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特别是针对企业专利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围绕专利信息服务和专利情报研究,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发表10余篇国内权威期刊论文。
(3)调研用户需求,保持沟通,升级产品
平台运行期间,保持与服务对象沟通,对产品需求层次、产品提供周期、产品提供方式等需求进行调研。另外,调研企业内部人员对情报产品的内容需求,而人员基本覆盖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市场销售人员,满足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情报服务需求。针对产业园区等企业集群情报服务,如上海临港海洋高新园区,该园区内部集聚了海洋产业链不同企业,定期对其进行走访,在日常工作交流中,通过电话、邮件或面对面等形式,进行需求信息搜集,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送信息情报产品。除了传统情报产品,近年来还特别加强推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如临港地区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2017—2019)、《浦东新区涉海机构专利调查与策略研究》(2019)、《深海采矿关键技术专利分析报告》(2018)等,为航运、物流、海工等特色行业企事业单位、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4)服务平台架构进一步优化构建,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体化数字平台的建设中稳步推进。图书馆学科服务已部分嵌入学校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正给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便利。平台情报服务一直尝试摸索创新服务模式,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平台服务,构建“平台+服务”新型服务模式,将用户和行业专家引入平台系统,参与数据和产品的更新和改进。通过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平台优化服务,更好地服务行业产业发展。
本文从行业情报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及高校图情机构参与平台建立的优势出发,通过上海海事大学海事情报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行为实例,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同时也发现,平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系统平台建设能力欠缺
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内外所有资源,高效应用,持续更新改善。然而,我国的大多数情报服务平台并未形成平台系统化服务,平台结构简单,平台各环节基本独立、沟通单向。要想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需要构建一整套完整、高效、反馈、闭环的系统,建立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产业情报服务平台,打造涵盖专利、产品等信息的数据库群,研发支撑平台和数据库运行的尖端技术。
(2)研究方法及情报产品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
近年来,平台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发现,产品服务和研究方法并未产生根本性突破,还是采用相对稳定经典的研究方法,产品也只是在内容上进行更新,应开发基于专利情报的产业研究方法,服务于创新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另外,针对中小企业,可进行企业竞争情报培训体系建设,尝试建立行业数据库与专利数据库文献数据库,甚至企业数据库,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或产业园区建设。
(3)实时互动相对不足
平台在运行过程中,虽然与服务对象有沟通,以及用户需求调研,但在实施互动上仍存在缺陷。例如,信息专报的撰写,在与用户确定报告大纲后,基本不再对报告整体框架进行讨论,但实际在报告撰写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甚至可能涉及整体框架的修订,此时针对报告的讨论会直接影响报告质量和情报人员工作效率等;但若能在整个报告撰写过程中,行业专家和用户可以随时通过平台进行干预,不仅可以保证报告的质量,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于产品创新服务模式,要顺应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趋势,开发更加便利性和实时性的服务模式。
国内大多数高校在情报服务过程中会面临以上问题。基于上海海事大学情报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效果,对我国大多数高校建设情报服务平台有一定参照意义,特别是我国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多存在专业优势,如国内部分交通大学多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和强势学科,且与产业/行业联系密切,高校图情机构主动了解企业、产业园区需求,甚至嵌入到产品创新全流程。如此,与企业优势互补,产业技术创新得到实时帮助,情报机构也可以对情报产品进行“升级”,进一步做到“打磨精品”。同时,行业专家的参与也为信息的专业和准确提供保障。另外,图情机构服务平台应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使其成为情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好地助力企业创新服务对策和本校特色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