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牧童短笛》中的民族音乐特色

2020-10-14 21:52刘泽宇
青年生活 2020年19期

刘泽宇

摘要:中国钢琴起步较晚,且与西方钢琴音乐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尽管有这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钢琴的发展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钢琴发展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和中国本身的民族特色、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怀以及中国作曲家们努力创作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近代,中国的钢琴发展硕果累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作曲家,如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定仙的《摇篮曲》、马思聪的《钢琴奏鸣曲》。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有着中国的民族特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也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从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曲式、和声、旋律等方面解析它独特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音乐特色;《牧童短笛》;贺绿汀

一、旋律因素

一般来说,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曲子时最传统最常用的是五声调式,带有中国风味的乐曲离不开五声调式这个前提。[4]由于音乐在很大程度内受到母语的影响比较深远,五首获奖作品旋律部分大多采用的都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五声调式作为创作素材的,并且在具体的旋律写作过程中,也都较多地借鉴民间音乐的旋律这一发展手法,这种手法的有效运用使五首乐曲在旋律特色方面体现出了风味十足的中国风味。在贺绿汀的代表作品《牧童短笛》中,采用了五声调式中的G徵调式为主调式,吸取了不少民间音乐的创作的优点。在这首乐曲的开头,采用了“句句双”的结构,而旋律的线条则大多采用上下级进。这样一来,乐曲不仅不失层次感和流畅感,而且带有浓郁的乡土特点。虽然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时吸收了一些民间因素,但还是把传统音乐作为整个乐曲的基调。他不断在大量的民族音乐中提炼出最朗朗上口的、最具特色的、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素材,加以整理,融入到这首《牧童短笛》中。这首曲子用了西方理论的线条却添上了我国江南水乡温婉的色彩,再加上吸收了民间乐曲的特色素材,描绘了牧童在牛背上吹自己短笛的美妙畫面,展现出了牧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这首曲子在旋律创作手法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宫调因素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所存在的“线性思维”这一方式对旋律的发展手法产生着极大的推动作用。[1]线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中国音乐华的表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旋律和音乐结构“线性”化;音乐发展的脉络似平滑的线条流动;特有的音色、“散板”、渐进变化的速度使乐曲形成“散”形的时间结构。《牧童短笛》中常用的展开技术手法为同宫和移宫犯调。这两种手法和西方的展开收发并不相同,移宫犯调和同宫犯调都是我国民间音乐,带有中国民族特色,而西方展开手法大多采用的是远近关系调来实现的。我国的这两种展开手法,依靠旋律来转变,西方的调式转换则较显生硬。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开始乐段及中段都运用了同宫犯调、移宫犯调手法,这样一来传统的五声调式便在这首乐曲中得到了升华。

三、和弦结构元素

在西方乐曲的创作中,最典型的就是三和弦的应用,西方人喜欢三度叠置和弦。而在20世纪时,中国钢琴作曲家们受到西方人创作的影响,纷纷开始在创作中运用了三度叠置和弦,他们开始尝试和探索西方的和弦与中国民族风味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他们探索和弦的真谛的同时,他们还尝试着在五声音阶中寻找的和弦结构,想使其同五声调式旋律相适应。[2]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开始的乐段中,作曲家所采用属和弦的导音下行级进之类的处理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西方钢琴的音乐风格。可见,贺绿汀也有意识地运用了三度叠置和弦,并使其同五声性调式旋律风格协调一致。

除了这一创作手法以外,作曲家们还恰当地运用附加音和弦以及四、五度结构和弦音程及其不同组合叠置构成的和弦。力求在和弦结构中寻求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词汇的音响效果。而在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中,是以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结束的,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四、个性风格元素

据说,作曲家贺绿汀在创作这首作品之时,在开始的时候并未给出曲子的标题,在构思的时候所考虑的主要是如何按照征稿的要求谱出“中国风味”,于是便采用了一种重要强调线条美的对比复调手法。创作出来作品之后,作何又依据音乐所具备的情趣,用了“Buffalo boy's Flute”的英文标题,译为《牧童之笛》,但是之后发现曲名显得稍微有些文绉绉的,才依照一首中国的民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一词意,谱写成了《牧童短笛》。经过这次的修改,恰恰就与中国音乐的“标题性”传统及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之间相符合,即把曲子标题的文字描述视为理解音乐的内容之间的一种提示。这种体现在作曲技法上的“和而不同”观念,正是贺绿汀的别出心裁。既有严谨的对位,又以中国审美为基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

总而言之,《牧童短笛》在西方和声对位手法上又融入了中国的音调和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二者之间浑然天成,作者又加上了十分形象的标题,使整部的作品仿佛是一幅淡雅别致的中国水墨画,描绘出一种“牧童晚归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画面,音调更让人联想到了江南水乡的迷人风景。这些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这首钢琴佳作大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顾晓晖.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探索与作品解读[M].2017.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241-246.

[2]王燕. 音·诗·画——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研究[M]2017.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44-46.

[3]齐子悦.浅析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民族特色[J]北方音乐,2016,(11):1—2.

[4]胡原原.融合与借鉴——中国钢琴作曲家的创作研究[M].2018.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63—67.

[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2009.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213-225.

[6]于淼.论贺绿汀钢琴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当代音乐,2016,(10):1-2.

[7]梁茂春.论贺绿汀作品的旋律[J]音乐艺术,2012(03):43-49.

[8]李琴.贺绿汀早期钢琴研究[D]山西大学:李琴,2011.

[9]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N].深圳大学学报,2011-01-15:2-3.

[10]焦蕾.《牧童短笛》版本之流变及相关问题[N].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12-2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