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楠 顾琦 黄梦如
摘要:随着大学环境的愈加宽松自由,出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其出行安全的现状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导致出行不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防范措施,加强出行安全教育,有效规避出行不安全的风险,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出行安全;防范措施
一、大学生出行安全的概述
大学生的出行安全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外遇到陌生人时的人身安全;在校内或校外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等出行过程中涉及的交通安全。
近年来,大学生出行事故频发:2018年10月7日,三名大学生当场死亡,一人重伤;2018年发生的各种顺风车惨案,至今仍然在公众心中留有阴影。2019年年初,又发生了一件顺风车事故:2019年3月1日的早晨9点15分左右,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发生一起1死4伤的严重交通事故,死者为一名家在深圳的大一学生。这些出行事故的发生,愈发提醒我们重视大学生的出行安全问题,在出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
出行事故的频发让无数在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心惊胆战,事故的发生不仅对遇害者本人及其家庭是一场悲剧,对于国家的未来也是一项损失。无论是平时在校园上课还是节假日外出旅行,“安全”都日益成为大学生口中分量很重的词汇。尤其是假日外出旅行,出行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安全第一”的原则一定不能变,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断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因而,加强大学生出行安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大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热点。
本项目通过把握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偏好及考量因素,根据假设探究并证明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出行安全的影响程度,为寻找大学生真正做到安全出行的有效对策提供参考。旨在有针对性地给同学们提供安全出行的相关规范,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消除出行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确保同学们的出行安全。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结果分析
1、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包括线下与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在查阅有关大学生出行安全资料的基础上,在出行方式、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设计问卷,共收集到的有效问卷数为264份,录入相关数据后运用SPSS 25.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频数等方面的分析。
2、數据结果分析
通过对影响出行安全的各项因素进行频数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大学生的出行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大学生出行安全的教育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交通安全方面意识淡薄,甚至无视交通法规,但多数出行事故主因就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校内道路狭窄,人流密集,有些大学生骑单车或电动车在校园内穿梭本就比较危险,但还会有不停超车的现象出现;由于大学生的资源有限,很多时候会出现多人乘坐一辆电动车的现象(经统计分析,频数达到76.1),而多地颁布的相关交通条文中明确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限载1名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所以这种多人一车的现象无论是从超载的角度还是从法规的角度都是不允许出现的。
如果说校内整体的危险系数一般的话,那么以同样的心理状态在校外出行就更不安全了。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部分人往往过于主观的判断行驶车辆不会与自身相撞,而盲目随意地横穿马路、调转方向等(经统计分析,频数达到32.6);当下的“低头族”越来越多(经统计分析,频数达到25.8),经早期数据统计,走路盯着手机,平均视野只有正常走路的5%,这无疑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类似的还有“戴耳机”这一激增的现象(经统计分析,频数达到43.9),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到交通工具上就习惯性的戴上耳机,无论音量大小,这一行为就足以分散相当部分的精力,难免不会有危险。
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也意识不到出行的人身安全问题,2019年,各种网约车及相关失联案件频发,不得不给我们大学生敲响人身安全的警钟,这里的人身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出行过程中的财产失窃事件和性侵害事件。女大学生作为这类事件的重点关注对象,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保护,对真实社会了解甚少。即使在这类事件频发期间很多人依旧心存侥幸,片面地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极度缺少自我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在整体的自我安全意识评估中,有54.2%的学生认为自我安全意识一般,说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虽高,但出行安全意识并不高,也缺乏良好的习惯。
第二、学校内部的出行环境不尽如人意
大学校园内道路盘根错杂,车辆较多,使原本狭窄的道路更显拥挤,加之道旁高树会阻碍部分视线;各种岔道交错且没有相关的路牌标志;很多学生常用来抄近道的小路没有安装照明设备;以及共享单车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隐患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校园内的出行安全隐患。
在问卷中,对学校自身环境提出异议的频数高达46.9,可见校园环境的建设亟待加强。
第三、非法运营的黑车
黑车来的不稳定性因素是比较多的,首先在人身安全上没有保证,没有运营资质,就无法快速锁定车辆信息以及驾驶人员信息;其次,黑车本身是否符合行驶标准又是未知的,所以乘坐黑车出行存在太多安全隐患。
而在乘坐私家车等网约车或路边车之前有意识记下车牌的频数仅达54.2,也就是说在2019年网约车事故频发的基础上,任然有一大部分的同学是没有这方面的出行安全意识的。
三、出行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从大学生出行安全角度出发,本文提出几点解决大学生出行安全的防范措施。
第一、提高出行安全意识
分析可知,安全意识淡薄是出行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应该遵守以下几点基本的交通规则:在道路上行走时走人行道,校园内道路狭窄人流量较大时,要时刻注意周围车辆,确保安全后再通过;要遵守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各种规定,如不闯红灯,不横穿马路,不进“禁止行人通过”等标志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些大学生已经考取了驾照甚至有了自己的车子,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谨记系好安全带,不酒后驾车,不做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第二、加强校园治安管理
学校要完善校园内外的道路安全设施,如在校园内的主要干道上设置减速带,将不清晰的斑马线、人行横道线和各类标识等重新规划整理,使得路上行人与车辆都能够更加方便地出行;校门口应规划好停车位,防止车辆乱停乱放阻碍学生出行,减少交通事故。学校还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监督管理:校内应禁止外卖人员和其他一些学生骑飞车、极限轮滑等危险运动;校内驾驶车辆者要在限制车速以内行驶等。校外则需要交警部门依法处理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来维护公路安全和交通秩序。
第三、杜绝乘坐非法运营的“黑车”
不乘“黑车”也是提高安全意识的一部分,一些“黑车”车辆档次低、性能差,甚至是将报废车辆加以改装而成;有些则超载严重,这些都容易引发事故。一旦出了意外,我们的自身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第四、加强特殊群体人身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
相对弱势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出行安全问题,这里着重针对人身安全问题提出建议措施。财产抢劫、性侵害案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所以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要把自我安全放在第一位,尤其夜间出行时要提高警惕,最好结伴而行,远离黑暗狭窄的小路,选择正规有保障的交通工具。若遇到危险,首先要保持冷静,尽量选择往人群聚集、灯光较多的方向前进;或者向父母朋友联系并大声说话,暗示自己有同伴同行而非独身一人等。其次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多积累一些自保技巧,也可参加散打、跆拳道等课外兴趣班,增強体魄也能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四、本次调查的现实意义
安全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作为大学生,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就是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出行安全的调查,出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和防范建议,能增强全体学生的出行安全意识和素养。增强大学生出行安全意识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要求,大学生最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一言一行也时刻影响周围人的行为,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为一种态度,“重视出行安全”在学习、生活中就会用心投入实实在在地做事,追求卓越。作为一种责任,“重视出行安全”生活时就会带着一种正确的思维与判断,认真做事避免做错事。作为一种境界,“重视出行安全”就能规范自己的出行行为。
参考文献:
[1]孙雨萌、张煜婷.滴滴出行安全系统隐患与变革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8:P100-102.
[2]宛辰.女性乘坐网约车安全防范指南[J].中国信用,2018,6.
[3]吴限.网约出行要系好“安全带”—网约车出行安全风险预警指南[J].中国信用,2018,6.
[4]刘宇鹏、冯守宁、任鹏杰等.环大学城行人出行安全研究[J].科技风,2018,11.
[5]苏书杰.步行环境对出行安全感和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D].2017.
[6]刘冻.保障出行安全:提高警惕不放松[J].东方文化周刊,2018,21.
[7]王艺婷.一种基于GPS全球定位的出行安全保护系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9.
[8]刘姿含.自驾车出行安全谨记[J].大众健康,2016,1.
[9]张鹏辉.道路交通事故规律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邓丽敏.大学生出行安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0.
[11]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2011,(03).
作者简介:
袁楠(1998.12-),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电子商务方向。
顾琦(1999.08-),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电子商务方向。
黄梦如(1998.1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电子商务方向。